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原始佛教的特質 二、叁法印、四法印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情形不少。以極爲低俗之意義敍述無我說的中阿含之象跡喻經(注五),即是其中之一例。其中述說:吾人的身體,是沒有像實我實法那樣的本體存在,是無我的,這恰似用材木、泥土、水、草等圍著空間,而産生房屋的假名,以筋骨、皮膚、血肉包圍空間,而産生身體之假名。又在雜阿含經中,敘述金剛(vajirā)比丘尼所說的偈(注六)雲:恰如車輛系由各部分所成立的假和合之物,而無車輛的實體存在一樣,吾人的身體亦由五蘊假和合而成,其中無任何稱爲我的實體存在。關於這一點,在佛滅後經二、叁百年,有名的那先比丘對彌蘭陀王作更詳細的說明(注七)。

  原始佛教之阿含經中,隨處皆述及無我說。然其中含無我的最高意義而究意者極少,而以通俗低微的立場敍說者爲多。這如前所述,是因爲現存的原始佛教聖典,皆由部派佛教所傳,而部派佛教凡事皆捨去原始佛教的第一義立場,而僅採用世俗立場的學說之故。因此若以現存的原始聖典之無我說、多爲低俗之說爲理由,將釋尊與原始佛教的無我說視爲皆是低俗者,乃是錯誤的看法。

  大乘佛教興起的理由之一,乃在於欲改正部派佛教之此種低俗性。故大乘佛教爲了其無我或不致與部派佛教之無我混淆,乃用空(sūnya或 sunyata空性)一語代替無我之語,以解說高一層的無我。在般若經或龍樹之中論中所說的空,才是原始佛教無我的真義。原始聖典中說此種第一義的無我說,雖非絕無,但極少。阿含經等原始聖典中所說的無我,除了依上面所舉的房屋或人體譬喻外,尚有下列之通俗說法。

  一說:原始佛教屢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作爲存在者之一切。蘊(khandha)是「集」義,故五蘊即是五個要素之集聚之意。此五蘊原來似指吾人身心的全體。色(rūpa)是物質,即肉體;受(vedanā)是苦樂等之感受作用;想(samjna)是概念表象之取像作用或心像(mental image),行(sankhāra)、是意志作用及其他之精神作用。行字雖與諸行無常之行相同,但五蘊中之行,較諸行之行狹義。又將於後所述的十二緣起中之行,則與五蘊之行頗爲相似,但不完全一致。關於此、請參閱後面十二緣起之說明。總之,在佛教中,雖是同一用語,但其涵義卻依其場合而有廣狹之別,這一點無我之語亦同。

  其次,識(vinnāna)是認識判斷的意識作用。吾人的身心是由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要素所形成。由於後來五蘊不單是指吾人的身心,亦意味了環境之世界全體,因此五蘊乃意味了內外之物質界與精神界的一切。這時對五蘊之解釋爲:色是一切物質,受是苦樂等之感情感覺,想是表象概念,行是受想識以外的精神作用與其他屬於精神的東西,識是意識作用或其主體。

  無論何種意義的五蘊,五蘊皆是無我的,此種說法被認爲是無我說的代表性說法。同時認爲佛教以外的外道,持有二十種我見,這是將五蘊之每一蘊,從四方面觀察,而以此爲我的見解。所謂二十種我見,若先就色蘊的四方面而言,即是:

  一色是我。例如就構成色(肉體、物質)之內容的地水火風、青黃赤白等一一說:[地是我]、「我與地是唯一不二,並非個別之物」,將構成色之內容的一切物視爲我。

  二色是我所有。此時,認爲受想行識是我,而色則是此我之所有、所屬者。

  (叁)我中有色。認爲受想行識是我,而色乃含攝於我中。

  (四)色中有我。認爲受想行識是我,而此我存在於色中,周遍於身體中。

  其他四蘊皆與此相同,各有四種看法,故共有二十種。

  與此相同的我見說,在阿含經中屢屢述及,其中有將五蘊之每一蘊視爲:(一)我,(二)我所有,(叁)與我同在之異端說,乃是省略上述二十種而來。

  如是,將五蘊之每一蘊分析觀察,而論證爲無我,像這種分析化、機械化、形式化的作法,對於充分理解無我之意義者而言,乃無必要。智慧卓越的人,即使不用這種分析的方法,應該亦能理解無我之道理。因此,這種分析性的看法,可以說是對智慧低劣的人,由世俗的立場所解析的無我說。

  二說:無我相經是解說五蘊爲無我的經典。根據傳統的說法,謂.釋尊對最初之弟子五比丘的最初之說法(初轉*輪),是四谛八正道之教說,五人因對佛教正確之世界觀、人生觀,作理論上的理解,而得清淨法眼(對真理之智慧眼),故釋尊更爲五比丘說法,其所說的即是解說五蘊之無常、苦、無我的無我相經。五比丘聞此說法,乃依坐禅如法觀察、思惟五蘊之無常、苦、無我,遂得佛教最高之悟境阿羅漢果雲。就是說,觀察五蘊之無常、苦、無我,五比丘等不但從理論上理解,更從體驗上體得真理,而得以完成人格。可見無我相經,是能令人獲得菩提之極高教法。然而,今日所傳之種種無我相經,大多變成世俗的無我說,流傳本來的第一義無我說者,唯一二例而已。

  現存之原始聖典,是部派佛教所傳,這想必是將本爲第一義的無我說,於部派佛教時代或原始佛教末期,把它改爲今日所見的世俗之無我說。本來的無我相經與改變後的無我相經,究竟有何差異?首先於此介紹本部分原始聖典所傳之世俗立場的無我說如下:

  色是無我。若色是我,則色不生病,又對色能說:「吾色應如是」或「吾色勿如是」。然色是無我,故色會生病,對色不能說:「吾色應如是」或「吾色勿如是」。

  這對受、想、行、識亦作同樣的說法。此時所謂的我,乃與婆羅門教之最高神梵天、自在天同意,如同最高神可自由自在支配任何事,令其生滅變化一般,我亦作爲自由自在者之意使用。故若色是自由自在的我,則色可自由處理任何事,亦不使生病,亦可令人立即開悟。然事實上,色會生病,亦受生死輪回之苦,故色非我而是無我。可以說是以不自由不自在的理由,證明五蘊之無我。現存的諸部派所傳之無我相經,大多是此一形式者(注八)。唯有有部之漢譯雜阿含中的無我相經,以爲我是本體的,固定不變的,無我是無常變化的、現象的。如前所述,這才是我、無我的本來意義。現將此第一義的無我相經介紹如下(注九):

  若色是我,則色不生病苦,對色亦不能說:「應如是」或「勿如是」。因色是無我,故色食生病苦,對色亦能說:「應如是」或「勿如是」。

  亦用與此相同的筆法論述受想行識之無我。其意思是說,若世間之一切是固定的東西(我)則一切應是固定不變,於此乃無吾人的修行與努力,亦不可能有教育與宗教。然社會人生之一切,是無固定性的,是無我的,故可任意變化。如此吾人之心始被認爲有自由意志的存在,依此,人之修養和努力,教育和宗教,文化的發達始有可能及其價值。

  當吾人陷入逆境,或受到某種強烈的沖擊時,常會自暴自棄,或感到悲觀,而往往以爲自己絕對無法勝過逆境,但這種不幸的遭遇與逆境,絕不是固定不變的。如俗語說「從現在開始亦不遲」,若以挽回的決心與努力去做,逆境與不幸是絕對可以挽回的。世間並不是固定的,這種諸法無我之說,應爲人生的真理。爲佛教中心思想的緣起說,是以此無我說爲基礎而建立的。

  以上所述爲無我說的理論方面,這是印度其他哲學或宗教所未曾說過的佛教獨特之說。至於無我的實踐、無我行等實踐方面,在佛教是極爲重要的,就宗教而言,應以實踐面爲中心。那麼,無我的實踐究競爲何?有關無我的實踐,在原始經典中雖未有特別提及,但隨處記述著「無我行」之事跡。因爲佛教的實踐理想,應該都是無我行之故。所謂超越生死輪回之涅槃境地,無非就是徹底的無我行而已。因爲佛教所謂的開悟,乃是實現無我,除此之外別無他。

  在後代的大乘佛教所謂之「空」,或中國的禅宗所說之「無」,皆指無我的境地。實踐上的無我,是爲了否定個我,捨去我執而說的,更有所謂委託主義、絕對他力者,這亦無非是無我的實踐。因此念佛等之徹底者,亦應爲無我行方可。若廣泛地說,這不限於佛教,即使是一般宗教或藝術,若非成爲無我,即不能達到其極致。

  四、涅槃寂靜

  涅槃(梵nirvāna,巴nibbāna)一語,是由「吹滅」(nir-vā)之意而來(注十)系指貪欲、瞋恚、愚癡等煩惱之火被吹滅的狀態而言。此語並非在佛教才開始使用,似乎在佛教以前已由非正統派婆羅門教所使用,後來正統派婆羅門教亦在大史詩mahābhārata中使用此語。根據原始佛教的聖典,異端派的涅槃說,有認爲色界定與無色界定等種種禅定狀態爲理想的涅槃,亦有主張沈溺於五官欲樂的世俗之快樂爲涅槃者。釋尊在修道時代所就學的二仙人,就是修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,而認爲這種殊勝的無色界定,即是涅槃的理想境,釋尊不久即入與二仙人相同的禅定,但仍無法得到心的平安,因而認爲殊勝的無色界定並非理想之境,所以離二師而去。然後於獨自修六年苦行之後,又體驗到任何苦行亦不能得到真正的涅槃,故亦放棄苦行。

  於是遠離苦行與欲樂之兩極端,而在中庸的生活與身心之狀態下,覺悟世界人生的真理,到達涅槃的境界,而成爲佛陀。涅槃並非像一般異教者所主張,單依苦行或禅定即能獲得的,而是應依正確的世界人生的真理,方可獲得。這一點,與佛教以前的正統婆羅門教,於[奧義書]中,認爲依正知,體驗梵我一如方可達到理想的想法相似。在[奧義書]雖未將「梵我一如」之境稱爲涅槃,但正如此種境界之被稱爲「非非」(Neti Neti)認爲是無法以筆墨形容的大歡喜的自由境界,所以實際上與佛教所說的涅槃,不會相差太遠。然而在[奧義書] ,是否有人實際達到此種境界,乃令人懷疑。即使在[奧義書]被視爲第一哲人的祭皮衣仙(Yaj?a-Valkya),雖亦說此種境界,但那只不過是觀念性的言語上的說明而已,似非他本身體證其境界。

  非正統…

《原始佛教的特質 二、叁法印、四法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