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以佛法研究佛法 九、論真谛叁藏所傳的阿摩羅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前後,實爲如如智證的別名。今列『攝論』(下),『成唯識論』(卷十)的六轉依,『叁無性論』(下)的五轉依以下:

  

  圖片

   【攝論】 (成唯識論名同) 『叁無性論』

   1損力益能轉

   2通達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3有動轉依

   3修習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4有用轉依

   4果圓滿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5究竟轉依

   5下劣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1一分轉依

   6廣大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2具分轉依

  

  

  [P279]

  損力益能轉,僅是阿黎耶識中的染種力減,淨種力勝,與智證如如,舍滅二障種子的轉依不合。這可說是「相似轉依」,不能稱爲阿摩羅識,所以『叁無性論』略而不說。下劣轉與廣大轉(叁無性略異),即是二乘轉依與大乘轉依。果圓滿轉,爲究竟的佛果。此外,通達轉與修習轉,叁說不同。『成唯識論』約見修二道說:初地見道位,名通達轉;初地到十地的修道位,名修習轉。『攝論』約有相無相說:初地到六地,是有相的,名通達轉;七地以上無相,名修習轉。『叁無性論』約有動有用說:七地以前,有入觀出觀的轉動,名有動轉依,八地以上有功用行,名有用轉依。而大乘的具分轉依,『叁無性論』約見道位說。雖叁說不同,總之,大乘初地以上,可稱爲轉依,而究竟轉依,在佛地。

  

  

  

  叁 阿摩羅識(轉依)的意義

  說到阿摩羅識的,還有『轉識論』,『叁無性論』,『十八空論』。除『十八空論』的一則外,都明顯地說明了,阿摩羅識就是轉依,就是無漏界,是境智 [P280] 無差別的如如智證。關于這,還得先從轉依說起。在聲聞乘法中,但說涅槃;大乘唯識學,特說轉依,這有非常的意義。轉依體,是滅谛──真如離染的現證,如梁『攝論』(卷四)說:「對治是道谛;轉依是解脫及法身,即是滅谛。故應以種子滅爲轉依」。『成唯識論』(卷九)釋「便證得轉依」時說:「頌意但顯轉唯識性,二乘滿位名解脫身,在大牟尼名法身故」,大體一致。但由于攝論宗及唯識宗的看法不同。達到不同的結論。這問題在:對有漏與無漏,如與智。性與相,唯識宗始終取著差別論的說明。而攝論宗是:在一般的說明上。也作差別說明;而在無漏智證的顯現上,卻重于轉有漏成無漏,如智無差別,泯相即性的說明。所以性相、如智,盡管可以作差別說明,而決非對立物。如轉依,『成唯識論』說:「此(轉依)即無漏界,不思議善常,安樂解脫身,大牟尼名法」;『轉識論』也說:「是名無流界……是名解脫身,于叁身中即法身」。這決不但是如如,而是如如如如智的平等平等,無漏德行的一切。真谛譯中,以如智無差別爲轉依,爲阿摩羅識,應從這點去了解。 [P281]

  

  再來分別的說明。一、阿摩羅識是境識並泯,境智無別的實性,如說:

  

  「第五(非執著)相唯爲真實性所攝者,此不執著名義二相,即是境智無差別阿摩羅識」(叁無性論下)。「此境識俱泯,即是實性,實性即阿摩羅識」 (轉識論)。「由修觀熟,亂識盡,是名無所得,非心非境,是智名出世無分別智,即是境智無差別,名如如智,亦名轉依」(轉識論)。「二、明正觀唯識,遣蕩生死虛妄識心,及以境界,一切皆淨盡,唯有阿摩羅識清淨心也」 (十八空論) 。「先以唯識遣于外境,次即阿摩羅識遣于亂識,故究竟唯一淨識也」 (叁無性論上)。

  

  從上面所引的論文來考察,可見阿摩羅識是:約有漏的心境來說,這不但離于「亂相」的「似塵」,也遣于「亂識」。阿摩羅識──轉依是心境俱泯的,沒有能取所取的。約無漏現證來說,這是「境智無差別」的。境是無分別法性,是 [P282] 無二無別的。智是無分別智,與法性也不可說有差別相。雖方便安立而稱之爲智,爲如,而實如智不二(不要想象爲一體)。所以『華嚴經』說:「無有如外智,無有智外如」。

  

  二、阿摩羅識是分別性與依他性並泯的實性,如說:

  

  「此亂識,即是分別依他似塵識所顯。由分別性永無故,依他性亦不有;此二無所有,即是阿摩羅識。惟有此識,獨無變異,故稱如如。……惟阿摩羅識是無顛倒,無變異,是真如如」(叁無性論上)。

  

  這裏所說的分別性與依他性並遣,與上面所說的境識並泯有關。真谛所說的叁性,主要是依『攝論』及『中邊論』,說分別性(遍計所執性)是似塵,是外境,依他起性是亂識,是妄分別心──根本是一切種子阿黎耶識。所以,如約叁性說,沒有分別性,依他性也不得生(境無故識無);二性不現,就是真實性(圓成實性)的顯現。如約心境說,境沒有了,識也沒有,心境都不可得,那就是無分別智現前。對于這,唯識學者,始終從能所,性相差別論的立場說:遣遍計 [P283] 執性,泯依他起性,而顯的圓成實性,是「唯識性」;是唯識的性,並不就是識。但在真谛的譯典看來,佛說唯識,無非爲了使我們由解悟到證入。如隋譯『攝論』說:「信解行地中,見道中,修道中,究竟道中,一切法唯識,隨聞信解故,如理通達故。對治一切障故,無障礙故」。佛說的一切法唯有識,學者是這樣的去信解,去通達,到究竟圓滿。這一切法唯有識的聖教,魏譯,梁譯都相同,而奘譯卻說「唯有識性」,這就是差別的所在。依真谛的論意,佛說唯識,爲了悟證;那到了無漏智證,才是真正的唯識了。這如『轉識論』說:

  

  「立唯識義,意本爲遣境遣心。今境界既無,唯識又泯,即是說唯識義成。……問:遣境存識,乃可稱唯識義;今境識俱遣,何識可成?答: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,卒終爲論,遣境爲欲空心,是其正意。是故境識俱泯,是其(唯識)義成。此境識俱泯,即是實性,實性即阿摩羅識。亦可卒終爲論,是阿摩羅識也」。

  

  叁、阿摩羅識是究竟的淨心:真谛在『決定藏論』,說轉依爲阿摩羅識;這 [P284] 與阿黎耶識相對的,指無學聲聞,緣覺,八地菩薩以上的,如智無差別而說。但阿摩羅識,並不局限于阿羅漢位的。智證如如的轉依,徹始(初地見道位),徹終(佛果),如上文所引的,都適用于初地見道位(通達轉)。見道以上的證入唯識──無分別智現證如如,當真實性顯現時,雖遠離一般(七識)的亂識,亂相,而約妄識的根本說,一切種子阿黎耶識,還是照樣的存在。就是到了阿羅漢位,約煩惱障的種習淨盡說,已舍阿黎耶識,而有漏雜染種習,如所知障種習等,也還是沒有清淨。所以,智證如如的究竟清淨,一切雜染種子究竟滅盡,那只有佛地;佛地才被稱爲:「最清淨法界」,「無垢識」──阿摩羅識,如『十八空論』說:

  

  「明唯識真實,辨一切諸法唯有淨識。……唯識義有兩:一者方便,謂先觀惟有阿黎耶識,無余境界,現得境智(識?)兩空,除妄識已盡,名爲方便唯識也。二明正觀唯識,遣蕩生死虛妄識心,及以境界,一切皆淨盡,惟有阿摩羅清淨心也」。 [P285]

  

  論文的分辨兩類唯識,主意在說明「一切諸法唯有淨識」。所以可這樣去理解本文:一、方便唯識,是以阿黎耶識爲種子性(雜染),爲一切法依止而成立一切唯識的。一切依阿黎耶識種子而現起,修唯識觀,達到境空,心空,也就是妄分別識不起(無分別智顯現)。這登地以前(賢位)的唯識教觀,是方便唯識。二、無分別智現證如如(轉識成智),也就是以阿摩羅識爲依而成立唯識,名正觀唯識,如梁『攝論』(卷叁)說:「舍凡夫依,作聖人依。聖人依者,聞熏習與解性和合,以此爲依,一切聖道皆依此生」。『決定藏論』(上)也說:「斷阿羅耶識,即轉凡夫性,舍凡夫法……證阿摩羅識……爲聖道得道而作根本」。依此進修到究竟清淨,圓成佛果,也就是從聞熏習依法界性,而到達出障圓明的「無漏界」,一切惟一阿摩羅識的真實唯識。如經說:「如來無垢識,是淨無漏界」。

  

  總之,真谛重視了凡夫性與聖人性,凡夫依與聖人依。境智無差別,即是聖性;依此攝持清淨聞熏習,而爲聖依,依此現起一切無漏。這聖性與聖依,如凡 [P286] 夫的雜染性,雜染依的阿黎耶識一樣。轉阿黎耶識,得阿摩羅識,即無分別智證,境智無差別性。這在八地,舍阿黎耶識的阿羅漢位,充分的顯現出來;究竟圓滿在佛位。唯識學者,專依佛位說阿摩羅識;然約轉阿黎耶證阿摩羅識說,不但八地,初地見道就可以說的。初地以上稱爲阿羅漢,舍阿黎耶識,這本爲西方的舊義,如『成唯識論』(卷叁)說:「有義:初地以上菩薩,已證二空所顯理故,已得二種殊勝智故,已斷分別二重障故,……由斯亦舍阿賴耶名,故說不成阿賴耶識,此亦說彼名阿羅漢」。這雖不是玄奘所傳,護法一系的唯識學所贊同,但真谛所傳的唯識學,卻就是這樣。

  

  

  

  四 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

  真谛所傳的阿摩羅識,依『決定藏論』九識義,是轉阿賴耶識所得的,位在八地。如依『叁無性論』及『轉識論』等,下通初地,上通佛果,而指如智現證無差別性。這如上文所說,都是約修行所證說的。但『十八空論』,別有一文, [P287] 約法界本淨說。這樣,阿摩羅識就是自性清淨心,也就是如來藏的別名。『十八空論』是這樣說的:

  

  「阿摩羅識,是自性清淨心。但爲客塵所汙,故名不淨。爲客塵盡,故立爲淨。何故不說定淨不淨,而說或淨或不淨耶?答:爲顯法界(即阿摩羅識)與五入及禅定等義異」。

  

  『十…

《以佛法研究佛法 九、論真谛叁藏所傳的阿摩羅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