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佛法研究佛法
九、论真谛三藏所传的阿摩罗识
一 九识品与九识章
梁陈之间,真谛三藏来中国,译传无着、世亲的唯识学,以『摄大乘论』为宗本,所以称为摄论宗。真谛传来的,与唐玄奘的唯识宗,同出一系,而多有不同。这虽不能一概而说,但大致为唯识初期的教学。在真谛所传的教学中,如立「阿摩罗识为第九识」,与奘传不同。现在,想试为论列。
有关真谛的第九识──阿摩罗识,本不是『摄大乘论』所说的。阿摩罗识的本义,似乎早已为地论师所修正而面目不清了。现在,先从圆测『解深密经疏』(卷三)所传说起:
「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,立九识义,如九识品说。……第九阿摩罗识,此 [P270] 云无垢识,真如为体。于一真如,有其二义:一所缘境,名为真如及实际 等。二能缘义,名无垢识,亦名本觉。具如九识章,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」。
该文开端说:「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,如九识品说」。似乎以下的文句,如阿摩罗识「亦名本觉」等,都是真谛三藏的九识品所说。然据末了所说:「具如九识章,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」,可见这些文句,是圆测的简要叙述。而圆测所依据的「具说」,是九识章;九识章是引决定藏论九识品的。所以,先应该肯定:九识章与九识品不同,圆测的传说,是依据九识章的。
在真谛所译的『转识论』中,发见了「九识品」的名字,如说:「由事故,知有此(阿黎耶)识。……但由事故,知其有也。就此(阿黎耶)识中,具有八种异,谓依止处等,具如九识义品说」。依此,可推定真谛所传的九识(义)品,就是『决定藏论』。真谛所译的『决定藏论』三卷,为『瑜伽师地论』「摄抉择分」的别译;决定藏就是摄抉择分的同语异译。「摄抉择分」,是抉择『瑜伽 [P271] 』「本地分」──十七地的。但真谛的『决定藏论』,仅是「抉择分」中五识地与意地的部分。现存的『决定藏论』,内题「心地品」,也就是五识地与意地品的意思。决定藏论的心地品,可断为就是九识品,理由是:一、如测疏说「引决定藏论九识品说」,可见「决定藏」为一论的总名,而「九识品」为一品的别目。真谛仅译『决定藏论』的一品──心地品,当然就是九识品了。二、「心地品」中,以阿黎耶识为主,说到八识,又说到阿摩罗识,恰合九识的内容。三、最有力的理由是,『转识论』说:「就此识中有八种异,谓依止处等,具如九识义品中说」,这确为『决定藏论』「心地品」的内容。『决定藏论』说:「以八种因缘知有阿罗耶识」(奘译作「由八种相,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」),就是『转识论』所说,「九识(义)品」所说的「就此识中有八种异」。而八异中的第一「依止处」,即『决定藏论』所说:「若离此识,根有执持,实无此理」(奘译作「若离阿赖耶识,依止执受不应道理」)。据此,以八种异(依止处等)来证成阿赖耶识的,称为九识品的,显然的就是『决定藏论』的「心地品」了。 [P272]
真谛说第九阿摩罗识,是依『决定藏论』「九识品」的。圆测所据的『九识章』,说阿摩罗识约能缘义,名为本觉,实与『决定藏论』不合。以阿摩罗识为本觉,显然有附合『起信论』的痕迹。其后,定宾的『四分律疏饰宗义记』(卷三),竟直说:「真谛三藏云:阿摩罗识有二种」,全盘承受『九识章』的解说,而不知「九识品」的本义,并不如此。
论到『九识章』的作者,常然是弘扬『摄论』的学者。真谛时代的『摄论』,偏在岭南。真谛死了以后,弟子们才还杨都、九江等。接着陈灭隋兴,就传入北方。适逢陈灭隋兴的机运,造成了北方摄论学的隆盛。传入北方的,以靖嵩、昙迁为大宗。一、靖嵩是(亲承真谛的)法泰的弟子,弘化在徐准一带(续高僧传卷十)。他的弟子法护,立义与玄奘的新译,「奄然符合」(续高僧传卷十三)。还有道因,参与玄奘的译场,「奘师偏奖赏之。每有难义,同加参酌」(宋高僧传卷二)。靖嵩门下,是近于奘传,维持『摄论』本义的学系。二、昙迁(见续高僧传卷十八)本从地论学者(慧光的弟子)昙遵修学。在周武灭法时,避 [P273] 难来杨都,得到了『摄大乘论』,大加赞赏。等到周灭隋兴,他就北上彭城,弘扬『摄论』。他对『摄大乘论』,「全无师承」,是本于『地论』的思想来说『摄论』,可说是『摄论』为表而『地论』为底里的学者。他应文帝的邀请,到达长安,弘扬『摄论』,特别受到地论师──净影寺慧远(也有起信论疏),及昙延弟子们的欢迎。他的著作,除『摄论疏』外,还有『楞伽』、『起信论疏』,『九识章』等。从现有的史料看来,『九识章』是昙迁的作品。这不但昙迁的作品中,有『九识章』;而他与当时的地论师慧远等,重视『起信论』。(依四论玄义:北地诸论师云:「昔日地论师造论,借菩萨名目之」),也与『九识章』的引用『起信论』义,指阿摩罗识为本觉相通。总之,圆测所传对阿摩罗识的解说,是『九识章』的。真谛依「九识品」而立阿摩罗识,应别为研考!
二 阿摩罗识是转依
真谛所传阿摩罗识的意义,试分别来论证。一、『决定藏论』的「转依」说 [P274] 。传说真谛的阿摩罗识,依『决定藏』「九识(心地)品」立,所以先引『决定藏论』文,又附以玄奘的新译,以便比对观察,易于明了阿摩罗识的本义。
『决定藏论』(上):「一切行种烦恼摄者,聚在阿罗耶识中。得真如境智增上行故,修习行故,断阿罗耶识,即转凡夫性,舍凡夫法,阿罗耶识灭。此识灭故,一切烦恼灭,阿罗耶识对治故,证阿摩罗识」。(一) 「阿罗耶识是无常,是有漏法;阿摩罗识是常,是无漏法。得真如境智道故,证阿摩罗识」。(二) 「阿罗耶识为粗恶苦果之所随逐;阿摩罗识无有一切粗恶苦果」。(三) 「阿罗耶识而是一切烦恼根本,不为圣道而作根本;阿摩罗识亦复不为烦恼根本,但为圣道得道而作根本。阿摩罗识作圣道依因,不作生因」。(四) 「阿罗耶识于善无记不得自在。阿罗耶识灭时,有异相貌:谓来世烦恼不善因灭,以因灭故,则于来世五盛阴苦不得复生。现在世中烦恼恶因灭故 [P275] ,则凡夫阴灭。此身自在,即便如化。舍离一切粗恶苦报,得阿摩罗识之因缘故,此身寿命便得自在。寿命因缘能灭于身,亦能断命,尽灭无余,一切诸受皆得清净」。(五)
『瑜伽论』 (卷五一):「修观行者,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故,略彼诸行,于阿赖耶识中,总为一团一积一聚;为一聚已,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,而得转依。转依无间,当言已断阿赖识。由此断故,当言已断一切杂染。当知转依由相违故,能永对治阿赖耶识」。(一) 「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,有取受性;转依是常,无取受性,缘真如境圣道力能转依故」。(二) 「又阿赖耶识,恒为一切粗重所随;转依究竟远离一切所有粗重」。(三) 「又阿赖耶识是烦恼转因,圣道不转因;转依是烦恼不转因,圣道转因。应知但是建立因性,非生因性」。(四) [P276] 「又阿赖耶识,令于善净无记法中不得自在;转依令于善净无记法中得大自在。又阿赖耶识断灭相者,谓由此识正断灭故,舍二种取,其身虽住,犹如变化。所以者何?当来后有苦因断故,便舍当来后有之取;于现法中一切烦恼因永断故,便舍现法一切杂染所依之取。一切粗重永远离故,唯由命缘暂时得住。……即于现法一切所受究竟灭尽」。(五)
从二译比对看来,真谛所译的阿摩罗识,即是奘译的转依。转依,是否可以译为阿摩罗识?为什么译作阿摩罗识?这里暂且不论。总之,真谛是译转依为阿摩罗识的。真谛译转依为阿摩罗识,所以阿摩罗识与阿黎耶识(摄论译为阿黎耶,决定藏论译作阿罗耶,即奘译的阿赖耶识),性质恰好相反。如黎耶有漏无常,而阿摩罗是无漏,是常(二)。黎耶是烦恼根本,阿摩罗是圣道根本(依止)(四)。黎耶是粗重所随,阿摩罗离一切粗重(三)。阿黎耶识是「一切杂染根本」,是「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」(种子),是一切有漏杂染种子的总汇(或称之为「过患聚」),所以必须转灭这阿黎耶识,才能证得转依──阿摩罗识(一 [P277] 、五)。这样,阿黎耶是有漏杂染识,阿摩罗是(译义为)无垢识,白净识。依奘传唯识学,有漏的妄识有八识,转成无漏也还是八识,所以在八识以上,别立第九阿摩罗识,是不妥当的。而真谛于八识上,立第九阿摩罗识,应有他不同的看法吧!
还有,依『决定藏论』而立的阿摩罗识──转依,是通于三乘的。『决定藏』与『瑜伽论』,同样说到:「阿罗汉及辟支佛,不退菩萨,如来世尊,此四种人,以有心处,有于六识,无阿罗耶识」。「阿罗汉及辟支佛,菩萨,世尊,入灭尽定,又世尊入无余涅槃,无阿罗耶,亦无六识」(并见决定藏论上)。所以『决定藏论』转灭阿黎耶,证得的阿摩罗识,是与『唯识三十论』所说的阿赖耶识,「阿罗汉位舍」,完全一致。阿黎耶识的舍灭,是现生的苦因永尽,来生的苦因永尽,如『梁摄论释』(卷四)所说:「转依是解脱(身,约二乘说),及法身(约大乘说),即是灭谛,故应以种子灭为转依」。一切戏论所摄的种子永灭,即转虚妄而显现真实,如梁『摄论』(下)所说:「于凡夫覆真,于彼显虚 [P278] 妄;于菩萨一向,舍虚显真实。不显现显现,虚妄及真实,是菩萨转依,解脱如意故」。
『决定藏论』的阿摩罗识──转依,是与阿黎耶识性质相反的,二乘,八地以上菩萨所证得的。然据真谛的译籍来说,由于转依的地位,高下不等;阿摩罗识也可通于…
《以佛法研究佛法 九、论真谛三藏所传的阿摩罗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