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以佛法研究佛法 九、論真谛叁藏所傳的阿摩羅識

  以佛法研究佛法

  九、論真谛叁藏所傳的阿摩羅識

  

  一 九識品與九識章

  梁陳之間,真谛叁藏來中國,譯傳無著、世親的唯識學,以『攝大乘論』爲宗本,所以稱爲攝論宗。真谛傳來的,與唐玄奘的唯識宗,同出一系,而多有不同。這雖不能一概而說,但大致爲唯識初期的教學。在真谛所傳的教學中,如立「阿摩羅識爲第九識」,與奘傳不同。現在,想試爲論列。

  

  有關真谛的第九識──阿摩羅識,本不是『攝大乘論』所說的。阿摩羅識的本義,似乎早已爲地論師所修正而面目不清了。現在,先從圓測『解深密經疏』(卷叁)所傳說起:

  

   「真谛叁藏依決定藏論,立九識義,如九識品說。……第九阿摩羅識,此 [P270] 雲無垢識,真如爲體。于一真如,有其二義:一所緣境,名爲真如及實際   等。二能緣義,名無垢識,亦名本覺。具如九識章,引決定藏論九識品中說」。

  

  該文開端說:「真谛叁藏依決定藏論立九識義,如九識品說」。似乎以下的文句,如阿摩羅識「亦名本覺」等,都是真谛叁藏的九識品所說。然據末了所說:「具如九識章,引決定藏論九識品中說」,可見這些文句,是圓測的簡要敘述。而圓測所依據的「具說」,是九識章;九識章是引決定藏論九識品的。所以,先應該肯定:九識章與九識品不同,圓測的傳說,是依據九識章的。

  

  在真谛所譯的『轉識論』中,發見了「九識品」的名字,如說:「由事故,知有此(阿黎耶)識。……但由事故,知其有也。就此(阿黎耶)識中,具有八種異,謂依止處等,具如九識義品說」。依此,可推定真谛所傳的九識(義)品,就是『決定藏論』。真谛所譯的『決定藏論』叁卷,爲『瑜伽師地論』「攝抉擇分」的別譯;決定藏就是攝抉擇分的同語異譯。「攝抉擇分」,是抉擇『瑜伽 [P271] 』「本地分」──十七地的。但真谛的『決定藏論』,僅是「抉擇分」中五識地與意地的部分。現存的『決定藏論』,內題「心地品」,也就是五識地與意地品的意思。決定藏論的心地品,可斷爲就是九識品,理由是:一、如測疏說「引決定藏論九識品說」,可見「決定藏」爲一論的總名,而「九識品」爲一品的別目。真谛僅譯『決定藏論』的一品──心地品,當然就是九識品了。二、「心地品」中,以阿黎耶識爲主,說到八識,又說到阿摩羅識,恰合九識的內容。叁、最有力的理由是,『轉識論』說:「就此識中有八種異,謂依止處等,具如九識義品中說」,這確爲『決定藏論』「心地品」的內容。『決定藏論』說:「以八種因緣知有阿羅耶識」(奘譯作「由八種相,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」),就是『轉識論』所說,「九識(義)品」所說的「就此識中有八種異」。而八異中的第一「依止處」,即『決定藏論』所說:「若離此識,根有執持,實無此理」(奘譯作「若離阿賴耶識,依止執受不應道理」)。據此,以八種異(依止處等)來證成阿賴耶識的,稱爲九識品的,顯然的就是『決定藏論』的「心地品」了。 [P272]

  

  真谛說第九阿摩羅識,是依『決定藏論』「九識品」的。圓測所據的『九識章』,說阿摩羅識約能緣義,名爲本覺,實與『決定藏論』不合。以阿摩羅識爲本覺,顯然有附合『起信論』的痕迹。其後,定賓的『四分律疏飾宗義記』(卷叁),竟直說:「真谛叁藏雲:阿摩羅識有二種」,全盤承受『九識章』的解說,而不知「九識品」的本義,並不如此。

  

  論到『九識章』的作者,常然是弘揚『攝論』的學者。真谛時代的『攝論』,偏在嶺南。真谛死了以後,弟子們才還楊都、九江等。接著陳滅隋興,就傳入北方。適逢陳滅隋興的機運,造成了北方攝論學的隆盛。傳入北方的,以靖嵩、昙遷爲大宗。一、靖嵩是(親承真谛的)法泰的弟子,弘化在徐准一帶(續高僧傳卷十)。他的弟子法護,立義與玄奘的新譯,「奄然符合」(續高僧傳卷十叁)。還有道因,參與玄奘的譯場,「奘師偏獎賞之。每有難義,同加參酌」(宋高僧傳卷二)。靖嵩門下,是近于奘傳,維持『攝論』本義的學系。二、昙遷(見續高僧傳卷十八)本從地論學者(慧光的弟子)昙遵修學。在周武滅法時,避 [P273] 難來楊都,得到了『攝大乘論』,大加贊賞。等到周滅隋興,他就北上彭城,弘揚『攝論』。他對『攝大乘論』,「全無師承」,是本于『地論』的思想來說『攝論』,可說是『攝論』爲表而『地論』爲底裏的學者。他應文帝的邀請,到達長安,弘揚『攝論』,特別受到地論師──淨影寺慧遠(也有起信論疏),及昙延弟子們的歡迎。他的著作,除『攝論疏』外,還有『楞伽』、『起信論疏』,『九識章』等。從現有的史料看來,『九識章』是昙遷的作品。這不但昙遷的作品中,有『九識章』;而他與當時的地論師慧遠等,重視『起信論』。(依四論玄義:北地諸論師雲:「昔日地論師造論,借菩薩名目之」),也與『九識章』的引用『起信論』義,指阿摩羅識爲本覺相通。總之,圓測所傳對阿摩羅識的解說,是『九識章』的。真谛依「九識品」而立阿摩羅識,應別爲研考!

  

  

  

  二 阿摩羅識是轉依

  真谛所傳阿摩羅識的意義,試分別來論證。一、『決定藏論』的「轉依」說 [P274] 。傳說真谛的阿摩羅識,依『決定藏』「九識(心地)品」立,所以先引『決定藏論』文,又附以玄奘的新譯,以便比對觀察,易于明了阿摩羅識的本義。

  

  『決定藏論』(上):「一切行種煩惱攝者,聚在阿羅耶識中。得真如境智增上行故,修習行故,斷阿羅耶識,即轉凡夫性,舍凡夫法,阿羅耶識滅。此識滅故,一切煩惱滅,阿羅耶識對治故,證阿摩羅識」。(一) 「阿羅耶識是無常,是有漏法;阿摩羅識是常,是無漏法。得真如境智道故,證阿摩羅識」。(二) 「阿羅耶識爲粗惡苦果之所隨逐;阿摩羅識無有一切粗惡苦果」。(叁) 「阿羅耶識而是一切煩惱根本,不爲聖道而作根本;阿摩羅識亦複不爲煩惱根本,但爲聖道得道而作根本。阿摩羅識作聖道依因,不作生因」。(四) 「阿羅耶識于善無記不得自在。阿羅耶識滅時,有異相貌:謂來世煩惱不善因滅,以因滅故,則于來世五盛陰苦不得複生。現在世中煩惱惡因滅故 [P275] ,則凡夫陰滅。此身自在,即便如化。舍離一切粗惡苦報,得阿摩羅識之因緣故,此身壽命便得自在。壽命因緣能滅于身,亦能斷命,盡滅無余,一切諸受皆得清淨」。(五)

  

  『瑜伽論』 (卷五一):「修觀行者,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,略彼諸行,于阿賴耶識中,總爲一團一積一聚;爲一聚已,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,而得轉依。轉依無間,當言已斷阿賴識。由此斷故,當言已斷一切雜染。當知轉依由相違故,能永對治阿賴耶識」。(一) 「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,有取受性;轉依是常,無取受性,緣真如境聖道力能轉依故」。(二) 「又阿賴耶識,恒爲一切粗重所隨;轉依究竟遠離一切所有粗重」。(叁) 「又阿賴耶識是煩惱轉因,聖道不轉因;轉依是煩惱不轉因,聖道轉因。應知但是建立因性,非生因性」。(四) [P276] 「又阿賴耶識,令于善淨無記法中不得自在;轉依令于善淨無記法中得大自在。又阿賴耶識斷滅相者,謂由此識正斷滅故,舍二種取,其身雖住,猶如變化。所以者何?當來後有苦因斷故,便舍當來後有之取;于現法中一切煩惱因永斷故,便舍現法一切雜染所依之取。一切粗重永遠離故,唯由命緣暫時得住。……即于現法一切所受究竟滅盡」。(五)

  

  從二譯比對看來,真谛所譯的阿摩羅識,即是奘譯的轉依。轉依,是否可以譯爲阿摩羅識?爲什麼譯作阿摩羅識?這裏暫且不論。總之,真谛是譯轉依爲阿摩羅識的。真谛譯轉依爲阿摩羅識,所以阿摩羅識與阿黎耶識(攝論譯爲阿黎耶,決定藏論譯作阿羅耶,即奘譯的阿賴耶識),性質恰好相反。如黎耶有漏無常,而阿摩羅是無漏,是常(二)。黎耶是煩惱根本,阿摩羅是聖道根本(依止)(四)。黎耶是粗重所隨,阿摩羅離一切粗重(叁)。阿黎耶識是「一切雜染根本」,是「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」(種子),是一切有漏雜染種子的總彙(或稱之爲「過患聚」),所以必須轉滅這阿黎耶識,才能證得轉依──阿摩羅識(一 [P277] 、五)。這樣,阿黎耶是有漏雜染識,阿摩羅是(譯義爲)無垢識,白淨識。依奘傳唯識學,有漏的妄識有八識,轉成無漏也還是八識,所以在八識以上,別立第九阿摩羅識,是不妥當的。而真谛于八識上,立第九阿摩羅識,應有他不同的看法吧!

  

  還有,依『決定藏論』而立的阿摩羅識──轉依,是通于叁乘的。『決定藏』與『瑜伽論』,同樣說到:「阿羅漢及辟支佛,不退菩薩,如來世尊,此四種人,以有心處,有于六識,無阿羅耶識」。「阿羅漢及辟支佛,菩薩,世尊,入滅盡定,又世尊入無余涅槃,無阿羅耶,亦無六識」(並見決定藏論上)。所以『決定藏論』轉滅阿黎耶,證得的阿摩羅識,是與『唯識叁十論』所說的阿賴耶識,「阿羅漢位舍」,完全一致。阿黎耶識的舍滅,是現生的苦因永盡,來生的苦因永盡,如『梁攝論釋』(卷四)所說:「轉依是解脫(身,約二乘說),及法身(約大乘說),即是滅谛,故應以種子滅爲轉依」。一切戲論所攝的種子永滅,即轉虛妄而顯現真實,如梁『攝論』(下)所說:「于凡夫覆真,于彼顯虛 [P278] 妄;于菩薩一向,舍虛顯真實。不顯現顯現,虛妄及真實,是菩薩轉依,解脫如意故」。

  

  『決定藏論』的阿摩羅識──轉依,是與阿黎耶識性質相反的,二乘,八地以上菩薩所證得的。然據真谛的譯籍來說,由于轉依的地位,高下不等;阿摩羅識也可通于…

《以佛法研究佛法 九、論真谛叁藏所傳的阿摩羅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