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在人間 四、人性

  四、人性

  

  一 人與衆生性

  衆生之通性:佛法雖普爲一切有情,而真能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而成佛果的,唯有人類。如唐裴休的『圓覺經序』說:「真能發趣菩提心者,唯人道爲能」。所以雖說衆生都是佛法所濟度的對象,而唯有人類,有智慧,有悲心,有毅力,最能承受佛法的熏陶。佛出人間,就是人類能受佛法教化的證明。一切衆生各有他的特性。人有人的特性,必須了解人在衆生中的特勝,以人的特性去學佛,切勿把自己看作完全與(一切)衆生相同。

  

  同是衆生,衆生即有衆生的通性。今略舉叁點說:一、依經說:「一切衆生皆依食住」。衆生生命的延續,必須不斷的獲得營養。人是這樣,雞、犬、蟲、 [P76] 魚等也無不是這樣。佛法說食有四種:一、段食,像我們煮的飯和吃的菜,都是分成段落的吃下,叫段食。二、觸食,六根與境相觸,也有延續生命的力量。特別是身體的觸──如按摩、運動、洗澡等。叁、思食,即希望。衆生要有欲望,才能維持生活。一個人雖是老病相侵,但他總是要想法子活下去,這叫思食。四、識食,人類的意識,因執著自我(身心),執取自體,所以身心雖壞,而卻會生死死生,流轉不已。前二種食,屬于物質的;後二種食,屬于精神的。這是衆生賴以維持生命,使生命延續的因素。不但人間具備這四食,鳥獸等也是全有的。思食與識食,爲一切衆生所必有的,而對于生命的延續,有著最重要的關系。段食與觸食,都不過能延續這一生的生命而已。總之,「依食而住」,是人類與衆生相同的。生存需要營養,但這是要適量的,而且按時不斷的補充。如長明燈,要時時添油,時時修淨燈心,否則就會熄滅。我們的段食,也是這樣,要按時進食,多了會成病,少了就挨餓,不吃即活不下去。這是生存所必要的,而也是麻煩的事。如單靠思識二食能生活下去,這問題比較簡單些。可是大部分,特別 [P77] 是人類,要依賴段食才得生活。一切的努力活動,幾乎無非是爲了解決生活。然物質的營養,不但是人類,畜生等也如此。在人類社會,如不把它當問題處理,社會與人類都是不得平安的。但僅將這問題解決了,不進求人類特性的發揮與完成,這對人類問題的症結,還是不得解決!人所以被稱爲人,雖有與衆生一樣的通性,但又有超越其他衆生的特性。太虛大師曾經說:「人類的教育,如專在穿衣吃飯上著想,這是動物教育,與一般動物並無大差別」。這雖似乎說得刻薄,但人的教育,解決人的問題,不能局限于這些,也是確實如此的。

  

  二、「一切衆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」,這是『圓覺經』所說的。愛欲,經文作淫欲。然淫欲實不遍一切衆生,非生死根源。人類的綿延不絕,是由男女淫欲的關系,淫欲側重在人類,可通于欲界(地獄趣亦不通)。如約一切衆生說,應該爲愛欲。人類有男女性別,才互相配偶,人是由父母的淫欲而生的。從淫欲而生的,呱呱墮地的小孩,經說雖不知淫欲爲何,而實不斷愛欲的隨眠(潛力)。到了成年的時期,淫欲即漸漸地發動起來。所以人類把男女婚姻,看作傳宗接後 [P78] 、成家立業的唯一大事。由淫欲而有生命的出現,這唯有人類與一分動物──雞犬等是如此。依佛法說,衆生的生命,不都是由淫欲而有的,如化生,或濕生的一分,不由兩性的淫欲,也能現起生命的。照科學家說:有的下等動物,是不分雌雄的,由一體的分裂(爲二)作用,就有新的生命延續下去。所以,佛法以爲男女欲事,爲人類與欲界天的特征,一分的鬼、畜也有,而上二界與地獄衆生,都是不起淫欲的。這樣,如說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,這是不了義的(可能是譯者不好)。究竟的說:一切衆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。男女的愛欲,爲愛欲中的一種,爲欲界,尤其是人類極有力的愛欲。一切衆生系縛力最強而最根本的,是自我愛。佛說:「愛莫過于己」。人類的一切行爲,總是爲自己打算;爲了自己,甚至不惜用殘酷的手段,毀滅他人,或其他的衆生。即使病得非死不可,總還是想活下去。真要死了,更希望死後的存在──佛法名爲「後有愛」。佛法肯定生死的根源是愛欲,愛欲即愛著自身,而推動向外取著各種境界(男女淫欲也是一種)的動力。一切衆生都爲此愛欲系縛得動彈不得,所以在生死海中頭出頭 [P79] 沒。儒書說:「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」。又說:「食、色性也」。色即男女欲,性是生來就是這樣的。依佛法說,食──飲食,即一切衆生皆依食住。色-- --男女,即一切衆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。但佛法所說的食與愛,不但飲食男女,這不過但指人類說。這雖是人生的大問題,但決不是人類所獨有的,至少大部分衆生是相同的。人類與衆生,同爲這食色──食與愛的強烈束縛,因此而作出種種罪惡,所以有方法──教育,政治,法律等來規範他,以減少一切不必要的罪惡。

  

  叁、自我感,也是一切衆生所共有的。本來,一切衆生都是互有關系的;而構成衆生的因素,也是一切法不離一法,一法不離一切法的。可是在緣起的和合中,衆生是形成一獨立的單位,自他間現出彼此的差別,各成一單元而不斷的延續。雖然息息相關,人與人間沒有絕對的獨立性,而因緣和合所現起的形相,有相對的差別。如水與冰:水本是無分別的,一味相融的;但結成的冰塊,就各各不同。這塊大,那塊小;那塊化成水,這塊還是堅結的。衆生也如此,本來息息 [P80] 相關,相依相存。由于衆生的無始蒙昧,不與平等一味相契合,而形成獨立的形態。于此因緣和合的相對自體,有自我感,不能了悟無人、無我、無衆生的定性。衆生一個個的獨立形態,佛說是依五衆(蘊)和合而生,這五衆和合而成的單位,內有複雜性而外似統一。一切衆生的自我感,都將自己從一切中分離出來,意解作一獨立體,一切問題就層出不窮了。衆生都有心──精神活動,因此也就都有自我感。對自己的身心、家屬等,能深切的注意愛護他,對他人的卻漠不關心。不但人這樣,牛羊也是這樣,但自我感不能像人那樣的明晰吧了。息息相關,法法緣起,而衆生都看作獨立性,起真實的自我感,這是衆生共同的錯覺。佛法中的無我,就專爲對治它的。有了自我感,處處以自我爲中心,不論是食、是色、是名譽、是權利,都想占有他,使一切供給我,從屬我,爲我所有。每每只顧到自己的生活,而不問他人的苦樂。強取、豪奪、欺詐、控製、奴役……斫殺鬥爭,一切的禍患就無可避免了。根本的自我感,佛法稱爲無明,它可以統爲一切煩惱中的根本特性;凡是與真理相反的認識活動,都有無明存在。從這煩惱根 [P81] 本的無明而發展出來,主要的,『阿含經』裏說有叁類:見、愛、慢。愛,是自我的愛好,人總是愛自己的生命,滿意自己,即使真的不好,自己也總是要原諒自己。不但愛現在的,還愛未來的生命。由于自我生存,引發外物──境的愛著 。爲現在而愛外物,也爲未來著想而愛外物。如人爲了怕米貴柴荒,即多買些藏在家裏。就是雀子、蜜蜂,也爲冬天而預先積蓄食物。自我愛與境界愛,是衆生相共的。見,是執著,主要是執有確實的自我。依佛說,我是沒有真實自性的,祗是五蘊和合的假名。但在執有自我的一切衆生,卻頑固地執有自我的存在。慢,是自我的重視,因此而對他出以輕蔑。這叁者,都是自我感中內含的根本特性。至于佛法常說的叁毒──貪瞋癡,是由這微細的發現到粗顯煩惱。如瞋恚,是由自恃輕他的慢而起,從輕厭他,而瞋恨他。貪,耽戀五欲,都是從愛而來。顯著的不知因果,不知善惡等愚癡,皆由于錯誤的妄見。總之,這一切可泛稱爲無明,而實爲自我感的發展。人類固然有此,一切衆生也不能例外。

  

  人之衆生性:衆生有各各的特性,姑且不談,先說人的衆生性。人是衆生: [P82] 有衆生的一般特性,雖不是別的衆生,也有類似衆生的特性。這雖是人類所有,而不是人類特有的人性。衆生的種類極多,通常分爲五趣:天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一道以內,更有很多的分類。我們但知地獄的地獄,天國的天國,而不知人間的天國,人間的地獄。其實,在人間,人是有著類似諸趣的性質。有人罵別人爲畜生,也許這人沒有合乎人性的正軌,而多少帶有類似畜生的行爲。地獄,是極重惡業所墮落的苦地方。略有二類:一、熱地獄,到處猛火洞燒,二、寒地獄,冰雪交加。造了惡業的衆生,墮落在這大熱大冷的地方,什麼都不關心,一直受著這極熱極冷的苦迫。此種境界,我們人間也常可見到。或住于極冷處,或住于極酷熱處。或由于貧窮,在冰雪的寒天挨冷;在酷熱的暑天,被逼工作,曬得發昏。這不是人間的少分地獄境界嗎?要救衆生出地獄苦,就要將這人間活生生受著地獄苦的,加以救助。餓鬼分叁:一、沒得吃;二、吃最壞的東西來維持生命,永遠餓著肚皮;叁、受人類的祭祀食,或有或無。這種情形,人間更是遍地都是。特別是遇到旱荒水潦的年頭,或者兵火、疫疠,弄得赤地千裏,食糧 [P83] 無著,大家在饑餓恐怖的生存線上掙紮過活,這不是人而現成餓鬼一樣的情形嗎!畜生,是被奴役的,如牛馬;被吞食的,如豬羊;被豢養玩弄的,如籠中的小鳥,外國人的哈巴狗;被殺害的,更多更多。這世間的人類,過著被奴役,被殺害,被玩弄,被吞食,不是到處都是嗎!多少人還過著畜生的生活呢!此外,畜生是無慚愧的,父母兒女間,也會淫亂殘殺,不知恩情,不知仁義。如人而也如此,即會被呵責爲畜生。本論著重在人間佛教,尤其要簡別天化的佛教,所以對于傳說的天神,應該多說明些。高級的鬼畜,也叫做天。如四天王中,毗樓博叉是龍王,毗沙門是夜叉王。高級的天──地界空居的與上二界,是沒有鬼、畜的。這些鬼畜天,都含有表法的深意。如幹阖婆…

《佛在人間 四、人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