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如來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來藏佛性之抉擇 第二節 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說

  第二節 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說

  昙無谶Dharmaraks!a所譯的『大般涅槃經』,初譯十卷,與法顯所譯『大般泥洹經』,是同本異譯。以下的叁十卷,是昙無谶再到西域去,訪求得來而再譯的(1)。續譯部分,共八品:『現病品』,『聖行品』,『梵行品』(此下應有『天行品』,指如『雜華經』說),『嬰兒行品』,以上明「五行」;『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』,明「十德」;『師子吼菩薩品』;『迦葉菩薩品』;『憍陳如品』。『大般涅槃經』的中心論題,是「如來常住不變」,涅槃有「常樂我淨」四德,「一切衆生悉有佛性」。大般涅槃maha^-parinirva^n!a是無量功德所成就,常住不變而無盡的利益衆生。如來tatha^gata也不是生在王宮,在拘屍那Kus/inagara入滅,這是如來常住大涅槃中所有的示現。『涅槃經』初分十卷,明確的揭示了如來藏義,如『大般涅槃經』(2)說:

  

   1.「我者,即是如來藏義;一切衆生悉有佛性,即是我義」。 2.「一切衆生悉有佛性,以佛性故,衆生身中即有十力、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」。 3.「佛性如是不可思議,(具)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亦不可思議」。

  

  如來藏就是我a^tman,我就是佛性buddha-dha^tu, buddha-garbha, tatha^gata-dha^tu [P252] ,衆生身中具有如來的十力、叁十二相等功德,與初期的如來藏說──『如來藏經』,『央掘魔羅經』,『法鼓經』等,主體是完全一致的。這一富有神我色采的如來藏──佛性說,大乘佛教界,有給以淨化的傾向。如『寶性論』主,約叁義解說如來藏;瑜伽yoga學者,以真如 tathata^無差別義解說如來藏;『涅槃經』的後叁十卷,也有獨到的解說。淨化如來藏──佛性所有的共同傾向,就是淡化了衆生有真我的色采。『涅槃經』後續的叁十卷,也不是同時集出的。如『病行品』等五品、『師子吼菩薩品』、『迦葉菩薩品』,在佛性的解說上,也是對前說加以多少不同的解說。在續出部分集出(或譯出)時,對于初出部分,也可能多少修正補充的。如「叁德秘藏」,法顯譯本是沒有的。迦葉菩薩的啓問,法顯譯本也簡略得多(3)。『大般涅槃經』續譯部分,思想極爲博雜,不是這裏所能充分討論的,這裏只略論續譯部分,是怎樣的解說「一切衆生悉有佛性」。

  

  如來藏,我,佛性,是異名而同一意義。在後叁十卷中,值得我們注意的,是不再提到如來藏一詞了!『師子吼菩薩品』說:五百梵志難佛說無我:「若無我者,持戒者誰?破戒者誰」?佛說:「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,佛性者豈非我耶」,梵志們「聞說佛性即是我故,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。佛然後告訴他們:「佛性者實非我也;爲衆生故,說名爲我」(4)。佛性(如來藏)無我而說之爲我,只是適應印度神教,誘引計我外道的方便,與『楞伽經』的見解一 [P253] 致。『迦葉菩薩品』中,佛說五陰無常無我,外道弟子都心生恐布,不信受佛的教說。但佛「爲諸大衆說有常樂我淨之法」,外道弟子們就舍外道而信佛了(5)。佛說常樂我淨,自有如來涅槃不空的意義,但說常樂我淨,確有適應世俗神教的意趣。

  

  如來藏(佛性)說,總是說在衆生身(相續)中,在衆生蘊界處中,有如來藏,具叁十二相。現在,修正而給以新的解說,如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四中)說:

  

  「一切衆生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,是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,一切衆生真實未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」。

  

  「一切衆生悉有佛性」,不是說衆生現有身內,有如來那樣的叁十二相好。「若諸衆生(身)內有佛性者,一切衆生應有佛身,如我今也」(6)。這樣,衆生身中有如來藏,具足叁十二相,是密意的方便說了!無我而說有我,依『涅槃經』續譯部分,無疑是適應當時神教學的方便。那末,如來常樂我淨的我,真意何在呢?如『大般涅槃經』(7)說:

  

   1.「有大我故,名大涅槃。涅槃無我,大自在故,名爲大我。雲何名爲大自在耶?有八自在,則名爲我」。 2.「如來法身無邊無礙,不生不滅,得八自在,是名爲我」。 3.「諸佛……不複受二十五有,故名出世,以出世故名爲我」。 [P254] 4.「以是常故,名之爲我」。 5.「無我法中有真我」。

  

  依初二則說,涅槃是無我的,但如來常住大般涅槃,得八種自在(如經說),所以名爲大我。我是「自在」的意義,所以佛名大我,表示了佛的大自在。大涅槃是出離二十五有世間生死的。所以3.說:「以出世故名爲我」。4.說「以是常故,名之爲我」,也是約出離無常生死而說的。5.則所說「無我法中有真我」,是『迦葉菩薩品』的贊偈。贊歎的偈頌,有文學意味,在法義上,是不能作爲准量的!

  

  續譯部分,可分爲四部分。「第一部分」:明「五行」、「十德」的,是『病行品』……『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』,這五品,是以大乘空義來說明一切。如『梵行品』明十一空:內空 adhya^tma-s/u^nyata^,外空bahirdha^-s/u^nyata^,內外空adhya^tma-bahirdha^-s/u^nyata,有爲空 sam!skr!ta-s/u^nyata^,無爲空asam!skr!ta-s/u^nyata^,無始(終)空anavara^gra-s/u^nyata^,性空prakr!ti-s/u^nyata^ ,無所有空abha^va-s/u^nyata^,第一義空parama$rtha-s/u^nyata^,空空s/u^nyata^-s/u^nyata^,大空 maha^-s/u^nyata^(8)。「諸佛世尊從六波羅蜜,叁十七品,十一空,來至大涅槃」(9)。『經』中也說到了:「如來常修十八空義」(10)。如『經』上(11)說:

  

   1.「涅槃之性,實非有也,諸佛世尊因世間故,說言是有」。 [P255] 2.「如是涅槃亦得名有,而是涅槃實非是有,諸佛如來隨世俗故,說涅槃有。……隨世俗故,說言諸佛有大涅槃」。 3.「若見佛性,則不複見一切法(有)性。以修如是空叁昧故,不見法(有)性,以不見故,則見佛性。……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,于一切法悉無所見,若有見者,不見佛性。 ……菩薩不但因見(空?)叁昧而見空也,般若波羅蜜亦空,……如來亦空,大般涅槃亦空: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」。 4.「衆生佛性亦複如是,假衆緣故,則便可見。假衆緣故,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若待衆緣然後成者,即是無性;以無性故,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

  

  「一切諸法本性自空」,依緣而有,是無自性asvabha^va的空的。不只是雜染生死法,般若prajn~a^,如來,大般涅槃也是空的。一切空,所以無上菩提與大般涅槃,都是隨俗的假名安立。一切本性空,不是什麼都沒有,這是一切如實相,所以大般涅槃可說有常樂我淨。依此來說,佛性不外乎依空(性)、如tathata^而說的,如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一四(大正一二‧四四五中──下、四四七下)說:

  

   「佛性無生無滅,無去無來,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,非因所作,非無因作,非作非作者,非相非無相,非有名非無名,非名非色,非長非短,非陰界入之所攝持,是故名常。…… [P256] 佛性無爲,是故爲常。虛空者,即是佛性」。 「虛空非生非出,非作非造,非有爲法。如來亦爾。……如如來性,佛性亦爾」。

  

  佛性,是虛空那樣的,是無爲──非有爲法,常住──非變異法。『經』說:菩薩知佛性六義:常,淨,實,善,當見,真(12);佛性的定義,與「空性」相同。「若見佛性,則不複見一切法性」(13),正是般若體證的「絕無戲論」的「空性」。『經』上說:「佛性者即是如來」(14);「佛性義者,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(15)。其實,「佛亦不說佛(如來)及佛性、涅槃無差別相,惟說常恒不變無差別耳」(16)。約空真如性常住無差別義,所以說佛性即如來,佛性即無上菩提。說空性爲佛性,當然是「一切衆生悉有佛性」。但說衆生有佛性,決不是瓶中有物那樣,芽中有樹那樣,「佛性亦複如是,無有住處,以善方便故得可見」。所以一闡提icchantika人不斷佛性,也可說「一闡提中無有佛性」(17)。

  

  「第二部分」是『師子吼菩薩品』,共六卷,以佛性(及涅槃)爲主題,而予以充分的論究。上面五品所說的:「若見佛性,則不見一切法性」;說常樂我淨,而不說「不空」;泛說生死、涅槃一切法性空,是深受『般若經』影響的。『師子吼菩薩品』,又回到了『初分』空與不空的立場,但是依十二因緣──十二(支)緣起dva^das/a$n%ga-prati^tya-samutpa^da,中道 madhyama^rga,第一義空──勝義空parama$rtha-s/u^nyata^,而展開佛性的論究,無疑的受到 [P257] 了龍樹Na^ga^rjuna『中論』的影響。當然,這是引用論師說以莊嚴自己,思想不必與『中論』一致的。『師子吼菩薩品』首先提出了:什麼是佛性?爲什麼名爲佛性,爲什麼又名爲常樂我淨?爲什麼有的不見,有的不了了見,有的了了見佛性?對前二問題的主要解答,如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叁中──五二四中)說:

  

   「善…

《如來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來藏佛性之抉擇 第二節 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