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男子!佛性者名第一義空,第一義空名爲智慧。所言空者,不見空與不空。智者見空及與不空,常與無常,苦之與樂,我與無我。空者一切生死,不空者謂大涅槃;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,我者謂大涅槃。見一切空不見不空,不名中道;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,不名中道。中道者名爲佛性,以是義故,佛性常恒無有變易,無明覆故,令諸衆生不能得見。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,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于我,以是義故,不得第一義空;不得第一義空故,不行中道;無中道故,不見佛性」──上答第一問。 「善男子!佛性者,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道種子」。 「無常無斷,乃名中道。無常無斷,即是觀照十二因緣智,如是觀智是名佛性」。 「善男子!是觀十二因緣智慧,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種子,以是義故,十二因緣名爲佛性。善男子!譬如胡瓜名爲熱病,何以故?能爲熱病作因緣故;十二因緣亦複如是」。 「善男子!佛性者,有因,有因因,有果,有果果。有因者,即十二因緣;因因者,即是 [P258] 智慧;有果者,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果果者,即是無上大般涅槃」。 「十二因緣,不出(生?)不滅、不常不斷、非一非二、不來不去、非因非果。善男子!是因非果,如佛性;是果非因,如大涅槃;是因是果,如十二因緣所生之法;非因非果,名爲佛性。(佛性)非因果故,常恒無變。以是義故,我經中說:十二因緣,其義甚深! ……是故我于諸經中說:若有人見十二緣者,即是見法;見法者,即是見佛。佛者即是佛性,何以故?一切諸佛以此爲性」。 「善男子!觀十二緣智,凡有四種……上上智觀者,見了了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。以是義故,十二因緣名爲佛性,佛性者即第一義空,第一義空名爲中道,中道者即名爲佛,佛者名爲涅槃」──以上答第二問。
佛性是什麼?「佛性者名第一義空,第一義空名爲智慧」。第一義空,出于『雜阿含經』,也見于本經的『梵行品』(18)。經上說:眼等六處,生無所從來,滅去也無所至;有業報而沒有作者。依世俗施設,十二因緣是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,也就是因緣的集與滅,生死與涅槃:這就是『阿含經』所說的緣起中道。所以,本經所說的第一義空,是十二因緣勝義空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般若波羅蜜分爲二分,成就者名爲菩提,未成就者名爲空」。「十八空即是智慧」(19)。要知道,十一空或十八空,是觀法本性空──空觀(或「空叁 [P259] 昧」);在觀行中,觀因緣等本性空,到了現見(證)空性,空觀就成爲般若──智慧,所以說:「第一義空名爲智慧」(實相般若)。經上接著說:「所言空者,不見空與不空;智者,見空及與不空……」:這是解說上文「所(言)」說的第一義空與智(慧)。這兩句,似乎是很費解的!依上文來說,第一義空的空,梵語是空性s/u^^nyata^,空性是絕無戲論的無诤論處,不但不空as/u^nya不可得,空s/u^^nyata^也不可得,所以說:菩薩「行不可得空,空亦不可得」(20) 。說到體見空性的智(慧),『般若經』就傳有二說:一、于一切法都無所見;二、無所見而無所不見(21)。本經與第二說相合。十二因緣第一義空,在離一切戲論執著的體見中,見緣起生死邊的空、無常、苦、無我,也見緣滅涅槃邊的不空、常、樂、我,所以說:「智者,見空及與不空」;「空者,一切生死;不空者,大般涅槃」。這是智慧所見的緣起中道,「中道名爲佛性」;二乘見空、無常、苦、無我,不見不空、常、樂、我,見一邊而不行中道,也就不能見佛性了。
爲什麼名爲佛性?佛性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anuttara-samyak-sam!bodhi的種子。種子是比喻因緣,與瑜伽學者的種子說不同。依此而能成佛,所以名爲佛性,與佛種性gotra的意義相近。「觀十二因緣智慧,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種子」,可見這是以第一義空智爲佛性的。第一義空智,依十二因緣的觀照而來,所以又說「十二因緣名爲佛性」。到這裏,可以稱爲佛性的,有叁:一、十二因緣;二、十二因緣空──中道;叁、觀十二因緣智。十二因緣被名爲佛 [P260] 性,是因中說果,經舉胡瓜名爲熱病來喻說。十二因緣爲佛性所依,也就名爲佛性了。到了這裏,經上舉出了佛性的因果說,如:
圖片
┌十二因緣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因
│觀十二因緣智慧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因因
佛性┤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非因非果
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果
└大般涅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果果
佛性這一名詞,雖然通于叁事,但從上列的分解中,可見佛性是「十二因緣,不出(生?)不滅,不常不斷,非一非二,不來不去」,就是『中論』所說的八不緣起,也就是本經所說的:「佛性者即第一義空,第一義空名爲中道」(古人稱之爲正因佛性)。依上表所列,十二因緣是佛性所依因,因中說果,所以名爲佛性。觀十二因緣智,是依十二因緣,能證見因緣八不的「了因」,名爲佛性,其實是佛性的因因。佛性是成佛的種性又體性,所以佛性的果,是無上菩提。依無上菩提的覺證,得離障的涅槃寂滅,所以涅槃是佛性的果果。而十二因緣八不──中道第一義空(性),是非因非果的,常恒不變的:這才是佛性的真實義。第一義空爲佛性,與瑜伽學以一切法空性爲如來藏,大意相近,不過本經重在第一義空的中道。接著,有四句分別:「是因非 [P261] 果如佛性」,應該是觀十二因緣智慧(因因),「是果非因如大涅槃」(果果);「是因是果,如十二因緣所生法」,就是十二「緣所生」pat!icca-samuppanna法;「非因非果名爲佛性」,即八不因緣中道。在四句分別中,「是因非果」,如佛性;「非因非果」,也名爲佛性。在文句上,未免不夠善巧!嘉祥『中論疏』說:「羅!7畝羅(跋陀羅)法師是龍樹同時人,釋八不,乃作常樂我淨四德明之」(22)。『止觀輔行傳弘決』與『叁論玄疏文義要』,都說羅!7畝羅跋陀羅 Ra^hulabhadra法師作『中論注』(23)。梁真谛Parama$rtha曾譯出『中論』一卷(24),嘉祥等傳說,大抵由此而來。羅!7畝羅法師以常樂我淨釋八不,與『師子吼菩薩品』的思想,應該是很接近的。『中論』的八不中道,依『阿含經』的緣起中道而來:『師子吼菩薩品』依第一義空,而展開空、不空的中道說,可說是龍樹一切皆空的中道說,進入後期大乘的一般傾向。『師子吼菩薩品』說,也還是源于『阿含經』的,所以說:「我經中說:十二因緣其義甚深」。十二因緣義甚深,是『阿含經』多處所說到的。本經又說:「我于諸經中說: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,見法者即見佛。佛者即是佛性,何以故?一切諸佛以此爲性」。所引的經說,是『中阿含』的『象迹喻經』。然上座部Sthavira所傳,只說「見緣起便見法,若見法便見因緣」,沒有說「見法即見佛」(25)。大乘經所引,都有「見法即見佛」一句,可能源出大衆部Maha^sa^m!ghika所傳的。本經依此而加以解說,「佛者即是佛性」,因爲佛是依此十二因緣空中道爲體性的。這樣,以十 [P262] 二因緣空──中道爲佛性,是源本于『阿含』,經龍樹學演進而來的。
依上來所說,佛性可以有二種意義:一、是無上菩提的種子──因性;二、是佛的體性。所以佛性的原語,極可能是buddha-dha^tu,可以譯爲「佛界」,「佛性」。dha^tu──界的意義很多,有「因」義,也有「體性」義。依據這一佛性的含義,所以除了說到過的十二因緣,觀十二因緣智慧,八不因緣──中道第一義空以外,又說到一乘ekaya^na,首楞嚴叁昧 s/u^ram!gama-sama^dhi,十力das/abala,四無所畏catva^ri-vais/a^radya^ni,大悲maha^karun!a^ ,叁念處tri^n!i-smr!ty-upastha^na^ni(26)。我a^tman,大慈maha^-maitri^,大悲 maha^karun!a^,大喜maha^-mudita,大舍maha^-upeks!a,大信心maha^-s/raddha^,一子地eka-putra-bhu^mi,第四力caturtha-bala,十二因緣,四無礙智catasra-pratisam!vida ,頂叁昧mu^rdha-sama^dhi(27):這一切都名爲佛性。這些被名爲佛性的,有的是佛的果德,是佛的體性;有的是菩薩行,菩薩地,是佛的因性。菩薩行與佛功德,衆生是沒有的,但「一切衆生必定當得」,約未來當有說:「一切衆生悉有佛性」。惟有十二因緣,本經用「緣起(因緣)無爲」說,所以,「十二因緣常,佛性亦爾」(28)。「佛性者名十二因緣,何以故?以因緣故,如來常住」。名爲佛性的十二因緣,常住不變,這與未來必定當得的不同,所以說:「一切衆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緣,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」(29)。這樣,約十二因緣說,佛性是 [P263] 衆生「定有」的。約菩薩行、佛功德說,佛性是衆生「當有」的。約第一義空──中道說,佛性是「一切衆生同共有之」的,但與世俗所想象的不同,所以經中破「因中…
《如來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來藏佛性之抉擇 第二節 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