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叁持與『佛性論』的叁因,次第相同,但『佛性論』改『瑜伽論』的種性gotra──種子bi^ja爲真如tathata^,真如爲如來藏別名。由于以真如性爲應得因,所以說:「應得因中具有叁性:一、住自性性(不淨位),二、引出性(淨不淨位),叁、至得性」(清淨位)(5)。這樣,『瑜伽論』的叁持說,成爲如來藏說的叁因叁佛性了。
『佛性論』次立『叁性品』,是瑜伽學所立的叁自性trisvabha^va與叁無性 trinihsvabha^va,引此以作融會如來藏學的理論依據。
次立『如來藏品』,是正面說明如來藏的名義,如『佛性論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七九五下──七九六上)說: [P210] 「如來藏義有叁種應知?何者爲叁?一、所攝藏,二、隱覆藏,叁、能攝藏」。 「一、所攝名藏者,佛說約住自性如如,一切衆生是如來藏。言如者,有二義:一、如如智,二、如如境,並不倒故名如如。言來者,約從自性來來至至得,是名如來。……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內,故名爲藏。以如如智稱如如境,故一切衆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,並爲如來之所攝持,故名所藏衆生爲如來藏。……由此(佛)果能攝藏一切衆生,故說衆生爲如來藏」。 「二、隱覆爲藏者,……如來性住道前時,爲煩惱隱覆,衆生不見,故名爲藏」。 「叁、能攝爲藏者,謂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,住如來應得性時,攝之已盡」。
『佛性論』的叁藏說,與『寶性論』所說,如來藏有叁義相當。一、所攝藏:佛「果能攝藏一切衆生」,「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內」──衆生爲如來所攝藏,是『寶性論』第一「法身遍衆生」義。叁、能攝藏:如來應得性,約沒有發心以前的衆生說。在衆生位,已經攝盡了「果地一切過恒沙數功德」,是『寶性論』第二「衆生有如來種性」義。上二義,與『寶性論』說相同,但二,隱覆爲藏義,約煩惱隱覆如來性(界)說,與『寶性論』第叁「真如無差別」義不合。『佛性論』爲什麼不同?不能不說是受了『攝大乘論』的影響。無著Asan%ga的『攝大乘論』,引「無始時來界』偈,「由攝藏諸法」偈,然後解說阿賴耶(或譯爲阿梨耶、阿羅耶)識名爲阿 [P211] 賴耶(藏)的意義說:「一切有生雜染品法,于此攝藏爲果性故;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,是故說名阿賴耶識。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,是故說名阿賴耶識」(6)。阿賴耶識有:攝藏爲因性,攝藏爲果性,攝藏爲自我性──叁義,『成唯識論』引申說:「此識具有能藏、所藏、執藏義故」(7)。『佛性論』以叁藏解釋如來藏,是比合阿賴耶叁藏的。在能攝藏、所攝藏以外,隱覆藏與執藏,是富有共同性的。
從『佛性論』的『顯體分』,可以明確的看出,真谛是以瑜伽學所說的,去解說、比附、充實如來藏學。而在無著、世親論,如『攝大乘論釋』中,處處引入如來藏說,這是比對異譯而可以明白的。真谛所傳述的,只有把握這一特色,才能得出正確的見解。如以爲真谛所傳,代表唯識古學,那是不能免于誤解的!
二、阿梨耶識通二分:真谛所譯的無著『攝大乘論』,引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的「此界無始時」偈,證明阿梨耶識體;又引「諸法依藏住」偈,說明名爲阿梨耶識的理由。引證了二偈,然後說:「一切有生不淨品法,于中隱藏爲果故,此識于諸法中隱藏爲因故。複次,諸衆生藏此識中,由取我相故,名阿黎耶識」(8)。這段論文,與隋、唐譯本是一致的,也就是果報種子阿梨耶識爲依止說。然在陳譯的『攝大乘論釋』中,增入了初偈的解說,如『釋論』卷一(大正叁一‧一五六下)說: [P212] 「此,即此阿黎耶識;界,以解爲性。此界有五義」。
「界有五義」,真谛譯引『勝鬘經』說,而給以一一的解說,這是如來藏爲依止說。這樣,阿梨耶識有二分:與「有生不淨(即雜染)品法」互爲因果的「果報vipa^ka種子」性,及清淨的「解性」。「此界無始時」的「界」,是「因義」,是一切法的所依止。在大乘佛法中,有二類不同的所依說,如『瑜伽論』『本地分』說:「心,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,所隨依附依止性,體能執受,異熟所攝阿賴耶識」(9)。有漏的雜染種,依附的無漏清淨種,都以阿賴耶識── 心citta爲所依止。異熟一切種的阿賴耶識,爲一切法依止,是瑜伽學系的根本立場:這是興起于印度北方的阿賴耶識爲依說。還有,如『勝鬘經』、『不增不減經』等,說如來藏爲依止而有生死,涅槃,這是興起于印度南方的如來藏爲依說。基本立場是不同的,『成唯識論』曾給以解說:「一、持種依,謂本識,由此能持染淨法種,與染淨法俱爲所依,聖道轉令舍染得淨。… …二、迷悟依,謂真如,由此能作迷悟根本,諸染淨法依之得生,聖道轉令舍染得淨」(10)。這二大系,思想體系是不同的,而真谛在「果報種子」梨耶外,別立「解性梨耶」,綜合了這二大系。這不是真谛的自出機杼,是多少有依據的,如宋譯『楞伽經』,處處說「如來藏藏識心」,將如來藏與藏(阿賴耶)識統一起來了。
真谛譯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四(大正叁一‧二五四下)說: [P213] 「滅不淨品盡,證得法身,名爲清淨法。雲何得此清淨法?……對治起時,離本識不淨品一分,與本識淨品一分相應,名爲轉依」。
這也是阿梨耶識二分說。第八阿梨耶識,重在「異熟」性,所以到了阿羅漢位,就舍去阿梨耶的名稱。也許爲了這點,真谛多用「本識」一詞,代表第八識。本識有不淨(雜染)品一分,清淨品一分,雖與前一說不完全相同,但都是本識有二分。真谛的第八識通二分說,應該是受到『攝大乘論』的啓發。如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叁九下)說:
「依他起略有二種:一者,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;二者,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。由此二種依他別故,名依他起」。
「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」,是一般常說的依他起para-tantra,阿賴耶識爲種子而生起的。「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」──不一定雜染,也不一定清淨;隨分別染緣而成爲雜染,隨無分別淨緣而成爲清淨,不自成而依他的定義,是『攝大乘論』所有的特義。『攝大乘論』說到叁自性,「非異非不異」;又「由異門,依他起自性有叁自性」(11)。對于叁自性,不但說明叁自性的差別相,更著重叁自性的關聯,從依他起自性而統攝叁性。這一獨到的見解,是本于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的,如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四0下)說:
「阿毗達摩大乘經中,薄伽梵說:法有叁種;一、雜染分,二、清淨分,叁、彼二分」。 [P214] 「依何密意作如是說?于依他起自性中,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,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,即依他起是彼二分:依此密意作如是說。于此義中,以何喻顯?以金、土、藏爲喻顯示。譬如世間金土藏中,叁法可得:一、地界,二、土,叁、金。于地界中,土非實有而現可得,金是實有而不可得;火燒煉時,土相不現,金相顯現。又此地界土顯現時,虛妄顯現;金顯現時,真實顯現,是故地界是彼二分。識亦如是,無分別智火未燒時,于此識中,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,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。此識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時,于此識中,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顯現,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。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,有彼二分,如金、土、藏中所有地界」。
土、金、藏比喻中,解說爲地界的「藏」,就是礦藏,如『攝大乘論釋』說:「界者謂因,是一切法等所依止,現見世間于金礦等說界名故」;「此中藏者,是彼種子」(12)。界藏,比喻通二分的依他起自性para-tantra-svabha^va。無分別avikalpa火沒有燒煉以前,遍計所執自性parikalpita-svabha^va顯現,如只見土相。遍計所執自性是非有的,所以是虛妄。在無分別智火燒煉以後,圓成實自性parinis!panna-svabha^va顯現,如土相消失而金現顯現。圓成實自性是有的,所以是真實。依這一意義說,依他起自性是虛妄而又真實的。虛妄遍計所執性顯現,圓成實性不顯現,那是雜染分──生死。虛妄遍計所執性不顯現,圓成實性顯現,就是清淨分─ [P215] ─涅槃。雜染與清淨,生死與涅槃,都是依依他起自性而爲轉移,所以說依他起通二分。這正是『攝大乘論本』的轉依a^s/raya-para^vr!tti義,如卷下(大正叁一‧一四九上)說:
「諸凡夫覆真,一向顯虛妄;諸菩薩舍妄,一向顯真實。應知顯不顯,真義非真義,轉依即解脫,隨欲自在行」。
約叁自性說,依依他起而安立叁性,依他起性有二分。如約唯識vijn~apti-ma^trata^說:依他起自性,是「叁界心心所,是虛妄分別」(13)。心所是依心識所生的;一切識中,一切種子阿賴耶識,爲一切法所依。所以,世親『釋論』解說依他起爲:「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」。識等于依他起自性,是各種譯本所一致的。在土、金、藏譬喻中,玄奘所譯的「此識」,陳譯作「本識」,指阿梨耶識。以阿梨耶識來解說「界藏」,至少是可以這樣說的。那末虛妄分別的種子識,在衆生位,雖現起雜染生死而不見清淨真實,而種子識的本性,是有清淨真實分的。真谛的別立「解性梨耶」,不正是說明這通二分的意義嗎?「解性梨耶」是解說如來藏的,應該是解脫 vimoks!a性,也就是心真如性citta-tathata^,合于無…
《如來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