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如來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德圓滿故」。

  

  在轉依法身中,依之能得轉依的道,也被棄舍;道是有爲而法身唯是無爲滅谛(27)。然在瑜伽學中,真如是無爲,而「正智」是有爲,是依他起,是道谛。在安立中,佛果是有有爲、無爲功德的。 [P222]

  

  真谛在『佛性論』中,雖多少引入瑜伽學,而關于如來藏、轉依的說明,還是與『寶性論』一致的。在『攝大乘論釋』及『決定藏論』中,雖多少引入如來藏學,而大義還是順于無著、世親『論』的。大乘的究竟轉依,在佛位,然轉依一詞,可通于聲聞及菩薩位。如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五一(『攝決擇分』)「大正叁0‧五八一下)說:

  

   「修觀行者,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,略彼諸行,于阿賴耶識中總爲一團、一積、一聚;爲一聚已,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,而得轉依。轉依無間,當言已斷阿賴耶識」。 「阿賴耶識體是無常,有取受性;轉依是常,無取受性,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」。 「又阿賴耶識是煩惱轉因,聖道不轉因;轉依是煩惱不轉因,聖道轉因。應知但是建立因性,非生因性」。

  

  真谛異譯的『決定藏論』,也是這樣說,不過將轉依譯作阿摩羅識(28)。轉依,是經修行,使依阿賴耶識的雜習種子滅;雜染種子滅,一切業、苦也滅,雜染依止的阿賴耶識也滅。『瑜伽論』普爲叁乘,所以阿賴耶識滅,是二乘的阿羅漢,不退菩薩及如來。(29)這是轉舍轉滅阿賴耶識依,而轉得的轉依,是離垢真如,所以說:「轉依究竟遠離一切所有粗重。……轉依是聖道轉因」。聖道因,就是真如異名的法界dharma-dha^tu。法界的意義,正是:「由聖法因義,說爲 [P223] 法界,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(30)。

  

  真谛所傳,是以『攝大乘論』爲主的。轉依的本義,是究竟解脫的,阿羅漢與如來的聖證。但說明轉依,主要是現實界──依他起性或阿賴耶爲種子的轉舍,理想界──圓成實性真如的轉顯。雜染種子是漸漸舍滅的,清淨真如是分分顯現的,兩者有對應的關系,所以『攝大乘論』有六位轉依的安立,說明轉依的漸次究竟。六位是:一、增力益能轉;二、通達轉;叁、修習轉;四、果圓滿轉;五、下劣轉;六、廣大轉。後二類,是小乘與大乘的轉依差別;前四位,是菩薩趣入佛位的次第轉依。『攝大乘論』重視聞熏習,作爲成佛的種子,所以在沒有體悟真如以前,由于聞熏習的漸漸增上,使煩惱部分不起,也就稱爲轉依──損力益能轉。通達轉是初地以上,已經是虛妄不顯現,真實顯現了。修習轉是七地以上,能「一切相不顯現,真實顯現」,不過所知障種子還沒有斷盡。果圓滿轉是佛位,「最清淨真實顯現,于一切相得自在」(31)。『攝論』大乘轉依的四位安立,不但是舍虛妄而顯真實,並有減舍雜染習氣,增益清淨習氣的意義。

  

  聞熏習是生起出世心,轉依的關鍵所在。在從凡入聖的曆程中,聞熏習是怎樣的呢?陳譯『攝大乘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一七上)說:

  

   「此聞慧種子,以何法爲依止?至諸佛無上菩提位,是聞慧熏習生,隨在一依止處,此中共果報識俱生」。 [P224] 「此聞熏習雖是世間法,初修觀菩薩所得,應知此法屬法身攝;若聲聞、獨覺所得,屬解脫身攝」。

  

  聞熏習,從初熏習起,到成佛爲止,雖與阿梨耶(果報)識的性質相反,卻依附阿梨耶識,與阿梨耶識俱生俱滅,這應該要阿梨耶識滅盡,聞熏習才與阿梨耶識相分離。但『攝論』又說:聞熏習是法身dharma-ka^ya、解脫身vimukti-ka^ya所攝的。法身與解脫身,都是以真如清淨所顯爲體。所以在生死相續中,聞熏習雖與阿梨耶識俱生,而約聞熏習屬圓成實性說,這又是屬于真如的。因此,陳譯『攝大乘論釋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一七五上)說:

  

   「由本識功能漸減,聞熏習等次第漸增,舍凡夫依,作聖人依。聖人依者,聞熏習與解性和合,以此爲依,一切聖道皆依此生」。

  

  凡位與聖位,陳譯『攝大乘論釋』這樣說:「菩薩有二種:一、在凡位,二、在聖位。從初發心,訖十信以還,並是凡位;從十解以上,悉屬聖位」(32)。「菩薩有二種,謂凡夫,聖人。十信以還是凡夫,十解以上是聖人」(33)。十解,就是十住位。依真谛所傳,從十解以上的菩薩,就是聖者,因爲「此人我執,前十解中已滅除故,唯法我未除」(34)。十解位菩薩,已滅除人我執,能悟入人空真如,就到達聖位。從凡入聖,就轉舍阿梨耶識(中我執)──凡夫依,轉得我空真如性。「聖人依」,是聞熏習與解性梨耶和合,也就是聞熏習依于梨耶的心真如性,成爲一切聖 [P225] 道的生起因。

  

  有關轉依的說明,真谛不但說明佛果的道是有爲法,更會通了如來藏學,如『攝大乘論釋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一七叁下──一七四上)說:

  

   「何法名法身?轉依名法身。轉依相雲何?成熟修習十地及波羅蜜,出離轉依功德爲相。由聞熏習,四法得成:一、信樂大乘是大淨種子;二、般若波羅蜜是大我種子;叁、虛空器叁昧是大樂種子;四、大悲是大常種子。常、樂、我、淨是法身四德,此聞熏習及四法爲四德種子。四德圓時,本識都盡;聞熏習及四法,既爲四德種子,故能對治本識。聞熏習正是五分法身種子,聞熏習是行法,未有而有,五分法身亦未有而有,故正是五分法身種子。聞熏習但是四德道種子,四德道能成顯四德。四德本來是有,不從種子生;從因作名,故稱種子」。

  

  『本論』說:「是聞熏習下中上品,應知是法身種子」,『釋論』補充了這大段解說。信,般若,叁昧,大悲,是能顯如來藏的因;常、樂、我、淨,是如來藏的果德;並舉闡提,外道,聲聞,獨覺──四種障:這是『寶性論』所說的。現在說:聞熏習爲因,能生信等四法;四法是道,能顯出法身四德,所以說聞熏習是法身種子。然在『寶性論』中,是不立聞熏習的。這與『論釋』所說:「若證法身果,則得淨、我、樂、常四德果。淨不與闡提等,我不與外道等,樂不 [P226] 與聲聞等,常不與獨覺等」(35),都是會入『寶性論』義,與其他譯本不同的。同時,聞熏習是行法──生滅法,能生起五分法身──戒,定,慧,解脫,解脫知見,所以聞熏習也是五分法身種子。五分中的戒、定、慧,修道時已有了,證果時更有解脫、解脫知見。這樣,聞熏習是有爲的五分法身種子,也可說常等四德法身種子,貫通了如來藏學。

  

  六種轉依中的果圓滿轉,是佛位的圓滿轉依,如陳譯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叁(大正叁一‧二四八上)說:

  

   「叁德具足,名果圓滿。已離一切障人,即是諸佛能得此轉。一切相不顯現,即是斷德,以一切相滅故。清淨真如顯現,即是智德,如理、如量智圓滿故,謂具一切智及一切種智。至得一切相自在,即是恩德,依止一切相中所得自在,由得此自在,如意能作一切衆生利益事。叁德並以此轉爲依止」。

  

  果圓滿轉,含有多種意義,所以約叁德來解說。「清淨真如顯現,即是智德」,以菩薩修二智圓滿,轉得一切智sarvajn~a^、一切種智sarvatha^-jn~a^na來解說。如依其他譯本,是說一切相不顯現,所以清淨真如顯現(36)。真谛譯似乎與『寶性論』的思想有關。『寶性論』的『菩提品』,說無漏法界中,遠離一切垢得轉依。全品以八義來說明,前四義是(37):

  

   轉依自性──「淨」:離垢真如。 [P227] 轉位因───「得」:二種無分別智爲因。 轉依果───「遠離」:遠離二種障,得證果智。 轉依業───「自他利」:離障得無障礙清淨法身;依彼二種佛身,得世間自在力行。

  

  轉依清淨成菩提,自體只是離垢真如(如來藏出纏)。由二無分別智的修習,遠離二障,得證果智。真如最清淨顯現,就是無障礙清淨法身。這與陳譯『攝論釋』的「真如清淨所顯,即是智德」,是相契合的。

  

  五、阿摩羅識:在真谛所傳的唯識學中,阿摩羅識amala-vijn~a^na是最特出的!阿摩羅識,譯義爲無垢識。依『成唯識論』:「或名無垢識,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,此名唯在如來地有」;並引經說:「如來無垢識,……圓鏡智相應」(38):這顯然是如來所有的無漏第八識。如泛稱善淨無漏識爲無垢識,地上無漏第六、第七識,也可說無垢識了。但「唯識宗」所說,與真谛所傳的阿摩羅識的意義,都是不相合的。我以爲:虛妄分別爲自性的心識(根本是阿賴耶識)爲依止,說明「一切法唯識所現」,開示轉雜染爲清淨的轉依,是彌勒、無著、世親論所說的。但轉依的內容,都沒有說到「識」;可以見到的,反而是阿賴耶識,「阿羅漢位舍」(39)。『攝大乘論』說:「謂轉阿賴耶識,得法身故」;法身由五種自在而得自在,「五、由圓鏡,平等,觀察,成所作智自在,由轉識蘊依故」(40)。『大乘莊嚴經論』說:「如是種子轉者,阿梨耶識轉故 [P228] 。……是名無漏界」(41)。阿賴耶識與識蘊,被轉舍了,在無漏法界中,還是生死雜染那樣的有「識」嗎?識是虛妄分別爲自性的,轉依而真實相顯現,這也可以稱爲唯識嗎?爲了貫徹「一切法唯識」的原則,是真谛提出阿摩羅識的理由所在。如『轉識論』(大正叁一‧六二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立唯識義,意本爲遣境遣心,今境界既無,唯識又泯,即是說唯識義成也」。 「問:遣境存識,乃可稱唯識義,既境識俱遣,何識可成?答: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,卒終爲論,遣境爲…

《如來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