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義之開展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但我我所是空,常、恒、不變易法也可說是空了。這樣的解說,不只是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這樣說,屬于分別說系Vibhajyava^din的『舍利弗阿毗昙論』,也說:「以何義空?以我空,我所亦空,常空,不變易空」(5)。巴利藏『小部』的『無礙解道』也說:「我、我所、常、堅固、恒、不變易法空」(6)。這可見,依我我所空,進而說常、恒、不變易法空,是上座部Sthavira系的一致意見。

  

  印度文化中的我a^tman,曾發展到與宇宙的本體──梵brahman,無二無別,然原本 [P105] 只是衆生的自我。我,一定要有「自在」,「樂」的屬性,如不自在,苦,那就不能說是我了。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(大正二‧七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若色(受、想、行、識,下例」是我者,不應于色病苦生;亦不應于色欲令如是,不令如是。以色無我故,于色有病有苦生;亦得于色欲令如是,不令如是」。

  

  經說無常故苦,無常苦故無我,是一貫的,相依相成的,爲什麼經上只說:無我、我所、常、恒、不變易法空,而沒有說是苦是空呢!佛教界的論究,傾向于客觀事相的觀察,觀一切法(不限于衆生自體)都是無我──空的,但不能說器世界是無常故苦,苦故無我,只能說是無常,無我──空。傾向于客觀的事相觀察(阿毗達磨的特性如此),所以說:「無我、我所,常、恒、不變易法空」了。

  

  

  注【16-001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九(大正二‧五六中)。

  注【16-002】『相應部』(叁五)「六處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八七──八八)。

  注【16-003】例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(大正二‧二上)。『相應部』(二二)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叁叁──叁四)。

  注【16-004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(大正二‧六下)。『相應部』(二二)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七七──七八)。

  注【16-005】『舍利弗阿毗昙論』卷一六(大正二八‧六叁叁上)。

  注【16-006】『無礙解道』(南傳四一‧一一四)。 [P106]

  

  

  

  六 叁叁摩地

  空s/u^^nyata^,無所有,a^kim!canya,無相animitta,是方便不同而究竟一致的;究竟一致的,就是空。後來演化爲叁叁昧sama^dhi:空,無願apran!ihita,無相;又名叁解脫門vimoks!a-mukha^ni,這已在前一章說明了。在叁叁昧中,顯然空是更重要的,如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若得空已,能起無相、無所有,離慢知見者,斯有是處」(1)。這是說,真正的無所有(或無願)、無相,要先得空住,才有修得的可能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0四(大正二七‧五四0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空叁摩地,是諸內道不共住處。……外道法中,雖無真實無願、無相,而有相似,謂粗行相等相似無願,靜行相等相似無相。九十六種外道法中,尚無相似空定,況有真實!故唯說空定是內道不共法」。

  

  空定(定即叁摩地、叁昧的義譯)是內道不共法,也就是說:佛法與一般宗教的根本差別所在,就是空叁昧。的確,佛法的最大特色,是(無常苦故)無我──空。

  

  叁叁昧──空,無願,無相,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以叁緣來建立他的差別。空是約對治說的:「空叁摩地是有身見近對治故」。無願是約期心說的:「諸修行者,期心不願叁有法 [P107] 故」;「期心不願叁有,聖道依有,故亦不願」。無相是約所緣說的:「此定所緣離十相故,謂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及女、男、叁有爲(生、住異、滅)相」。也有依行相差別建立的:說一切有部,立四谛、十六行相,「空叁摩地,有空、非我二行相;無願叁摩地,有苦、非常,及集(谛下四:因、集、緣、生),道(谛下四:道、如、行、出)各四行相;無相叁摩地,有滅(谛下滅、靜、妙、離)四行相」(2)。這是約能爲四谛下煩惱對治的無漏智說,如約有漏智所緣行相說,那空與無我nira^tman二行相,是通于四谛、一切法的。不但有漏的苦與集,是空的,無我的;無漏有爲的聖道,無漏無爲的滅,也是空的、無我的(3)。含義雖與大乘不同,而可以說「一切法空」的。

  

  空是通于無我無我所的,如經說「世間空」是:「我我所空故,名空世間」(4)。「空諸行」是:「無我我所」(5)。這可見無我是空,無我所也是空。但說一切有部,以爲空就是無我(我所),只是說明上有些不同,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九(大正二七‧四五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有說……謂空行相義不決定,以一切法有義故空,約他性故;有義故不空,約自性故。非我行相無不決定,以約自他俱無我故。由此尊者世友說言:我不定說諸法皆空,定說一切法皆無我」。

  

  這是說一切有部的正義。說一切法無我,是確定的,徹底的,因爲不論什麼法,即法異法, [P108] 都非是我,所以一切法決定是無我的。說諸法皆空──一切皆空,這是不能依文取義的。這一見解,是依『中阿含經』『小空經』的(6)。如說鹿子母堂空,是說鹿子母堂中沒有牛、羊、人、物,不是說鹿子母堂也沒有。鹿子母堂自性是不空的,空的是鹿子母堂內的人物。這名爲「他性空」,就是約他性說空,約自性說不空。依此來說空、無我,無我是了義說,一切法是無我的。「諸法皆空」是不了義說,空是無我,我空而法是有──不空的。

  

  『相應部』多說「無常,苦,無我」(無我所),『雜阿含經』多說「無常,苦,空,無我」。說一切有部立十六行相,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是苦谛的四行相。在十六行相中,空與無我,是二種不同的行相,差別是:「非我行相對治我見,空行相對治我所見」(7)。這是論師的一種解說,如依經文,空那裏只是無我所呢!

  

  『舍利弗阿毗昙論』;是印度本土分別說者 Vibhajyava^din的論典。『論』上說:空定,「以何義空?以我空,我所亦空,常空,不變易空」。空的內容,與『雜阿含經』的『撫掌喻經』相合。無相定,「以聖涅槃爲境界」。有生、住異、滅叁相的,是有爲行;涅槃沒有叁相 ──不生,不住異,不滅,所以思惟涅槃而得定的,是無相定。無叁相,是有部所說無十相中的叁相。無願定有二:一、「以聖有爲爲境界」,聖有爲是無漏道。聖道如渡河的舟筏一樣,渡河需要舟筏,但到岸就不用了,所以不願聖道。二、觀有漏的諸行,「苦,患,癰,箭,著,味, [P109] 依緣,壞(變異)法,不定,不足,可壞衆苦」。這是以無常,苦行相,觀有漏生死行所成的無願定(8)。『舍利弗阿毗昙論』所說叁叁昧的內容,與說一切有部所說的,大體相同。

  

  『解脫道論』,是屬于赤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的。所說的叁解脫,如『論』卷一二(大正叁二‧四五九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問:雲何以觀見成于種種道?答;已(以)觀見無常,成無相解脫。以觀見苦,成無作(即無願)解脫。以觀見無我,成空解脫」。

  

  叁解脫tayo-vimokkha^,約從煩惱得解脫說。觀無常而成無相解脫;觀苦而成無作解脫;觀無我而成空解脫,無我是空義。以無常、苦、無我來分別叁解脫,實不如以叁法印──無常明無願,無我明空,涅槃明無相來得妥切!『解脫道論』以不同的方便(觀法),成叁解脫;如成就一解脫,也就是叁解脫,所以說:「已得叁解脫,成于一道」。因爲「解脫者唯道智,彼事爲泥洹」(9)。叁解脫約無漏道智得解脫說,而所得解脫是沒有差別的。

  

  

  注【17-001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(大正二‧二0中)。

  注【17-002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0四(大正二七‧五叁八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7-003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九(大正二七‧四五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7-004】『相應部』(叁五)「六處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八八)。 [P110]

  注【17-005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一(大正二‧七二下)。

  注【17-006】『中阿含經』(一九0)『小空經』(大正一‧七叁七上)。『中部』(一二一)『空小經』(南傳一一下 ‧一一九以下)。

  注【17-007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九(大正二七‧四五中)。

  注【17-008】『舍利弗阿毗昙論』卷一六(大正二八‧六叁叁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7-009】『解脫道論』卷一二(大正叁二‧四五九下──四六0上)。

  

  

  

  七 空之類集

  在佛法中,空s//u^nya, s/u^nyata^的重要性,漸漸的顯著起來。有『小空經』與『大空經』的集出,編入『中阿含經』(『中部』)中。『小空經』是次第深入的,有的空而有的是不空。『大空經』是內外次第觀察的,立內空adhya^tma-s/u^nyata^,外空bahirdha^-s/u^nyata^,內外空 adhya^tma-bahirdha^-s/u^nyata^。『雜阿含經』有大空maha^-s/u^nyata^,勝義──第一義空parama$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義之開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