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osama^dhi。「不動心解脫者,染欲空,瞋恚空,愚癡空」(17)。這是說,無量等心解脫修到究竟處,是不動心解脫,也就是空心解脫。貪、瞋、癡,是煩惱的大類,可以總攝一切煩惱的。離一切煩惱的不動心解脫,就是阿羅漢的見法涅槃dit!t!hadhammanibba^na。涅槃nibba^na或無爲asam!skr!ta,『阿含經』是以「貪欲滅,瞋恚滅,愚癡滅」──貪、瞋、癡的滅盡來表示的(18)。所以四種心解脫的共同義,就是貪、瞋、癡空的心解脫。不同名字的心解脫,不外乎空心解脫,在修行方便上的多樣化。依上來所說(空五欲,空世間,空心解脫的說明,都屬于「弟子記說」),可見空與離煩惱的清淨解脫,是不能分離的。
「空諸欲」,「空世間」──我我所空,「貪、瞋、癡空」,都是依生死世間說空的。如徹 [P8] 底的貪空、瞋空、癡空,貪、瞋、癡永滅,也就顯示了出世的涅槃nirva^n!a,nibba^na。『相應部』說到了這樣的文句(19):
「如來所說法,甚深,義甚深,出世間空性相應」。
佛說的法,爲什麼甚深?因爲是「出世間空性」相應的。出世間空性,是聖者所自證的;如來所說而與之相應,也就甚深了。出世間空性,是難見難覺,唯是自證的涅槃甚深。佛依緣起 prati^tya-samutpa^da,pat!icca-samuppanna說法,能引向涅槃,所以緣起也是甚深了。阿難以爲:佛說「此緣起甚奇,極甚深,明亦甚深,然我觀見至淺至淺」,以此受到了佛的教誡(20)。這樣,甚深法有二:緣起甚深,涅槃甚深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叁下)說:
「此甚深處,所謂緣起。倍複甚深難見,所謂一切取離,愛盡,無欲,寂滅,涅槃。如此二法,謂有爲、無爲」。
『相應部』的「梵天相應」,『中部』的『聖求經』等,也都說到了緣起與涅槃──二種甚深(21)。涅槃甚深,緣起怎樣的與之相應呢?依緣起的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,闡明生死的集起;依緣起的「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,顯示生死的寂滅──涅槃。緣起是有爲,是世間,是空,所以修空(離卻煩惱)以實現涅槃;涅槃是無爲,是出世間,也是空──出世間空性。『雜阿含經』在說這二種甚深時,就說:「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」(22)。「出世空相應緣 [P9] 起隨順法」,透露了「空」是依緣起而貫徹于生死與涅槃的。這雖是說一切有部所傳,但是值得特別重視的!
注【1-001】詳見拙作『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』(九)「原始集成之相應教」。
注【1-002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九(大正二‧二0六上)。
注【1-003】『相應部』(四)「惡魔相應」(南傳一二‧一八一──一八二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叁九(大正二‧二八五中 )。
注【1-004】參閱早島鏡正『初期佛教與社會生活』(二五叁)。
注【1-005】『長阿含經』(一五)『阿!2鲳夷經』 (大正一‧六九中)。
注【1-006】『長部』(二叁)『!2濤宿經』(南傳七‧四0六──四0八)。『中阿含經』(七一)『蜱肆王經』(大正一‧五叁二上)。
注【1-007】『長阿含經』(一五)「阿!2鲳夷經』 (大正一‧六九中)。
注【1-008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九(大正二‧二八五中)。又卷四四(大正二‧叁一八中)。
注【1-009】『中部』(一五一)『乞食清淨經』(南傳一一下‧四二六)。
注【1-010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九0(大正叁0‧八一二中)。
注【1-011】『赤銅鍱律』「小品」(南傳四‧四五四)。『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叁0(大正二二‧一九叁下)。『四分律』卷五四(大正二二‧九七0下)。『十誦律』卷六0(大正二叁‧四五叁上)。 [P10]
注【1-012】「愛念染著」,『中部』(一五一)『乞食清淨經』作:「心欲或貪或恚或癡或瞋」(南傳一一下‧四二六──四二八)。
注【1-013】『「經集』(四)『義品』(南傳二四‧叁二七)。『佛說義足經』卷上(大正四‧一八0中)。
注【1-014】『相應部』(二二 )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一六──一七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0(大正二‧一四四下)。
注【1-015】『經集』(五) 『彼岸道品』 (南傳二四‧四二五)。
注【1-016】『相應部』(叁五)「六處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八叁──八四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九說:「危脆敗壞,是名世間」(大正二‧五六中)。
注【1-017】『相應部』(四一)「質多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四五0──四五叁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一 (大正二‧一四九下──一五0上)。
注【1-018】『相應部』(四叁)「無爲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七七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叁一(大正二‧二二四中)。
注【1-019】『相應部』(二0)「譬喻相應」 (南傳一叁‧叁九五)。又(五五)「預流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‧叁一九)。
注【1-020】『中阿含經』(九七)『大因經』(大正一‧五七八中)、『長阿含經』(一叁)『大緣方便經』,『長部』(一五)『大緣經』,大同。
注【1-021】『相應部』(六)「梵天相應」(南傳一二‧二叁四)。『中部』(二六)『聖求經』(南傳九‧叁0一)。
注【1-022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叁下)。又卷四七說:「如來所說修多羅,甚深,明照,空相應隨順 緣起法」(大正二‧叁四五中)。 [P11]
二 泛說解脫道
空s//u^nya, sun~n~a與空性s/u^^nyata^,sun~n~ata^,是佛法解脫道的心要,與解脫道是不相離的。在佛法的開展中,解脫道引起的多方面開展,空、與空有關的方便,也就多方面開展而有種種。這裏,依據早期的經說,從種種解脫道中,對「空」作進一步的探究。
佛說的解脫道,原始是以八正道爲本的。因機設教,成立不同的道品。古人依道品的數目次第,總列爲:四念處,四正勤,四神足,五根,五力,七菩提分,八聖道分。七類共叁十七道品,成爲佛教界的定論(1)。說一切有部論師,以此爲進修次第的全部曆程,未必與事實相符,這不過是條理總貫,作如此解說而已。八正道的內容,不外乎戒s/i^la,心citta,慧pan~n~a^ ──叁學。經上說:戒,定,慧,解脫(2);「戒清淨si^la-pa^risuddhi,心清淨citta-pa^risuddhi,見清淨dit!t!hi-pa^risuddhi,解脫清淨vimutti-pa^risuddhi」(3),正是以戒、定sama^dhi、慧的修習而實現解脫。然從聖道的修習來說,經中或先說聞法,或先說持戒,而真能部分的或徹底的斷除煩瑙,那就是定與慧了。化地部Mahi^s/a^saka說:「道唯五支」(4);不取正語,正業,正命(這叁支是戒所攝)爲道體,也是不無意義的。
定與慧,要修習而成。分別的說:修止──奢摩他s/amatha可以得定,修觀──毗缽舍 [P12] 那vipassana^可以成慧。止是住心于一處,觀是事理的觀察,在修持上,方法是不相同的。但不是互不相關,而是相互助成的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七(大正 二‧一一八中)說:
「修習于止,終成于觀;修習觀已,亦成于止。謂聖弟子止觀俱修,得諸解脫界」。
依經說,有先修止而後成觀的,有先修觀而後成止的。一定要止觀雙修,才能得「淺深不等的)種種解脫界。『增支部』分爲四類:一、修止而後修觀;二、修觀而後修止;叁、止觀俱修;四、掉舉心重的,在止觀中特重于修止(5)。這可見,止與觀,定與慧,可以約修持方法而分別說明,而在修持上,有著相成的不可或缺的關系。所以『大毗婆沙論』引『法句』說:「慧阙無靜慮(禅),靜慮阙無慧;是二具足者,去涅槃不遠」(6)。
說到定,經中的名目不一。在佛功德「十力」的說明中,列舉了四類:一、禅jha^na,譯義爲靜慮,舊譯作思惟修。二、解脫vimokkha,舊譯爲背舍。叁、叁摩地──叁昧sama^dhi ,譯義爲等持,定。四、叁摩缽底sama^^patti,譯義爲等至,舊譯作正受。四類中,禅是從初禅到四禅的專稱。四禅也是等至,如加上四無色處aru^pa^yatana,合名八等至。再加滅盡定nirodha-sama^patti,名爲九次第(定)等至。這九定,是有向上增進次第的。又如四禅,四無量appaman~n~`a^,四無色定,都是等至,合名十二甘露門amata-dva^ra。叁摩地,是空等叁叁摩地,有尋有伺等叁叁摩地。叁摩地,也是一般定法的通稱。解脫,是八解脫。這四種 [P13] 名義不同,都含有多種層次或不同類的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