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osama^dhi。「不动心解脱者,染欲空,瞋恚空,愚痴空」(17)。这是说,无量等心解脱修到究竟处,是不动心解脱,也就是空心解脱。贪、瞋、痴,是烦恼的大类,可以总摄一切烦恼的。离一切烦恼的不动心解脱,就是阿罗汉的见法涅槃dit!t!hadhammanibba^na。涅槃nibba^na或无为asam!skr!ta,『阿含经』是以「贪欲灭,瞋恚灭,愚痴灭」──贪、瞋、痴的灭尽来表示的(18)。所以四种心解脱的共同义,就是贪、瞋、痴空的心解脱。不同名字的心解脱,不外乎空心解脱,在修行方便上的多样化。依上来所说(空五欲,空世间,空心解脱的说明,都属于「弟子记说」),可见空与离烦恼的清净解脱,是不能分离的。
「空诸欲」,「空世间」──我我所空,「贪、瞋、痴空」,都是依生死世间说空的。如彻 [P8] 底的贪空、瞋空、痴空,贪、瞋、痴永灭,也就显示了出世的涅槃nirva^n!a,nibba^na。『相应部』说到了这样的文句(19):
「如来所说法,甚深,义甚深,出世间空性相应」。
佛说的法,为什么甚深?因为是「出世间空性」相应的。出世间空性,是圣者所自证的;如来所说而与之相应,也就甚深了。出世间空性,是难见难觉,唯是自证的涅槃甚深。佛依缘起 prati^tya-samutpa^da,pat!icca-samuppanna说法,能引向涅槃,所以缘起也是甚深了。阿难以为:佛说「此缘起甚奇,极甚深,明亦甚深,然我观见至浅至浅」,以此受到了佛的教诫(20)。这样,甚深法有二:缘起甚深,涅槃甚深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三下)说:
「此甚深处,所谓缘起。倍复甚深难见,所谓一切取离,爱尽,无欲,寂灭,涅槃。如此二法,谓有为、无为」。
『相应部』的「梵天相应」,『中部』的『圣求经』等,也都说到了缘起与涅槃──二种甚深(21)。涅槃甚深,缘起怎样的与之相应呢?依缘起的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,阐明生死的集起;依缘起的「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」,显示生死的寂灭──涅槃。缘起是有为,是世间,是空,所以修空(离却烦恼)以实现涅槃;涅槃是无为,是出世间,也是空──出世间空性。『杂阿含经』在说这二种甚深时,就说:「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」(22)。「出世空相应缘 [P9] 起随顺法」,透露了「空」是依缘起而贯彻于生死与涅槃的。这虽是说一切有部所传,但是值得特别重视的!
注【1-001】详见拙作『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』(九)「原始集成之相应教」。
注【1-002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九(大正二‧二0六上)。
注【1-003】『相应部』(四)「恶魔相应」(南传一二‧一八一──一八二)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三九(大正二‧二八五中 )。
注【1-004】参阅早岛镜正『初期佛教与社会生活』(二五三)。
注【1-005】『长阿含经』(一五)『阿!2鲳夷经』 (大正一‧六九中)。
注【1-006】『长部』(二三)『!2涛宿经』(南传七‧四0六──四0八)。『中阿含经』(七一)『蜱肆王经』(大正一‧五三二上)。
注【1-007】『长阿含经』(一五)「阿!2鲳夷经』 (大正一‧六九中)。
注【1-008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九(大正二‧二八五中)。又卷四四(大正二‧三一八中)。
注【1-009】『中部』(一五一)『乞食清净经』(南传一一下‧四二六)。
注【1-010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九0(大正三0‧八一二中)。
注【1-011】『赤铜鍱律』「小品」(南传四‧四五四)。『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三0(大正二二‧一九三下)。『四分律』卷五四(大正二二‧九七0下)。『十诵律』卷六0(大正二三‧四五三上)。 [P10]
注【1-012】「爱念染着」,『中部』(一五一)『乞食清净经』作:「心欲或贪或恚或痴或瞋」(南传一一下‧四二六──四二八)。
注【1-013】『「经集』(四)『义品』(南传二四‧三二七)。『佛说义足经』卷上(大正四‧一八0中)。
注【1-014】『相应部』(二二 )「蕴相应」(南传一四‧一六──一七)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0(大正二‧一四四下)。
注【1-015】『经集』(五) 『彼岸道品』 (南传二四‧四二五)。
注【1-016】『相应部』(三五)「六处相应」(南传一五‧八三──八四)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九说:「危脆败坏,是名世间」(大正二‧五六中)。
注【1-017】『相应部』(四一)「质多相应」(南传一五‧四五0──四五三)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一 (大正二‧一四九下──一五0上)。
注【1-018】『相应部』(四三)「无为相应」(南传一六上‧七七)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三一(大正二‧二二四中)。
注【1-019】『相应部』(二0)「譬喻相应」 (南传一三‧三九五)。又(五五)「预流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‧三一九)。
注【1-020】『中阿含经』(九七)『大因经』(大正一‧五七八中)、『长阿含经』(一三)『大缘方便经』,『长部』(一五)『大缘经』,大同。
注【1-021】『相应部』(六)「梵天相应」(南传一二‧二三四)。『中部』(二六)『圣求经』(南传九‧三0一)。
注【1-022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三下)。又卷四七说:「如来所说修多罗,甚深,明照,空相应随顺 缘起法」(大正二‧三四五中)。 [P11]
二 泛说解脱道
空s//u^nya, sun~n~a与空性s/u^^nyata^,sun~n~ata^,是佛法解脱道的心要,与解脱道是不相离的。在佛法的开展中,解脱道引起的多方面开展,空、与空有关的方便,也就多方面开展而有种种。这里,依据早期的经说,从种种解脱道中,对「空」作进一步的探究。
佛说的解脱道,原始是以八正道为本的。因机设教,成立不同的道品。古人依道品的数目次第,总列为:四念处,四正勤,四神足,五根,五力,七菩提分,八圣道分。七类共三十七道品,成为佛教界的定论(1)。说一切有部论师,以此为进修次第的全部历程,未必与事实相符,这不过是条理总贯,作如此解说而已。八正道的内容,不外乎戒s/i^la,心citta,慧pan~n~a^ ──三学。经上说:戒,定,慧,解脱(2);「戒清净si^la-pa^risuddhi,心清净citta-pa^risuddhi,见清净dit!t!hi-pa^risuddhi,解脱清净vimutti-pa^risuddhi」(3),正是以戒、定sama^dhi、慧的修习而实现解脱。然从圣道的修习来说,经中或先说闻法,或先说持戒,而真能部分的或彻底的断除烦瑙,那就是定与慧了。化地部Mahi^s/a^saka说:「道唯五支」(4);不取正语,正业,正命(这三支是戒所摄)为道体,也是不无意义的。
定与慧,要修习而成。分别的说:修止──奢摩他s/amatha可以得定,修观──毗钵舍 [P12] 那vipassana^可以成慧。止是住心于一处,观是事理的观察,在修持上,方法是不相同的。但不是互不相关,而是相互助成的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七(大正 二‧一一八中)说:
「修习于止,终成于观;修习观已,亦成于止。谓圣弟子止观俱修,得诸解脱界」。
依经说,有先修止而后成观的,有先修观而后成止的。一定要止观双修,才能得「浅深不等的)种种解脱界。『增支部』分为四类:一、修止而后修观;二、修观而后修止;三、止观俱修;四、掉举心重的,在止观中特重于修止(5)。这可见,止与观,定与慧,可以约修持方法而分别说明,而在修持上,有着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关系。所以『大毗婆沙论』引『法句』说:「慧阙无静虑(禅),静虑阙无慧;是二具足者,去涅槃不远」(6)。
说到定,经中的名目不一。在佛功德「十力」的说明中,列举了四类:一、禅jha^na,译义为静虑,旧译作思惟修。二、解脱vimokkha,旧译为背舍。三、三摩地──三昧sama^dhi ,译义为等持,定。四、三摩钵底sama^^patti,译义为等至,旧译作正受。四类中,禅是从初禅到四禅的专称。四禅也是等至,如加上四无色处aru^pa^yatana,合名八等至。再加灭尽定nirodha-sama^patti,名为九次第(定)等至。这九定,是有向上增进次第的。又如四禅,四无量appaman~n~`a^,四无色定,都是等至,合名十二甘露门amata-dva^ra。三摩地,是空等三三摩地,有寻有伺等三三摩地。三摩地,也是一般定法的通称。解脱,是八解脱。这四种 [P13] 名义不同,都含有多种层次或不同类的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