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
一 引言
空s//u^nya, sun~n~a与空性s/u^^nyata^,sun~n~ata^,是佛法中的重要术语。在佛法的弘传流通中,「空」义不断的发扬,从佛被称为「空王」,佛教被称为「空门」,就可以想见空义的广大深远了。然空与空性的早期意义,到底表示了什么?在什么情况下,空性竟表示了最普遍的真理,绝对的真理呢!
佛法所处理的问题,本是当时印度宗教界的共同问题。面对生而又死,死而又生──「生死流转」的事实,而求得生死的彻底解脱──「涅槃」,也就是最高理想的实现。事实与理想,原则上大致相近,而怎样来实现解脱,各教派所提出的见解与方法,却各不相同。释尊基于人生真义的大觉,提出了独到的正道──中道。释尊的原始教说,实际上并没有以空为主题来宣扬,但佛法的特性,确乎可以「空」来表达。所以在佛法中,空义越来越重要,终于成为佛法甚深的主要论题。 [P2]
空与空性,先依初期圣典来观察。那些是初期圣典呢?代表初期的契经,现存汉译的四阿含经,及巴利Pa^li藏的五部。汉译的是:一、『杂阿含经』,宋求那跋陀罗Gun!abhadra 译(佚失二卷)。二、『中阿含经』,东晋僧伽提婆Sam!ghadeva译。这二部,是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的诵本。三、『长阿含经』,后秦佛陀耶舍Buddhayas/as共竺佛念译,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诵本。四、『增壹阿含经』,苻秦昙摩难提Dharmanandi 译出,由东晋僧伽提婆改正,是大众部Maha^sa^m!ghika末派的诵本,已有大乘思想。此外,有『别译杂阿含经』,失译,是『杂阿含经』的一部分,可能是饮光部Ka^s/yapi^ya的诵本。巴利藏五部是:一、『长部』;二、『中部』;三、『相应部』(与『杂阿含经』相当);四、『增支部』。这四部,与四阿含经相当。五、『小部』,共十五种。其中,二、『法句』;五、『经集』。『经集』分「蛇品」,「小品」,「大品」,「义品」,「彼岸道品」:是『小部』中成立比较早的。这五部,是赤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的诵本。这些早期教说,『杂阿含经』是其他三阿含的根本。『杂阿含经』可分为三类:一、「修多罗」,是简短的散文。原始结集者,将一则一则的佛说,随类而集成四部:五蕴,六处,因缘,道品。这是随类而集成的,所以名为相应教;相应也有杂厕的意思。这是最原始的教说,不过现存的已杂有后出的成分。二、「祇夜」,与『相应部』的「有偈品」相当。祇夜本是一切偈颂的通称,由于「有偈品」成为相 [P3] 应修多罗的一分,其他偈颂,如『法句』,『经集』等,就被称为「伽陀」,「优陀那」了。三、「记说」,有「弟子记说」与「如来记说」。「弟子记说」,重于分别法义,已有解说「祇夜」的经说。『杂阿含经』有这三分,集出是有次第先后的(1)。现存的汉译与巴利文藏,不但集出有先后,而且都是部派的诵本,含有部派的成分,这是不可不加注意的!现在,先从共通的、简要的空义说起,作为全论的引言。
在初期圣典中,空与住处有关,如『相应部』(五四)「入出息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‧一八一)说:
「比丘!往阿练若,往树下,往空屋,结跏趺坐,正身,修普前念,正念入息,正念出息」(2)。
佛与出家弟子的修行处,经中一再说到:阿练若,树下,空屋。这三处是最一般的,还有岩洞,冢间等地方。空屋sun~n~aga^ra,或译为空闲处,空舍,空所,静室等。与sun~n~aga^ra 大体相同的,还有译为空舍的sun~n~a-geha(3)。空屋,空舍,是旷野处的小屋,适合于修习禅观的住处(4)。此外,有当时宗教传说中的空宫殿,如『长部』(二四)『波梨经』(南传八‧三六── 三七)说:
「世界生时,空虚梵天宫现。时有有情寿尽,或功德因尽,光音天没,空虚梵天宫生」。 [P4]
空虚梵天宫Sun~n~a-brahmavima^na,『长阿含经』译为「空梵处」(5)。这是适应印度创造神的梵天信仰,而给以佛教的解说。又有!2涛宿Pa^ya^si王不净布施,死后生于「榵树林空宫殿」Sun~n~a-vima^na的传说(6)。空宫殿,表示宫殿里是没有别人的,如『阿!2鲳夷经』说: 「我先至此,独一无侣」(7)。天上的空宫殿,人间的空屋,本来是世俗语言,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,空只是没有什么人、物而已。但作为修行者的住处──空屋、空舍,却启发了一项深远的意义。住在空屋中,没有外来的嚣杂烦扰,当然是宁静的,闲适的。在这里修习禅慧,不为外境所惑乱,不起内心的烦(动)恼(乱),这种心境,不正如空屋那样的空吗?『杂阿含经』说:「犹如空舍宅,牟尼心虚寂」;「云何无所求,空寂在于此,独一处空闲,而得心所乐」(8)。明确的表示了,以空屋来象征禅心空寂的意义。所以在空屋中修行,空屋是修行者的住处;修行者的禅慧住处,正如空屋那样,于是就称为空住sun~n~ata^-viha^ra,空住定 sun~n~ata^-viha^ra-sama^patti了。如毗诃罗viha^ra,后来几乎是寺院的通称。然在古代,viha^ra也是旷野的小屋,修行者作为风雨酷热时暂时休憩的住处。这是修行者的住处,所以禅慧安住的境地,也名为住,而有空住,寂静住s/a^ntiviha^ra等名目。总之,在空闲处修行,引起了以空来象征禅慧的境地,是「空」义不断昂扬的初期意义。
空住,是佛教初期被尊重的禅慧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九(大正二‧五七中)说: [P5] 「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。佛告舍利弗:善哉!善哉!舍利弗!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」。
此经,巴利藏是编入『中部』的,名为『乞食清净经』。比较起来,『杂阿含经』的文句,简要得多,应该是初集出的。『乞食清净经』中,舍利弗S/a^riputra说:「我今多住空住」。佛赞叹说:「空住是大人住」(9)。大人住, 『杂阿含经』作「上座禅住」。上座sthavirathera ,或译「尊者」,所以『瑜伽论』作「尊胜空住」(10)。无论是大人住,尊胜空住,都表示了在一切禅慧中,空住是伟大的,可尊崇的。传说佛灭百年,举行七百结集时,长老一切去 Sabbaka^mi多入空住。分别说Vibhajyava^din系的律典,也称之为「大人三昧」;『十诵律」作「上三昧行」(11)。可见空住──空三昧,在佛教初期,受到了佛教界的推崇。舍利弗与一切去的空住,都是在静坐中,但佛对舍利弗说:要入上座禅住的,在出入往来乞食(行住坐卧)时,应该这样的正思惟:在眼见色,……意知法时,有没有「爱念染着」(12)?如有爱念染着,那就「为断恶不善故,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」。如没有,那就「愿以此喜乐善根,日夜精勤系念修习」。这可见修习空住,不仅是静坐时修,更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,安住远离爱念染着的清净。离去爱念染着,是空;没有爱念染着的清净,也是空:空,表示了离爱染而清净的境地。『中部』的『空小经』,『空大经』,是依此经所说的空住,修习传宏而又分别集出的。在空 [P6] 的修行中,这是值得尊重的「空经」。
『义品』的答摩犍提Ma^gandiya所问偈,说到了「空诸欲」(13)。空诸欲是什么意义?偈颂简略不明,摩诃迦旃延Maha^kacca^na分别解说为(14):
「何为已空诸欲者?居士!若人于此诸欲,离贪,离欲,离爱,离渴,离热烦,离渴爱,居士!如是为已空诸欲者」。
「空诸欲」『杂阿含经』约空五欲说,而实不限于五欲的。诸欲的欲,包含了贪,欲,爱,渴,热烦,渴爱,正是系缚生死的,缘起支中渴爱tan!ha^支的种种相,也就是四谛中爱为集谛的爱。空诸欲与空住的意义相通,都是着重于离爱而不染着的。
『经集』的『彼岸道品』偈,说到了「观世间空」(15)。所说的世间空sun~n~a-loka,或译作空世间。阿难A^nanda曾提出来问佛:空世间是什么意义?如『相应部』(三五)「六处相应」(南传一五‧八七──八八)说:
「阿难!眼,我我所空;色,我我所空;眼识,我我所空;眼触,我我所空;眼触因缘所生受,若苦若乐若非苦非乐,我我所空。……意触因缘所生受,若乐若苦若非苦非乐,我我所空。阿难!我我所空故,名空世间」。
世间,佛约眼等内六处,色等六外处,六识,六触,六受说。这些,都是可破坏khaya [P7] 的,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(16)。六处等我我所空,名为空世间。以无我我所为空,是空三昧的一般意义。
『相应部』的「质多相应」,说到了四种心解脱cetovimutti──无量心解脱,无所有心解脱,空心解脱,无相心解脱(『杂阿含经』作四种心三昧)。四种心解脱,名字不同,意义当然也不同了。但都是心解脱,也就可说文异义同。约意义不同说,空心解脱sun~n~ata^-cetovimutti 是「我、我所有空」,与「空世间」义一致。如约意义相同说,无量、无所有、无相 ──三种心解脱,修到最第一的,是不动心解脱akuppa^^-cet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