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【2-009】『相应部』(四八)「根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‧一0)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六(大正二‧一八三中、一八四上)。
注【2-010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六(大正二‧一八五下、一八八上、一八八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五集」(南传一九‧一五── [P19] 一六)。
注【2-011】『相应部』(三六)「受相应」(南传一五‧三三六──三三七)。
注【2-012】『相应部』(一二)「因缘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四二);又「谛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‧三六0)。『杂阿含经』卷八(大正二‧五五中)。
注【2-01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六(大正二‧一八三中)。『相应部』(四八)「根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‧五七)。
注【2-014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九(大正二‧六0下)。
注【2-015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四(大正二‧九三下)。『相应部』(一二)「因缘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五五)。
注【2-016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(大正二‧一二下)。
注【2-017】『相应部』(五六)「谛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‧三四一)。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九五(大正三0‧八四三中)。
注【2-018】遍知,是知而能断的,所以古立「智遍知」、「断遍知」──二遍知。
注【2-019】无我我所,『杂阿含经』每作三句:非是我,非异我,非相在(如色在我中,我在色中)。『相应部』也作三句:非我所,非我,非我的我。
注【2-020】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五中)。
注【2-021】『相应部』(二二)「蕴相应」(南传一四‧二六二)。
注【2-022】『中部』(六四)『摩罗迦大经』(南传一0‧二三七──二三八);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(南传一八‧二二六)等。
注【2-023】拙作『妙云集』(一一)『性空学探源』(三三)。 [P20]
三 空与心解脱
在定慧的修习中,所有的方便不一,随观想的不同,修习成就,成为种种的定法;这不是偏于定,而是从定得名。在佛教界类集、分别的学风(本于佛说,经弟子们的发展,成为阿毗达磨)中,多方面传出定法,或经过论辩,然后成为定论。修证者所传的内容,不但名称不一,即使名称相同的,含义也有浅有深。因为这些名称,绝大多数是世俗固有的名词,「空」也不例外;随俗立名,加上宏传者的程度参差,意义也就难以一致了。这是理解种种定法所必要注意的。
与空有密切关系的定法,主要是四种心三昧citta-sama^dhi,『相应部』作心解脱 ceto-vimutti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四九下)说:
「质多罗长者问尊者那伽达多:此诸三昧,为世尊所说?为尊者自意说耶?尊者那伽达多 答言:此世尊所说」。
从那迦达多Na^gadatta与质多罗Citra的问答,可见当时所传的定法,有些是佛说的,有些是弟子们传授时自立名目的。这四种心三昧(或心解脱),那时也还没有达到众所周知的程度,所以有此问答。与此相当的『相应部』经,问答者是牛达多Godatta与质多Citta 长者(1)。又编入『中部』(四三)『有明大经』。是舍利弗S/a^riputra为大拘絺罗Maha^kot!t!hita [P21] 说的(2)。依『相应部』,四种心解脱是:无量心解脱appama^n!a-cetovimutti,无所有心解脱a^kin~can~n~a^-cetovimutti,空心解脱sun~n~ata^-cetovimutti,无相心解脱animitta-cetosama^dhi。问题是。这四种心解脱,到底是文异义异,还是文异义同呢?依质多长者的见解,可从两方面说。一、名称不同,意义也就不同。不同的是:无量心解脱,是慈、悲、喜、舍──四无量catasso-appama-n~n~a^ya 定;无所有心解脱,是四无色中的无所有处a^kin~can~n~a^yatana定;空心解脱,是思惟我我所空;无相心解脱,是一切相不作意,得无相心三昧animitta-cetosama^dhi。二、名称虽然不同,而意义可说是一致的。这是说:贪、瞋、痴(代表了一切烦恼)是量的因pama^n!a-karan!a ,漏尽比丘所得无量心解脱中,不动心解脱akuppa^^-cetosama^dhi最为第一;不动心解脱是贪空、瞋空、痴空,贪、瞋、痴空即超越于限量,是漏尽比丘的究竟解脱(不动阿罗汉)。同样的意义,贪、瞋、痴是障碍papan~ca,贪、瞋、痴空即超越于所有(3),不动心解脱是无所有心解脱中最上的。贪、瞋、痴是相的因nimittakaran!a,贪、瞋、痴空即超越于相,不动心解脱是无相心解脱中最上的。经中说无量、无所有、无相,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,这因为空于贪、瞋、痴的不动心解脱,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。从文异而义同来说,无量心解脱,无所有心解脱,无相心解脱,达到究竟处,与空心解脱──不动心解脱,平等平等。依观想的方便不同,有四种心解脱的名目,而从空一切烦恼来说,这是一致的目标,如万流入海,都是咸味那样。 [P22]
『杂阿含经』的四种心三昧,从名称不同而意义也不同来说,与『相应部』所说是一致的。但从名称不同而意义相同来说,『杂阿含经』的文句,与『相应部』有些出入。如『经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五0上)说:
「云何法一义种种味(味是「名」的旧译)?答言:尊者!谓贪有量,(恚、痴是有量),若无诤者第一无量。谓贪者是有相,恚、痴者是有相,无诤者是(第一)无相。贪者是所有,恚、痴者是所有,无诤者是(第一)无所有。复次,无诤者,空于贪,空于恚、痴,空常住不变易,空非我非我所。是名法一义种种味」。
『相应部』的不动心解脱,『杂阿含经』作无诤aran!a应该是无诤住或无诤三昧的简称 (4)。诤有三类,烦恼也名为诤──烦恼诤,所以无诤是没有一切烦恼,与空一切烦恼的不动心解脱相当。『相应部』说了无量等三种心解脱中最第一的,是贪空、瞋空、痴空,不再说空心解脱,那是以不动心解脱为空心解脱了。『杂阿含经』说明无量等三种中,无诤最为第一,然后又解说无诤是:「空于贪,空于恚、痴;空常住不变易,空非我非我所」。解说无诤,也就是解说空心三昧。无诤与空,是有关系的,如『中阿含经』『拘楼瘦无诤经』末了说:「须菩提族姓子,以无诤道,于后知法如法。知法如真实,须菩提说偈,此行真实空,舍此住止息」(5)。总之,四种心解脱中最上的;是空于贪、恚、痴的不动心解脱,或无诤住,也就是心解脱(或心三昧)而 [P23] 达究竟,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。无量,无所有,无相,无诤,不动,从烦恼空而清净来说,都可以看作空的异名。
无诤──阿练若,本是修行者的住处。由于住处宁静,没有烦累,象征禅慧的境地,而名为无诤住、无诤三昧的。这与「空」,本用来形容住处的空旷,没有人物的烦累,也就用来象征禅慧,而有空住、空三昧等名目,情境是完全一样的。
注【3-001】『相应部』(四一)「质多相应」(南传一五‧四五0──四五二)。参阅注(4)。
注【3-002】『中部』(四三)『有明大经』,与『中阿含经』(二一一)『大拘絺罗经』相当,但『中含』没有这部分问答。
注【3-003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八七说:「当知此中极鄙秽义,是所有义」(大正三0‧七九二上)。
注【3-004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0五说:「大德瞿达多!当知贪欲、瞋恚、愚痴是相,有不动心解脱,是最胜无相」(大正二七‧五四二上)。『论』说的瞿达多,即牛达多,与『相应部」相同,反而与『杂阿含经』不合。
注【3-005】『中阿含经』(一六九)『拘楼瘦无诤经』(大正一‧七0三下)。『中部』(一三九)『无诤分别经』 ,但说:「善男子须菩提行无诤道」(南传一一下‧三三二)。 [P24]
四 无量
无量,无所有,无相,空──四名的内容,以下分别的加以探究。
慈metta^,悲karun!a^,喜mudita^,舍upekkha^──四无量 catasso-appama-n~n~a^yo定,也名无量心解脱appama^n!a-cetovimutti,无量心三昧 appama^na cetosama^dhi,或名四梵住brahmaviha^ra。四无量遍缘无量有情,所以是「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」(1) 。或依定而起慈等观想,或依慈等观想而成定。在定法中,这是重要的一组。其中,「慈为一切功德之母」,慈心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视的;佛经中可以充分证明这一意义的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七下)说:
「我自忆宿命……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,经七劫成坏,不还此世(欲界)。七劫坏时,生光音天。七劫成时,还生梵世空宫殿中,作大梵王,无胜无上,领千世界」。
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