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【2-009】『相應部』(四八)「根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‧一0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六(大正二‧一八叁中、一八四上)。
注【2-010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六(大正二‧一八五下、一八八上、一八八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五集」(南傳一九‧一五── [P19] 一六)。
注【2-011】『相應部』(叁六)「受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叁叁六──叁叁七)。
注【2-012】『相應部』(一二)「因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四二);又「谛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‧叁六0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八(大正二‧五五中)。
注【2-013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六(大正二‧一八叁中)。『相應部』(四八)「根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‧五七)。
注【2-014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九(大正二‧六0下)。
注【2-015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四(大正二‧九叁下)。『相應部』(一二)「因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五五)。
注【2-016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(大正二‧一二下)。
注【2-017】『相應部』(五六)「谛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‧叁四一)。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九五(大正叁0‧八四叁中)。
注【2-018】遍知,是知而能斷的,所以古立「智遍知」、「斷遍知」──二遍知。
注【2-019】無我我所,『雜阿含經』每作叁句:非是我,非異我,非相在(如色在我中,我在色中)。『相應部』也作叁句:非我所,非我,非我的我。
注【2-020】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五中)。
注【2-021】『相應部』(二二)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二六二)。
注【2-022】『中部』(六四)『摩羅迦大經』(南傳一0‧二叁七──二叁八);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(南傳一八‧二二六)等。
注【2-023】拙作『妙雲集』(一一)『性空學探源』(叁叁)。 [P20]
叁 空與心解脫
在定慧的修習中,所有的方便不一,隨觀想的不同,修習成就,成爲種種的定法;這不是偏于定,而是從定得名。在佛教界類集、分別的學風(本于佛說,經弟子們的發展,成爲阿毗達磨)中,多方面傳出定法,或經過論辯,然後成爲定論。修證者所傳的內容,不但名稱不一,即使名稱相同的,含義也有淺有深。因爲這些名稱,絕大多數是世俗固有的名詞,「空」也不例外;隨俗立名,加上宏傳者的程度參差,意義也就難以一致了。這是理解種種定法所必要注意的。
與空有密切關系的定法,主要是四種心叁昧citta-sama^dhi,『相應部』作心解脫 ceto-vimutti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四九下)說:
「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:此諸叁昧,爲世尊所說?爲尊者自意說耶?尊者那伽達多 答言:此世尊所說」。
從那迦達多Na^gadatta與質多羅Citra的問答,可見當時所傳的定法,有些是佛說的,有些是弟子們傳授時自立名目的。這四種心叁昧(或心解脫),那時也還沒有達到衆所周知的程度,所以有此問答。與此相當的『相應部』經,問答者是牛達多Godatta與質多Citta 長者(1)。又編入『中部』(四叁)『有明大經』。是舍利弗S/a^riputra爲大拘絺羅Maha^kot!t!hita [P21] 說的(2)。依『相應部』,四種心解脫是:無量心解脫appama^n!a-cetovimutti,無所有心解脫a^kin~can~n~a^-cetovimutti,空心解脫sun~n~ata^-cetovimutti,無相心解脫animitta-cetosama^dhi。問題是。這四種心解脫,到底是文異義異,還是文異義同呢?依質多長者的見解,可從兩方面說。一、名稱不同,意義也就不同。不同的是:無量心解脫,是慈、悲、喜、舍──四無量catasso-appama-n~n~a^ya 定;無所有心解脫,是四無色中的無所有處a^kin~can~n~a^yatana定;空心解脫,是思惟我我所空;無相心解脫,是一切相不作意,得無相心叁昧animitta-cetosama^dhi。二、名稱雖然不同,而意義可說是一致的。這是說:貪、瞋、癡(代表了一切煩惱)是量的因pama^n!a-karan!a ,漏盡比丘所得無量心解脫中,不動心解脫akuppa^^-cetosama^dhi最爲第一;不動心解脫是貪空、瞋空、癡空,貪、瞋、癡空即超越于限量,是漏盡比丘的究竟解脫(不動阿羅漢)。同樣的意義,貪、瞋、癡是障礙papan~ca,貪、瞋、癡空即超越于所有(3),不動心解脫是無所有心解脫中最上的。貪、瞋、癡是相的因nimittakaran!a,貪、瞋、癡空即超越于相,不動心解脫是無相心解脫中最上的。經中說無量、無所有、無相,卻沒有說到空心解脫,這因爲空于貪、瞋、癡的不動心解脫,就是空心解脫的別名。從文異而義同來說,無量心解脫,無所有心解脫,無相心解脫,達到究竟處,與空心解脫──不動心解脫,平等平等。依觀想的方便不同,有四種心解脫的名目,而從空一切煩惱來說,這是一致的目標,如萬流入海,都是鹹味那樣。 [P22]
『雜阿含經』的四種心叁昧,從名稱不同而意義也不同來說,與『相應部』所說是一致的。但從名稱不同而意義相同來說,『雜阿含經』的文句,與『相應部』有些出入。如『經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五0上)說:
「雲何法一義種種味(味是「名」的舊譯)?答言:尊者!謂貪有量,(恚、癡是有量),若無诤者第一無量。謂貪者是有相,恚、癡者是有相,無诤者是(第一)無相。貪者是所有,恚、癡者是所有,無诤者是(第一)無所有。複次,無诤者,空于貪,空于恚、癡,空常住不變易,空非我非我所。是名法一義種種味」。
『相應部』的不動心解脫,『雜阿含經』作無诤aran!a應該是無诤住或無诤叁昧的簡稱 (4)。诤有叁類,煩惱也名爲诤──煩惱诤,所以無诤是沒有一切煩惱,與空一切煩惱的不動心解脫相當。『相應部』說了無量等叁種心解脫中最第一的,是貪空、瞋空、癡空,不再說空心解脫,那是以不動心解脫爲空心解脫了。『雜阿含經』說明無量等叁種中,無诤最爲第一,然後又解說無诤是:「空于貪,空于恚、癡;空常住不變易,空非我非我所」。解說無诤,也就是解說空心叁昧。無诤與空,是有關系的,如『中阿含經』『拘樓瘦無诤經』末了說:「須菩提族姓子,以無诤道,于後知法如法。知法如真實,須菩提說偈,此行真實空,舍此住止息」(5)。總之,四種心解脫中最上的;是空于貪、恚、癡的不動心解脫,或無诤住,也就是心解脫(或心叁昧)而 [P23] 達究竟,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。無量,無所有,無相,無诤,不動,從煩惱空而清淨來說,都可以看作空的異名。
無诤──阿練若,本是修行者的住處。由于住處甯靜,沒有煩累,象征禅慧的境地,而名爲無诤住、無诤叁昧的。這與「空」,本用來形容住處的空曠,沒有人物的煩累,也就用來象征禅慧,而有空住、空叁昧等名目,情境是完全一樣的。
注【3-001】『相應部』(四一)「質多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四五0──四五二)。參閱注(4)。
注【3-002】『中部』(四叁)『有明大經』,與『中阿含經』(二一一)『大拘絺羅經』相當,但『中含』沒有這部分問答。
注【3-003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八七說:「當知此中極鄙穢義,是所有義」(大正叁0‧七九二上)。
注【3-004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0五說:「大德瞿達多!當知貪欲、瞋恚、愚癡是相,有不動心解脫,是最勝無相」(大正二七‧五四二上)。『論』說的瞿達多,即牛達多,與『相應部」相同,反而與『雜阿含經』不合。
注【3-005】『中阿含經』(一六九)『拘樓瘦無诤經』(大正一‧七0叁下)。『中部』(一叁九)『無诤分別經』 ,但說:「善男子須菩提行無诤道」(南傳一一下‧叁叁二)。 [P24]
四 無量
無量,無所有,無相,空──四名的內容,以下分別的加以探究。
慈metta^,悲karun!a^,喜mudita^,舍upekkha^──四無量 catasso-appama-n~n~a^yo定,也名無量心解脫appama^n!a-cetovimutti,無量心叁昧 appama^na cetosama^dhi,或名四梵住brahmaviha^ra。四無量遍緣無量有情,所以是「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」(1) 。或依定而起慈等觀想,或依慈等觀想而成定。在定法中,這是重要的一組。其中,「慈爲一切功德之母」,慈心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視的;佛經中可以充分證明這一意義的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七下)說:
「我自憶宿命……曾于七年中修習慈心,經七劫成壞,不還此世(欲界)。七劫壞時,生光音天。七劫成時,還生梵世空宮殿中,作大梵王,無勝無上,領千世界」。
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