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一則佛的本生傳說,『中阿含經』,『增支部』,『增壹阿含經』,都同樣的說到(2)。還有,佛本生善眼Sunetra大師,教弟子們修習慈心,生于梵世界。善眼更修增上慈,所以命終以後,生在晃昱天(即光音天)。劫成時,生梵世作大梵王Maha^brahman,這是『中阿含經』與『增支部』所一再說到的(3)。梵天中的大梵天王,是千世界的統攝者,也就是婆羅門教的最 [P25] 高神、創造神──梵。世俗所仰信的創造神,依佛說,是修慈心定的果報。修慈心能生于梵天,功德很大,勝過了布施與持戒的功德,如『中阿含經』(一五五)『須達多經』(大正一‧六七七下)說:

  

   「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;……歸命叁尊──佛,法,比丘衆,及受戒。若有爲彼一切衆生行于慈心,乃至!5帙牛(乳)頃者,此于彼施(戒)爲最勝也」。

  

  隨藍Vaila^ma,Vela^ma婆羅門本生,也見于『增支部』(4)。關于慈心的殊勝功德,除勝于布施、持戒外,還有不爲諸惡鬼神所欺害的功德,如『雜阿含經』與『相應部』說(5)。『增支部』說到慈心的八功德(6);十一功德(7)。『智度論』說:「慈以樂與衆生故,增壹阿含中說有五功德」(8),與『大毗婆沙論』所說相近(9),應該是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所誦的。慈心的定義,是「與衆生樂」,與儒家的「仁」,耶教的「愛」相近。在人類的德性中,這確是最高的。如能「仁心普洽」,「民胞物與」,「浩然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間」,那與慈無量心更類似了。

  

  慈是與樂,觀想衆生得到安樂;悲是拔苦,想衆生遠離苦惱;喜是想衆生離苦得樂而心生喜悅;舍是冤親平等,「一視同仁」。分別的說,這四心的觀行是各不相同的;如綜合起來說,這才是慈心的全貌。本來只是慈心,約義而分爲四類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九(大正二‧二0九下──二一0上)說: [P26] 「有比丘,修不淨觀斷貪欲,修慈心斷瞋恚,修無常想斷我慢,修安那般那念(入出息念 )斷覺想」(尋思)。

  

  修習四類觀想,對治四類煩惱,也是『中阿含經』與『增支部』所說的(10)。本來只說到修慈,但『中部』『教誡羅!7畝羅大經』,同樣的修法,卻說修慈,悲,喜,舍,不淨,無常,入出息念──七行(11),這是將慈行分爲慈、悲、喜、舍──四行了。佛法重視慈心在世間德行中崇高價值,所以約義而分別爲四心;如觀想成就,就是四無量定(12)。

  

  以慈心爲本的四無量心,是適應婆羅門教的。如舍利弗S/a^riputra勸老友梵志陀然Dha^nan~ja^ni ,修四無量心,命終生梵天中,就因爲「彼諸梵志,長夜愛著梵天」(13)。傳說大善見王 Maha^sudars/ana,Maha^sudassana本生,也是修四梵住而生梵天中的(14)。所以,依一般經文所說,四無量心是世間定法,是有漏,是俗定kullakaviha^ra。然在佛法初期,慈,悲,喜,舍四定,顯然的曾淨化而提升爲解脫道,甘露門;從四無量心也稱爲無量心解脫,最上的就是不動心解脫來說,就可以確定初期的意義了。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七(大正二‧一九七下)說:

  

   「若比丘修習慈心,多修習已,得大果大福利。……是比丘心與慈俱,修念覺分,依遠離,依無欲,依滅,向于舍;乃至修習舍覺分,依遠離,依無欲,依滅,向于舍」。

  

  經說慈心,是譯者的簡略,實際是慈,悲,喜,舍──四心(15)。所說的「大果大福利」,或 [P27] 是二果二福利,是阿那含與阿羅漢。或是四果四福利,從須陀洹到阿羅漢。或是七果七福利,是二種阿羅漢與五種阿那含。慈,悲,喜,舍與七覺分satta-bojjhan%ga^俱時而修,能得大果大功德,當然是通于無漏的解脫道。無量心解脫,包含了適應世俗,佛法不共二類。一般聲聞學者,都以爲: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衆生,無量是衆多難以數計,是勝解──假想觀,所以是世間定。但「量」是依局限性而來的,如觀一切衆生而超越限量心,不起自他的分別,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。質多羅長者以爲: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,是空于貪、瞋、癡的不動心解脫,空就是無量。這一意義,在大乘所說的「無緣慈」中,才再度的表達出來。

  

  

  注【4-001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八二(大正二七‧四二叁上)。

  注【4-002】『中阿含經』(六一)『牛糞喻經』(大正一‧四九六中)。又(一叁八)『福經』(大正一‧六四五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七集」(南傳二0‧叁四0)。『增壹阿含經』(一0)「護心品」(大正二‧五六五中── 下)。

  注【4-003】『中阿含經』(八)『七日經』(大正一‧四二九中──下) 。又(一叁0)『教昙彌經』(大正一‧六一九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(南傳二0‧一二叁)。又「七集」(南傳二0‧叁五八)。

  注【4-004】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南傳二二上‧六五)。

  注【4-005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四七(大正二‧叁四四中──叁四五上)。『相應部』(二0)「譬喻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叁 [P28] 九0──叁九叁)。

  注【4-006】『增支部』「八集」(南傳二一‧二──叁)。

  注【4-007】『增支部』「一一集」(南傳二二下‧叁二二──叁二叁)。『增壹阿含經』(四九)「放牛品」(大正二‧ 八0六上)。

  注【4-008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二0(大正二五‧二一一中)。

  注【4-009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八叁(大正二七‧四二七上)。

  注【4-010】『中阿含經』(五六)『彌酰經』(大正一‧四九二上)。又(五七)『即爲比丘說經』(大正一‧四九二中)。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南傳二二上‧四、一一──一二)。

  注【4-011】『中部』(六二)『教誡羅!7畝羅大經』(南傳一0‧二一九──二二0)。

  注【4-012】『成實論』卷一二說:「慈心差別爲悲、喜,……能令此叁平等,故名爲舍」(大正叁二‧叁叁六中── 下)。

  注【4-013】『中阿含經』(二七)『梵志陀然經』(大正一‧四五八中)。『中部』(九七)『陀然經』(南傳一一上 ‧二五六)。

  注【4-014】『中阿含經』(六八)『大善見王經』(大正一‧五一八上──下)。『長部』(一七)『大善見王經』(南傳七‧一八四──一九七)。『長阿含經』(二)『遊行經』(大正一‧二叁下──二四上)。

  注【4-015】『相應部』(四六)「覺支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叁叁九──叁四0)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八叁(大正二七‧四二七下)。 [P29]

  

  

  

  五 無所有

  再說無所有a^kin~can~n~a與無所有有關的,有二經。一、『中部』『善星經』說:衆生的心,或傾向于世間的五欲;或傾向于不動而離欲結;或傾向于無所有處而離不動結;或傾向于非想非非想處而離無所有處結;或傾向于涅槃而離非想非非想處結(1)。這五類,是世間人心所傾仰的;也是修行者的次第升進,以涅槃爲最高理想、傾心于前四類,是不能出離的,所以『善星經』的傾心于無所有處,只是世間無所有處定境,沒有與空s/u^^nya,sun~n~a相同的意義。

  

  二、『中部』的『不動利益經』,『中阿含經』作『淨不動道經』。經中分淨不動道,淨無所有處道,淨無想道(『中部』作「非想非非想處利益行道」),無余涅槃,聖解脫(2)。前叁種淨道,名稱與次第,都是與『善星經』一致的。前叁種淨道,共分爲七類,今依『中阿含經』(參考『中部』),列表如下:

  

  圖片

   ┌ 現世欲‧來世欲‧現世欲想‧來世欲想──是魔境魔餌,心淨得不動

  淨不動道───┤ 現世欲……來世欲想‧四大四大所成色──是無常苦滅,心淨得不動

   └ 現世欲……來世欲想‧現世色‧來世色,現世色想‧來世色想─是無

   常苦滅‧心淨得不動

  [P30]

  

   ┌ 現世欲……來世色想‧不動想──是無常苦滅‧心淨得無所有處(3)

  淨無所有處道─┤ 此世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是我我所空,心淨得無所有處

   └ 我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是非爲自非爲他‧心淨得無所有處

  淨無想道─────現世欲……不動想‧無所有處想─是無常苦滅‧心淨得無想

  

  

  

  『淨不動道經』所說的前叁淨道,是有層次的(層次與『善星經』相同),有次第觀想,次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