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第超越息滅的層次,所以被稱爲「漸次度脫瀑流」(4)。然本經與『善星經』不同,淨不動道以上,都是有解脫可能的。其中,欲ka^ma是欲界的五欲;不動a^n!an~ja,一般的說,是四禅。在這裏,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:不動──四禅以上,是無所有處,無想處──非想非非想處,爲什麼四禅以上,與無所有處、無想處中間,沒有空無邊處與識無邊處呢?這是一。『中部』的非想非非想處,『中阿含經』作「無想」、「無想處」(5)。無相心定animitta-cetosama^dhi,『中阿含經』每譯作「無想定」。無想(無相心)定與非想非非想處定,無想定,滅盡定,有著複雜的關系。本經的不動,無所有,無想──無相,叁者次第而說,不正與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 g論所說,從滅盡定起,起不動,無相,無所有──叁觸的名稱相同嗎(6)?這是二。

  

  說到淨無所有處道,經中分爲叁類:一、『中部』說:聖弟子作如此的思惟:現在欲,…… 不動想,這一切無余滅盡,那是寂靜的,殊妙的,就是無所有處。這樣的專心安住,于是得心清 [P31] (淨)。『中部』說:無所有處是寂靜、殊妙的;『中阿含經』作:「彼一切想是無常法,是苦,是滅」。這可能是一般所說:觀下苦、粗,(障),觀上靜、妙(離),厭下欣上的修法。厭下而專住于無所有處想,成就無所有處定。然經上說:修習無所有處的,或得無所有處定,或依慧而得解脫,可見這不只是世俗定了。依『中阿含經』說:「彼一切想是無常法,是苦,是滅」壞法,那在離欲……不動想時,無常、苦、滅的觀慧,是有解脫可能的。

  

  二、聖弟子作這樣的思惟:我,屬于我的,是空的。這樣的專心安住而得心淨,也有得無所有處定,或依慧得解脫的二類。『中阿含經』說;「聖弟子作如是觀:此世(間)空:空于神、神所有(我我所有的舊譯);空有常,空有恒,空長存,空不變易」(7)。這是說一切有部經論,從常、恒、不變易法空──無常,以明我我所空的意義。修無我我所的空觀,得無所有處定,古人雖有多種解說,其實是空與無所有的同一意趣。

  

  叁、『中部』(一0六)『不動利益經』(南傳一一上‧叁四叁)說:

  

   「聖弟子作如是思惟:我不在何處,非誰,亦不在何物之內。我所不在何處,不在誰中,亦不在何物」。

  

  『中阿含經』作:「聖弟子作如是觀:我非爲他而有所爲,亦非自爲而有所爲」(8),意義不大明顯。『大毗婆沙論』引此經作:「非我有處有時有所屬物,亦無處時物屬我者」(9),與『中 [P32] 部』說相近。依『婆沙論』說;無論何處、何時,沒有我所屬的物;也無論何處、何時,沒有物是屬于我的。從我與我所相關中,通達無所有,這也是空與無所有是相同的。依此而得心淨的,也有得無所有定,或依慧得解脫的二類。

  

  禅定──四禅、八定,一般說是共世間法,似乎是世間固有的定法,佛弟子依這種定法而修出世的觀慧。然佛法的定慧的早期意義,未必是這樣的。如所說的不動、無所有處、無想處──,非想非非想處,經上都這麼說:多聞聖弟子作如是思惟,這是賢聖弟子所修的。由于修習者的用心不同,而有得定,或依慧得解脫的差別。依佛法的因果法則,修得某種定,如不能依之發慧得解脫,那就命終以後,生在某種定境的天上。一般說,世間定是厭下欣上而修得的,然如淨無所有處道的叁類,並不是這樣的。第二類,是觀我我所空而修得的。第叁類,是觀無我所有而修得的。這都是出世解脫──我我所空的正觀。只是修習上有些問題,才不能依慧得解脫,成爲無所有處定,生無所有處天。就是第一類,依『淨不動道經』,也是觀一切欲、欲想、色、色想、不動想,「是無常法,是苦,是滅」。無常,苦,(無我我所),正是出世解脫道的叁要門(叁解脫門依此而立),所以第一類也有依慧得解脫的。這樣,無所有處道,都依出世觀慧而成定,不過修持上有點問題,這才成爲世間定。

  

  修出世觀慧而成世間定,問題到底在那裏?經文在無想──淨非想非非想道後,依無想處而 [P33] 有所說明,意義是通于不動及無所有處道的。『中阿含經』(七五)『淨不動道經』(大正一‧五四叁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阿難!若比丘如是行:無我,無我所;我當(來)不有,我所當(來)不有,若本有者,便盡得舍。阿難!若比丘樂彼舍,著彼舍,住彼舍者,阿難!比丘行如是,必不得般涅槃。……若比丘有所受者,彼必不得般涅槃」。 「阿難!若比丘如是行:無我,無我所,我當不有,我所當不有。若本有者,便盡得舍。阿難!若比丘不樂彼舍,不著彼舍,不住彼舍者,阿雖!比丘行如是,必得般涅槃。…… 若比丘無所受,必得般涅槃」。

  

  以非想非非想處來說,當來的我與我所不再有,本有──現在有的盡舍,這表示究竟的般涅槃。但如對「舍」而有所樂、著、住(『中部』日譯本作:喜,歡迎,執著),那就不能得般涅槃了。樂,著,住,總之是「有所受」,受是取upa^da^na的舊譯。所以,即使修行者所修的是正觀,只要心有所樂著,就不得解脫了。如修無所有正觀,心著而不得解脫,就會招感無所有處報。無所有處定與天報,是在這種情形下成立的。

  

  無所有──無所有處道,修無常、苦、無我我所空,是空觀的別名。無所有處定,是空觀的禅定化。 [P34]

  注【5-001】『中部』(一0五)『善星經』(南傳一一上‧叁叁一──叁叁叁)。

  注【5-002】『中部』(一0六)『不動利益經』(南傳一一上‧叁四0──叁四六)。『中阿含經』(七五)『淨不動道經』(大正一‧五四二中──五四叁中)。

  注【5-003】『中阿含經』(七五)『淨不動道經』原譯本作「于此得入不動」(大正一‧五四二下),今依上下文義及『中部』改。

  注【5-004】『中部』(一0六)『不動利益經』(南傳一一上‧叁四五)。

  注【5-005】『中阿含經』(七五)『淨不動道經』(大正一‧五四叁上)。

  注【5-006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五0下)。『中阿含經』(二一一)『大拘絺羅經』(大正一‧七九二上)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五叁(大正二七‧七八一中)。

  注【5-007】『中阿含經』(七五)『淨不動道經』(大正一‧五四二下)。

  注【5-008】同上。

  注【5-009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八四(大正二七‧四叁叁中)。

  

  

  

  六 無相

  無相animitta,在解脫道中,有種種名稱,如無相心解脫animitta-cetovimutti,無 [P35] 相心叁昧animitta-cetosama^dhi,無相解脫animitta-vimokkha,無相叁昧animitta-sama^dhi ,無相等至animitta-sama^patti,無相住animitta-viha^ra。這些術語的應用,在初期佛教裏,比空s/u^^nya,sun~n~a與無所有a^kim!canya,a^kin~can~n~a,還要多一些。當然,如以無我我所爲空,那說空的經文,還是比無相要多些。無相定,依修行者的用心不同,淺深不一;與成爲定論的非想非非想處nevasan~n~a^-na^sa^n~n~a^yatana,滅盡定nirodha-sama^patti ,無想定asan~n~a-sama^patti,都有關系,所以內容比較複雜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0四(大正二七‧五四一中)說:

  

   「謂無相聲,說多種義:或于空叁摩地說無相聲,如是或于見道,或于不動心解脫,或于非想非非想處,或即于無相叁摩地說無相聲」。

  

  『婆沙論』以爲:「無相」這一名稱,有五種不同的意義,然從經文來說,也許還不止于所說的五義呢!

  

  「無相心叁昧」,「是智果智功德」。說明這一問題的,『雜阿含經』(「弟子記說」)中,共有四經(依『大正藏』編號,爲五五六──五五九,其實應分爲六經),都是與阿難 A^nanda有關的。有一位比丘,修得了無相心叁昧,卻不知道是何果何功德。他于是「隨逐尊者阿難,脫有余人問此義者,因而得聞。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,經六年中,無有余人問此義者」 [P36] ,終于自己提出來請問(1)。六年中沒有人問,可見無相心叁昧,起初是很少有人論到的。『雜阿含經』中說到:無相心叁昧,佛爲衆比丘尼說;比丘尼們又問阿難,阿難爲比丘尼們說。這一說明,主要爲了:「大師及弟子,同句,同味,同義」(2);只是爲了以如來曾經說過,來肯定無相心叁昧在佛法中的地位。巴利藏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叁七經,也說到是智果智功德,實爲『雜阿含經』五五七、五五九──二經的結合(3)。總之,無相心叁昧,是經佛弟子的修得而傳出,日漸光大起來的。

  

  無相心叁昧,依質多羅Citra長者所說,是「一切相不念(作意)」而修成的叁昧(4)。作意manasika^ra,或譯思惟,念,憶念。不作意一切相的無相心叁昧,是有淺深的。究竟的無相,如『雜阿含經』(「祇夜」)卷四五(大正二‧叁叁一中)說:

  

   「修習于無相,滅除憍慢使,得慢無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