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一则佛的本生传说,『中阿含经』,『增支部』,『增壹阿含经』,都同样的说到(2)。还有,佛本生善眼Sunetra大师,教弟子们修习慈心,生于梵世界。善眼更修增上慈,所以命终以后,生在晃昱天(即光音天)。劫成时,生梵世作大梵王Maha^brahman,这是『中阿含经』与『增支部』所一再说到的(3)。梵天中的大梵天王,是千世界的统摄者,也就是婆罗门教的最 [P25] 高神、创造神──梵。世俗所仰信的创造神,依佛说,是修慈心定的果报。修慈心能生于梵天,功德很大,胜过了布施与持戒的功德,如『中阿含经』(一五五)『须达多经』(大正一‧六七七下)说:

  

   「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;……归命三尊──佛,法,比丘众,及受戒。若有为彼一切众生行于慈心,乃至!5帙牛(乳)顷者,此于彼施(戒)为最胜也」。

  

  随蓝Vaila^ma,Vela^ma婆罗门本生,也见于『增支部』(4)。关于慈心的殊胜功德,除胜于布施、持戒外,还有不为诸恶鬼神所欺害的功德,如『杂阿含经』与『相应部』说(5)。『增支部』说到慈心的八功德(6);十一功德(7)。『智度论』说:「慈以乐与众生故,增壹阿含中说有五功德」(8),与『大毗婆沙论』所说相近(9),应该是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所诵的。慈心的定义,是「与众生乐」,与儒家的「仁」,耶教的「爱」相近。在人类的德性中,这确是最高的。如能「仁心普洽」,「民胞物与」,「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」,那与慈无量心更类似了。

  

  慈是与乐,观想众生得到安乐;悲是拔苦,想众生远离苦恼;喜是想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喜悦;舍是冤亲平等,「一视同仁」。分别的说,这四心的观行是各不相同的;如综合起来说,这才是慈心的全貌。本来只是慈心,约义而分为四类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九(大正二‧二0九下──二一0上)说: [P26] 「有比丘,修不净观断贪欲,修慈心断瞋恚,修无常想断我慢,修安那般那念(入出息念 )断觉想」(寻思)。

  

  修习四类观想,对治四类烦恼,也是『中阿含经』与『增支部』所说的(10)。本来只说到修慈,但『中部』『教诫罗!7亩罗大经』,同样的修法,却说修慈,悲,喜,舍,不净,无常,入出息念──七行(11),这是将慈行分为慈、悲、喜、舍──四行了。佛法重视慈心在世间德行中崇高价值,所以约义而分别为四心;如观想成就,就是四无量定(12)。

  

  以慈心为本的四无量心,是适应婆罗门教的。如舍利弗S/a^riputra劝老友梵志陀然Dha^nan~ja^ni ,修四无量心,命终生梵天中,就因为「彼诸梵志,长夜爱着梵天」(13)。传说大善见王 Maha^sudars/ana,Maha^sudassana本生,也是修四梵住而生梵天中的(14)。所以,依一般经文所说,四无量心是世间定法,是有漏,是俗定kullakaviha^ra。然在佛法初期,慈,悲,喜,舍四定,显然的曾净化而提升为解脱道,甘露门;从四无量心也称为无量心解脱,最上的就是不动心解脱来说,就可以确定初期的意义了。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七(大正二‧一九七下)说:

  

   「若比丘修习慈心,多修习已,得大果大福利。……是比丘心与慈俱,修念觉分,依远离,依无欲,依灭,向于舍;乃至修习舍觉分,依远离,依无欲,依灭,向于舍」。

  

  经说慈心,是译者的简略,实际是慈,悲,喜,舍──四心(15)。所说的「大果大福利」,或 [P27] 是二果二福利,是阿那含与阿罗汉。或是四果四福利,从须陀洹到阿罗汉。或是七果七福利,是二种阿罗汉与五种阿那含。慈,悲,喜,舍与七觉分satta-bojjhan%ga^俱时而修,能得大果大功德,当然是通于无漏的解脱道。无量心解脱,包含了适应世俗,佛法不共二类。一般声闻学者,都以为:四无量心缘广大无量的众生,无量是众多难以数计,是胜解──假想观,所以是世间定。但「量」是依局限性而来的,如观一切众生而超越限量心,不起自他的分别,就与无我我所的空慧相应。质多罗长者以为:无量心解脱中最上的,是空于贪、瞋、痴的不动心解脱,空就是无量。这一意义,在大乘所说的「无缘慈」中,才再度的表达出来。

  

  

  注【4-001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八二(大正二七‧四二三上)。

  注【4-002】『中阿含经』(六一)『牛粪喻经』(大正一‧四九六中)。又(一三八)『福经』(大正一‧六四五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七集」(南传二0‧三四0)。『增壹阿含经』(一0)「护心品」(大正二‧五六五中── 下)。

  注【4-003】『中阿含经』(八)『七日经』(大正一‧四二九中──下) 。又(一三0)『教昙弥经』(大正一‧六一九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(南传二0‧一二三)。又「七集」(南传二0‧三五八)。

  注【4-004】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南传二二上‧六五)。

  注【4-005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四七(大正二‧三四四中──三四五上)。『相应部』(二0)「譬喻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三 [P28] 九0──三九三)。

  注【4-006】『增支部』「八集」(南传二一‧二──三)。

  注【4-007】『增支部』「一一集」(南传二二下‧三二二──三二三)。『增壹阿含经』(四九)「放牛品」(大正二‧ 八0六上)。

  注【4-008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二0(大正二五‧二一一中)。

  注【4-009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八三(大正二七‧四二七上)。

  注【4-010】『中阿含经』(五六)『弥酰经』(大正一‧四九二上)。又(五七)『即为比丘说经』(大正一‧四九二中)。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南传二二上‧四、一一──一二)。

  注【4-011】『中部』(六二)『教诫罗!7亩罗大经』(南传一0‧二一九──二二0)。

  注【4-012】『成实论』卷一二说:「慈心差别为悲、喜,……能令此三平等,故名为舍」(大正三二‧三三六中── 下)。

  注【4-013】『中阿含经』(二七)『梵志陀然经』(大正一‧四五八中)。『中部』(九七)『陀然经』(南传一一上 ‧二五六)。

  注【4-014】『中阿含经』(六八)『大善见王经』(大正一‧五一八上──下)。『长部』(一七)『大善见王经』(南传七‧一八四──一九七)。『长阿含经』(二)『游行经』(大正一‧二三下──二四上)。

  注【4-015】『相应部』(四六)「觉支相应」(南传一六上‧三三九──三四0)。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八三(大正二七‧四二七下)。 [P29]

  

  

  

  五 无所有

  再说无所有a^kin~can~n~a与无所有有关的,有二经。一、『中部』『善星经』说:众生的心,或倾向于世间的五欲;或倾向于不动而离欲结;或倾向于无所有处而离不动结;或倾向于非想非非想处而离无所有处结;或倾向于涅槃而离非想非非想处结(1)。这五类,是世间人心所倾仰的;也是修行者的次第升进,以涅槃为最高理想、倾心于前四类,是不能出离的,所以『善星经』的倾心于无所有处,只是世间无所有处定境,没有与空s/u^^nya,sun~n~a相同的意义。

  

  二、『中部』的『不动利益经』,『中阿含经』作『净不动道经』。经中分净不动道,净无所有处道,净无想道(『中部』作「非想非非想处利益行道」),无余涅槃,圣解脱(2)。前三种净道,名称与次第,都是与『善星经』一致的。前三种净道,共分为七类,今依『中阿含经』(参考『中部』),列表如下:

  

  图片

   ┌ 现世欲‧来世欲‧现世欲想‧来世欲想──是魔境魔饵,心净得不动

  净不动道───┤ 现世欲……来世欲想‧四大四大所成色──是无常苦灭,心净得不动

   └ 现世欲……来世欲想‧现世色‧来世色,现世色想‧来世色想─是无

   常苦灭‧心净得不动

  [P30]

  

   ┌ 现世欲……来世色想‧不动想──是无常苦灭‧心净得无所有处(3)

  净无所有处道─┤ 此世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是我我所空,心净得无所有处

   └ 我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是非为自非为他‧心净得无所有处

  净无想道─────现世欲……不动想‧无所有处想─是无常苦灭‧心净得无想

  

  

  

  『净不动道经』所说的前三净道,是有层次的(层次与『善星经』相同),有次第观想,次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