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第超越息灭的层次,所以被称为「渐次度脱瀑流」(4)。然本经与『善星经』不同,净不动道以上,都是有解脱可能的。其中,欲ka^ma是欲界的五欲;不动a^n!an~ja,一般的说,是四禅。在这里,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:不动──四禅以上,是无所有处,无想处──非想非非想处,为什么四禅以上,与无所有处、无想处中间,没有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呢?这是一。『中部』的非想非非想处,『中阿含经』作「无想」、「无想处」(5)。无相心定animitta-cetosama^dhi,『中阿含经』每译作「无想定」。无想(无相心)定与非想非非想处定,无想定,灭尽定,有着复杂的关系。本经的不动,无所有,无想──无相,三者次第而说,不正与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 g论所说,从灭尽定起,起不动,无相,无所有──三触的名称相同吗(6)?这是二。

  

  说到净无所有处道,经中分为三类:一、『中部』说:圣弟子作如此的思惟:现在欲,…… 不动想,这一切无余灭尽,那是寂静的,殊妙的,就是无所有处。这样的专心安住,于是得心清 [P31] (净)。『中部』说:无所有处是寂静、殊妙的;『中阿含经』作:「彼一切想是无常法,是苦,是灭」。这可能是一般所说:观下苦、粗,(障),观上静、妙(离),厌下欣上的修法。厌下而专住于无所有处想,成就无所有处定。然经上说:修习无所有处的,或得无所有处定,或依慧而得解脱,可见这不只是世俗定了。依『中阿含经』说:「彼一切想是无常法,是苦,是灭」坏法,那在离欲……不动想时,无常、苦、灭的观慧,是有解脱可能的。

  

  二、圣弟子作这样的思惟:我,属于我的,是空的。这样的专心安住而得心净,也有得无所有处定,或依慧得解脱的二类。『中阿含经』说;「圣弟子作如是观:此世(间)空:空于神、神所有(我我所有的旧译);空有常,空有恒,空长存,空不变易」(7)。这是说一切有部经论,从常、恒、不变易法空──无常,以明我我所空的意义。修无我我所的空观,得无所有处定,古人虽有多种解说,其实是空与无所有的同一意趣。

  

  三、『中部』(一0六)『不动利益经』(南传一一上‧三四三)说:

  

   「圣弟子作如是思惟:我不在何处,非谁,亦不在何物之内。我所不在何处,不在谁中,亦不在何物」。

  

  『中阿含经』作:「圣弟子作如是观:我非为他而有所为,亦非自为而有所为」(8),意义不大明显。『大毗婆沙论』引此经作:「非我有处有时有所属物,亦无处时物属我者」(9),与『中 [P32] 部』说相近。依『婆沙论』说;无论何处、何时,没有我所属的物;也无论何处、何时,没有物是属于我的。从我与我所相关中,通达无所有,这也是空与无所有是相同的。依此而得心净的,也有得无所有定,或依慧得解脱的二类。

  

  禅定──四禅、八定,一般说是共世间法,似乎是世间固有的定法,佛弟子依这种定法而修出世的观慧。然佛法的定慧的早期意义,未必是这样的。如所说的不动、无所有处、无想处──,非想非非想处,经上都这么说:多闻圣弟子作如是思惟,这是贤圣弟子所修的。由于修习者的用心不同,而有得定,或依慧得解脱的差别。依佛法的因果法则,修得某种定,如不能依之发慧得解脱,那就命终以后,生在某种定境的天上。一般说,世间定是厌下欣上而修得的,然如净无所有处道的三类,并不是这样的。第二类,是观我我所空而修得的。第三类,是观无我所有而修得的。这都是出世解脱──我我所空的正观。只是修习上有些问题,才不能依慧得解脱,成为无所有处定,生无所有处天。就是第一类,依『净不动道经』,也是观一切欲、欲想、色、色想、不动想,「是无常法,是苦,是灭」。无常,苦,(无我我所),正是出世解脱道的三要门(三解脱门依此而立),所以第一类也有依慧得解脱的。这样,无所有处道,都依出世观慧而成定,不过修持上有点问题,这才成为世间定。

  

  修出世观慧而成世间定,问题到底在那里?经文在无想──净非想非非想道后,依无想处而 [P33] 有所说明,意义是通于不动及无所有处道的。『中阿含经』(七五)『净不动道经』(大正一‧五四三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阿难!若比丘如是行:无我,无我所;我当(来)不有,我所当(来)不有,若本有者,便尽得舍。阿难!若比丘乐彼舍,着彼舍,住彼舍者,阿难!比丘行如是,必不得般涅槃。……若比丘有所受者,彼必不得般涅槃」。 「阿难!若比丘如是行:无我,无我所,我当不有,我所当不有。若本有者,便尽得舍。阿难!若比丘不乐彼舍,不着彼舍,不住彼舍者,阿虽!比丘行如是,必得般涅槃。…… 若比丘无所受,必得般涅槃」。

  

  以非想非非想处来说,当来的我与我所不再有,本有──现在有的尽舍,这表示究竟的般涅槃。但如对「舍」而有所乐、着、住(『中部』日译本作:喜,欢迎,执着),那就不能得般涅槃了。乐,着,住,总之是「有所受」,受是取upa^da^na的旧译。所以,即使修行者所修的是正观,只要心有所乐着,就不得解脱了。如修无所有正观,心着而不得解脱,就会招感无所有处报。无所有处定与天报,是在这种情形下成立的。

  

  无所有──无所有处道,修无常、苦、无我我所空,是空观的别名。无所有处定,是空观的禅定化。 [P34]

  注【5-001】『中部』(一0五)『善星经』(南传一一上‧三三一──三三三)。

  注【5-002】『中部』(一0六)『不动利益经』(南传一一上‧三四0──三四六)。『中阿含经』(七五)『净不动道经』(大正一‧五四二中──五四三中)。

  注【5-003】『中阿含经』(七五)『净不动道经』原译本作「于此得入不动」(大正一‧五四二下),今依上下文义及『中部』改。

  注【5-004】『中部』(一0六)『不动利益经』(南传一一上‧三四五)。

  注【5-005】『中阿含经』(七五)『净不动道经』(大正一‧五四三上)。

  注【5-006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五0下)。『中阿含经』(二一一)『大拘絺罗经』(大正一‧七九二上)。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五三(大正二七‧七八一中)。

  注【5-007】『中阿含经』(七五)『净不动道经』(大正一‧五四二下)。

  注【5-008】同上。

  注【5-009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八四(大正二七‧四三三中)。

  

  

  

  六 无相

  无相animitta,在解脱道中,有种种名称,如无相心解脱animitta-cetovimutti,无 [P35] 相心三昧animitta-cetosama^dhi,无相解脱animitta-vimokkha,无相三昧animitta-sama^dhi ,无相等至animitta-sama^patti,无相住animitta-viha^ra。这些术语的应用,在初期佛教里,比空s/u^^nya,sun~n~a与无所有a^kim!canya,a^kin~can~n~a,还要多一些。当然,如以无我我所为空,那说空的经文,还是比无相要多些。无相定,依修行者的用心不同,浅深不一;与成为定论的非想非非想处nevasan~n~a^-na^sa^n~n~a^yatana,灭尽定nirodha-sama^patti ,无想定asan~n~a-sama^patti,都有关系,所以内容比较复杂。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0四(大正二七‧五四一中)说:

  

   「谓无相声,说多种义:或于空三摩地说无相声,如是或于见道,或于不动心解脱,或于非想非非想处,或即于无相三摩地说无相声」。

  

  『婆沙论』以为:「无相」这一名称,有五种不同的意义,然从经文来说,也许还不止于所说的五义呢!

  

  「无相心三昧」,「是智果智功德」。说明这一问题的,『杂阿含经』(「弟子记说」)中,共有四经(依『大正藏』编号,为五五六──五五九,其实应分为六经),都是与阿难 A^nanda有关的。有一位比丘,修得了无相心三昧,却不知道是何果何功德。他于是「随逐尊者阿难,脱有余人问此义者,因而得闻。彼比丘即随尊者阿难,经六年中,无有余人问此义者」 [P36] ,终于自己提出来请问(1)。六年中没有人问,可见无相心三昧,起初是很少有人论到的。『杂阿含经』中说到:无相心三昧,佛为众比丘尼说;比丘尼们又问阿难,阿难为比丘尼们说。这一说明,主要为了:「大师及弟子,同句,同味,同义」(2);只是为了以如来曾经说过,来肯定无相心三昧在佛法中的地位。巴利藏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三七经,也说到是智果智功德,实为『杂阿含经』五五七、五五九──二经的结合(3)。总之,无相心三昧,是经佛弟子的修得而传出,日渐光大起来的。

  

  无相心三昧,依质多罗Citra长者所说,是「一切相不念(作意)」而修成的三昧(4)。作意manasika^ra,或译思惟,念,忆念。不作意一切相的无相心三昧,是有浅深的。究竟的无相,如『杂阿含经』(「祇夜」)卷四五(大正二‧三三一中)说:

  

   「修习于无相,灭除憍慢使,得慢无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