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间等,究竟于苦边」。

  

  偈颂是阿难为婆耆舍Van%gi^sa说的,『相应部』同(5)。『瑜伽论』解说为:「由此断故,说名无学」(6)。智果智功德的无相心三昧,『毗婆沙论』以为是空三摩地的别名(7)。『瑜伽师地论』对无相心三摩地的解说,如卷一二(大正三0‧三三七中)说:

  

   「云何无相心三摩地?谓即于彼诸取蕴灭,思惟寂静,心住一缘。如经言:无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。……又二因缘入无相定:一、不思惟一切相故;二、正思惟无相界故。由不思 [P37] 惟一切相故,于彼诸相不厌不坏,唯不加行作意思惟,故名不低。于无相界正思惟故,于彼无相不坚执着,故名不昂」。

  

  不低不昂的无相心三昧,正是经中所说,不勇不没的,智果智功德的三昧。『瑜伽论』所说,与『毗婆沙论』说,是空三摩地异名,所见不同。

  

  依经文所说,无相心三昧,或在无量心解脱以下说,那是「出离一切相」,心「不为随相识所缠缚」的(8)。或依四禅说无相心三昧,如不再进求,与众人往来杂处,戏笑调弄,那是会退落,可能还俗的(9)。所以,三昧通于有漏;智果智功德的无相心三昧,也就是无相心解脱,唯是无漏的(初果到四果)。

  

  定,有有想与无想的二类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一「大正二‧一四六下)说:

  

   「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:若比丘,离欲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初禅具足住;如是……无所有入处具足住: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觉知。……比丘一切想不忆念,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,是名比丘无想于有法而不觉知」。

  

  无所有处a^kin~can~n~a^yatana以下,是初禅到无所有处定,是有想而不觉知;无想心定是无想而不觉知。『增支部』与此相当的,也说无所有处以下,是有想而不觉知;接着说不踊不没(即「不低不昂」)的三昧(10)。这可见无所有处以上,就是无想的无相心三昧。『增支部』的『 [P38] 静虑经』,先总标说:「依止初静虑得诸漏尽,依止非想非非想处得诸漏尽」,然后分别的广说。但在分别广说中,从初静虑说到无所有处定,「如是有想等至」。这是说,无所有处定以下,是有想定,与『杂阿含经』所说相同。以下经文,没有说依止非想非非想处得漏尽,只说非想非非想处与想受灭等至san~n~avedayita-nirodha-sama^patti善巧(11);非想非非想处与想受灭定,不正是无想定而与无相心三昧相当吗?

  

  无相心三昧而被解说为非想非非想处的,如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0五(大正二七‧五四二上)说:

  

   「于非想非非想处说无相声者,如说:我多起加行,多用功力,得无相心定,不应于中欣乐染着。此说不起有顶味定,唯起净定。问:何故非想非非想处名无相耶?答:彼无明了想相,亦无无想相,但有昧钝不明了想微细现行,如疑而转,故名无相」。

  

  经说无相定,而被解说为非想非非想处定的,是『中阿含经』的『净不动道经』。经上说:欲想,色想,不动想,无所有处想,「彼一切想是无常法,是苦,是灭,彼于尔时而得无想。彼如是行,如是学,如是修习而广布,便于此得心净。……或于此得入无想,或以慧为解」。得此无想定的,如有所受(取)──乐、着、住,那就受(非)有想无想处的果报(12)。无相心定而有所乐着,所以是无想而又有不明了的细想现行,因而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。如心无取着,那就是 [P39] 无相心解脱了。

  

  想受灭定,或名灭(尽)定,或名增上想灭智定abhisan~n~anirodha-sampaja^na-sama^patti 。与无相心三昧相当的,如『相应部』「目犍连相应」:从初禅说到四禅,从空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;在八定以上,说无相心定(13)。而「舍利弗相应」,也从初禅说到非想非非想处定,然后说想受灭定(14)。可见无相心三昧、与想受灭定的地位相当。还有,佛入涅槃那一年,在毗舍离 Vesa^li^患病,是入无相三昧而康复的,如『长阿含经』(二)『游行经』(大正一‧一五中)说:

  

   「吾己老矣,年且八十。……自力精进,忍此(病)苦痛,不念一切想,入无想定时,我身安隐,无有恼患」。

  

  『杂事』也这样说:「以无相三昧,观察其身痛恼令息」。『长部』『大般涅槃经』却说:「阿难!如来一切相不忆念,入一切受灭相心三昧住时,如来身体康复」(15)。『长部』说一切相不忆念,又说「入一切受灭相心三昧」,显然是无相心三昧而又有想受灭的意义。想受灭定是从无相心定中分化出来的,当然久已为佛教界所公认,然于非想非非想处以上,立灭尽定的,如『中部』(二五)『撒饵经』,(二六)『圣求经』,(三0)『心材喻小经』,(三一)『牛角喻小经』,(六六)『鹑喻经』,(一一三)『善士经』,而在『中阿含经』中,仅与『撒饵经』相当的(一七八)『猎师经』,在非想非非想处以上,立「想知灭」,其余都没有,可见部派 [P40] 间所诵的经教,想受灭定还在不确定状态中。灭尽定与无想──无相心定,『中阿含经』辨别二定的入定与出定的差别(16),而『中部』却没有。想受灭定,在佛教界是多有诤论的。如乌陀夷 Uda^yin反对舍利弗S/a^riputra所说的:「若于现法不得究竟智,身坏命终,过抟食天,生余意生天中,于彼出入想知灭定,必有此处」(17)。在部派中,或说想受灭定是有为的;或说是无为的;或说是非有为非无为的。或说想受灭者是无想有情;或说非无想有情;或说世间想受灭是无想有情,出世想受灭是圣者。大乘经以为:菩萨如悲愿不足而入灭定,是会证小果的;如悲愿具足,那就是证入如如法性的深定了。这样的异说纷纭,足以说明,与无相心定有关的灭尽定,在佛教界是非常暗昧的。

  

  依无相心三昧,演化出非想非非想处定(及报处),灭尽定以外,还有无想有情asan~n~asatta 、无想定。无相心三昧不作意一切相,也就是不起一切想。『长部』『大缘经』立七识住与二处,二处是无想有情处与非想非非想处(18)。无想定与灭尽定相似,所以从起定时的差异,而加以分别(19)。七识住与二处,综合起来,名为九有情居(20)。依『长部』『波梨经』说:传说中的世界起源说,其中「无因论」者,是从无想有情死没而来生的,所以说无因而有(21)。无想定与无想有情,可能外道有类似无想的修验与传说,佛法为了要给以应有的解说,才从无相定、灭尽定中分出,位居四禅广果天上。这是成立要迟一些。 [P41]

  

  『杂阿含经』(修多罗)卷一0(大正二‧七二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比丘!贪想、恚想、害想,贪觉、恚觉、害觉,及无量种种不善,云何究竟灭尽?于四念处系心,住无相三昧,修习多修习,恶不善法从是而灭,无余永尽」。「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:世间颇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?思惟已,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。……作是知已,于诸世间则无所取;无所取者,自觉涅槃」。

  

  『相应部』「蕴相应」所说的,大致相同(22)。依经说:依三种想而有三种不善觉(觉,新译寻思),引起种种的不善法,多修习无相三昧,能永灭无余。无相三昧是依四念处而修的。四念处是: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,是解脱的一乘道。依此而修无相三昧,不取一切相,不取法有,也不取法无,真能修到无所取着,就能自证涅槃了。经中常说:依四念处,修七觉支而得解脱。每一觉支的修习,都是「依远离,依离欲,依灭,向于舍(舍即不着一切)」的。不取着一切相的无相三昧,可说就是「依灭,向于舍」的修习。

  

  不取着一切法的三昧,与佛化诜陀迦旃延Sandha-ka^tya^yana-gotra的未调马──强梁禅 khalun%ka-jha^na,应有一定程度的关系,如『杂阿含经』(「如来记说」)卷三三(大正二‧ 二三六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如是诜陀!比丘如是(不念五盖,住于出离如实知)禅者,不依地修禅,不依水、火、 [P42] 风、空、识、无所有、非想非非想而修禅;不依此世,不依他世,非日(非)月,非见、闻、觉、识,非得、非求,非随觉、非随观而修禅。诜陀!比丘如是修禅者,诸天主、伊湿波罗、波阇波提,恭敬合掌,稽首作礼而说偈言:南无大士夫,南无士之上!以我不能知,依何而禅定」? 「佛告跋迦利: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,于水、火、风,……若觉、若观,悉伏彼想、跋迦利!比丘如是禅者,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风,乃至不依觉、观而修禅」。

  

  于地等能伏地等想,不依地等一切而修的,是无相禅。『别译杂阿含经』引申为:「皆悉虚伪,无有实法,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,观斯空寂,不见有法及以非法」(23)。「不见有法及以非法」,与佛『教迦旃延经』的不起有见、无见相合;也与离有见、无见,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说相合(24)。无所依而修禅,见于『增支部』「十一集」(25)已衍化为类似的十经。各部派所诵的经文,有不少出入,大抵合于自宗的教义(26)。然从『杂阿含经』与『增支部』相同的来说,这是不依一切想而修的无相禅。

  

  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四0(大正二七‧二0九中)说:

  

   「大目干连!底沙梵天不说第六无相住者耶?……若有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