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观想大地,想大地平坦,一望无涯,自有空 [P55] 旷无寄的境地,也就名为空。这种以一想而除其他的想,正如以一净念而除种种杂念一样。这样的以不空而去空的,是『小空经』的特色。『大乘入楞伽经』,称这种空为彼彼空itaretara- s/u^nyata^ ,评论为:「此彼彼空,(七种)空中最粗,汝应远离」(15)。以不空而说空,被评为最粗的,应该远离的。总之,大、小「空经」的集出,在四种心解脱中,不是无量,无所有,无相──三者可及的;在佛法中,「空」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了!
注【7-001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九(大正二‧五七中)。
注【7-002】『中阿含经』(一九0)『小空经』(大正一‧七三七上──下)。『中部』(一二一)『空小经』(南传一一下‧一一九──一二七)。
注【7-003】「漏尽、无漏、无为心解脱」,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0五,引经作:「能速尽诸漏,证得无漏,无加行解脱」(大正二七‧五四三上)。
注【7-004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三六(大正三0‧四八八下──四八九上)。又卷九0(大正三0‧八一二下)。
注【7-005】 「疲劳」,『中部』(一二一)『空小经』作「患恼」daratha。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九0,解说为:「粗重,不寂静住,及炽然等」(大正三0‧八一二下)。
注【7-006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九0(大正三0‧八一二下──八一三上)。
注【7-007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0四(大正二七‧五四一中)。 [P56]
注【7-008】『中阿含经』(一九一)『大空经』(大正一‧七三八上──七四0下)。『中部』(一二二)『空大经』(南传一一下‧一二七──一三九)
注【7-009】『中部』(一二二)『空大经』作:「心不勇跃,不欣喜,不定住,不解脱」(南传一一下‧一三0)。
注【7-010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九0(大正三0‧八一三上──中)。
注【7-011】参照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三,作:「眼见可爱,可乐,可念,可意,长养欲之色」(大正二‧八九中)。
注【8-012】同注(1)。
注【8-013】『中部』(一五一)『乞食清净经』(南传一一下‧四二六──四三二)。
注【8-014】『中阿含经』(一九0)『小空经』(大正一‧七三七上──下)。『中部』(一二一)『空小经』(南传一一下‧一二0以下)。
注【8-015】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五九九上)。
八 空为三三昧先导
『杂阿含经』中,质多罗Citra长者,对当时类集为一组的四种心三昧citta-sama^dhi ,也名心解脱cetovimutti,一一的论究他的同异,而归结于「贪空、瞋空、痴空」的究竟一致。其中四无量appama^n!a,是遍缘十方世界众生的,被教界论定为粗浅的三昧,被忽视了 [P57] 。这样,解脱生死的要道,主要就是三三昧──空sun~n~ata^,无相animitta,无所有 a^kin~can~n~a了。空,无相,无所有,虽有究竟的共同意义,而在修习的方法上,到底是有所不同的。如上文的分别论究,可见这三者在佛教界分别传授修习的情形。众生生死流转的原因,一切众生是相同的,解脱生死的法门,当然也是一致的。那末传授修习中的三种三昧──空,无相,无所有,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?
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的『杂阿含经』(西元五世纪译),有经名为「圣法印知见清净」的,正是对上一问题提出了说明(1)。异译本,有西晋元康四年(西元二九四),竺法护 Dharmaraks!a在酒泉译出的『佛说圣法印经』(2)y是最早的译本,文字晦涩些、内容与『杂阿含经』相同。赵宋施护所译的『佛说法印经』(3),译出的时代极迟,内容有了很大的出入。依『杂阿含经』所说,全经可分为三段,内容为:
「若于空未得者,而言我得无相、无所有,离慢知见者,无有是处。……若得空已,能起无相、无所有,离慢知见者,斯有是处」。 「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,如是观察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,……心乐清净解脱,是名为空;如是观者,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。复有正思惟三昧,观色相断,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相断,是名无相;如是观者,犹未离慢知见清净。复有正思惟三昧,观察贪 [P58] 相断,瞋恚、痴相断,是名无所有;如是观者,犹未离慢知见清净」。 「复有正思惟三昧,观察,……我我所,从若见、若闻、若嗅、若尝、若触、若识而生。复作是观察:……若因、若缘而生识者,彼因彼缘皆悉无常。复次,彼因彼缘皆悉无常,彼所生识云何有常!无常者是有为,行,从缘起,是患法,灭法,离欲法,断知法,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」。
一、能修得空三昧的,才能进而得无相、无所有三昧;如没有修得空三昧的,那无相、无所有是不能修得的。这样,在空,无相,无所有──三种三昧中,空三昧是有基础的先导的地位。这不是说空是更高深的,而是说:如没有空无我我所的正见,不可能有无相、无所有的正三昧;即使有类似的修验,也是不能究竟解脱的。
二、不能离慢清净的三种三昧,是有漏的三昧。空三昧观五阴是无常磨灭法。『瑜伽论』解说为:「依观诸行无常性忍,由世间智,于无我性发生胜解」(4),心向于清净解脱。无相三昧观色、声等六境相断。「断」是什么意义?『大毗婆沙论』引「法印经说:若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相而舍诸相,名无相定,彼观境界相而舍有情相」。『瑜伽论』说:「于眼所识色,乃至意所识法,等随观察,我我所相不现行故,说名为断」(5)。依论师的意见,是舍断有情相的。然依无相三昧的通义,境相不外乎色等六境;六境相断,就是「于一切相不作意」的无相三昧。无所有 [P59] 三昧观贪、瞋、痴相断,观察而不起现行,说名为断。这样的三三昧,都还没有离慢,知见也没有清净。慢ma^na,论师解说为「增上慢」,「粗我慢」,就是修行者自以为能修能证,觉得自己胜过别人的慢心。
三、离慢知见清净的三昧,依经所说,是从因缘生灭而反观自心的。前段所说:观五阴无常、无我,观色等相断,观贪等相断,都是观所观法的空、无相、无所有。然解脱道的三昧,以无我我所为本。我我所是怎样生起的?从见、闻、觉、知而生识,世俗的识,是有漏、有取的,有识就不离我我所。所以离慢而知见清净的三昧,要反观自己的心识,从因缘生。从无常因缘所生的识,当然是无常的。观无常(的识)法,是有为(业烦恼所为的),行(思愿所造作的),缘所生(的)法。缘所生法是可灭的,终归于灭的,所以是离欲法,断知法。这样的观察,从根源上通达空无我性,才能离我慢而得清净知见──无漏智。这与『大空经』的先外空五欲,次观五取阴而内空我慢,有同样的意义。这是一切圣者修证的必由之道,成为佛法所以为佛法的特质,所以名为圣法印ariya-dhamma-mudda。
注【9-001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(大正二‧二0上──中)。
注【9-002】『佛说圣法印经』(大正二‧五00上──中)。
注【9-003】『佛说法印经』(大正二‧五00中──下)。 [P60]
注【9-004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八七(大正三0‧七九二上)。
注【9-005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0四(大正二七‧五四一下)。『瑜伽师地论』卷八七(大正三0‧七九二上)。
九 三三昧‧三触‧三法印
『杂阿含经』所说的空三昧s/u^^nyata^-sama^dhi,无所有三昧a^kin~canya-sama^dhi,无相三昧 animitta-s/u^nyata^集为一聚而被称为「圣法印」。后来,依此而演化出意义相关的三组:(一)、空三昧,无愿三昧apran!ihita-sama^dhi,无相三昧──三三昧,也名三解脱门tri^n!ivim!ks!a-mukh-a^ni 。(二)、不动触anin~jya-spars/a,无相触animitta-spars/a无所有触a^kin~canya-spars/a── 三触。(三)、诸行无常anitya-sarva-sam!ska^ra^h!,诸法无我nira^tman-sarva-dharma^h!,涅槃寂静santa-nirva^n!a──三法印。
在空、无相、无所有──三三昧中,除去无所有,加入无愿,这样的三三昧组成一聚,是佛教界所一致的。然对比汉译与巴利藏所传,非常的不一致。如『中阿含经』的『大拘絺罗经』说:「空,无愿,无相,此三法异义异文」(1),这就是名称不同,意义也不同。与之相当的『中部』『有明大经』,没有这一段文。『相应部』「无为相应」,有空等三三昧(2),『杂阿含经』与之相当的(『大正藏』八九0经)却没有。『长部』的『等诵经』,『长阿含经』的『众集经 [P61] 』,在所说的三法中,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