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脱。……彼如是知:空欲漏,空有漏,空无明漏,然有不空,唯此我身六处命存。……若彼中无者,以此故彼见是空;若彼有余者,彼见真实有。阿难!是谓行真实空(性)不颠倒也,谓漏尽, [P49] 无漏,无为心解脱」。
无想心定,依『空小经』,知道是无相心三昧animitta-cetosama^dhi的异译。经说「然有不空,唯一无想心定」,与上文「然有不空,唯一无所有处想」等不同,不再说不空的「想」,因为无所有处等是有想定,无相心定是无想定。但无想心定,还是有为法,还是「有疲劳」── 恼患的,所以如乐着无想心定,就是非想非非想处。如观无想心定,是本行所作的有为法,不乐、不求、不住,那就以慧得解脱──空欲漏,空有漏,空无明漏,得究竟解脱,也就是无相心解脱中最上的不动心解脱akuppa^-cetovimutti。无想心定有疲劳及不乐住二类,没有别立非想非非想处,与『净不动道经』是相同的。『瑜伽论』分为世间道修与圣道修二类说:「以世间道修习空性,当知为趣乃至上极无所有处,渐次离欲。自斯已后,修圣道行,渐次除去无常行等,能趣非想非非想处,毕竟离欲」(6)。非想非非想处毕竟离欲,与『小空经』的无想心定相合。『空小经』在无所有处以上,别立非想非非想处。然后说无相心三昧,空于非想非非想处;再依无相心三昧,观有为是无常灭法,得漏尽。这对于依无相心三昧,而分立非想非非想处的古义,已隐覆而不再见了。
『小空经』的悟入空性,是次第悟入的,通于有漏定的。空的是什么?是想,是依想而引起的疲劳,所以无想心三昧为最上。无想心三昧,空于一切烦恼,毕竟离欲,而我们的身心──六 [P50] (内)处cha$yatana^ni,在命终以前是不空的,但不再为烦恼所动乱,心解脱自在。并知道:「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」。空住与无相心三昧,初修的方便,虽有些差别,而究竟终归是一致的。所以『大毗婆沙论』说:智果智功德的无相心三摩地,是空三摩地的异名(7)。
再说『大空经』(8)。『大空经』与『小空经』,都是如来与弟子共同修证的法门。『小空经』是由下而上的,竖的层层超越,顺着禅定的次第,最后以无相心三昧,不取着而漏尽解脱。『大空经』却是由外而内,横举四类空作意──四种空观,修习成就而得究竟。四类空作意是:外空作意bahiddha^-sun~n~ata^-manasika^ra,内空作意ajjhatta-sun~n~ata^-manasika^ra,俱空(『中阿含经』作内外空)作意dubhatosun~n~ata^-ma.,不动作意a^n!an~ja-manasikaroti。四类作意的修习,『大空经』与『空大经』,说明上略有差别。依『大空经』说:修学者先要「持内心住止令一定」,也就是修得初禅(二禅、三禅、四禅),得四增上心carra^ro adhicitta,然后依定起观。念(即「作意」)内空,如「其心移动不趣向近,不得清澄,不住,不解于内空」(9),那就念外空。如外空又不住,不解,那就念内外空。又不住,不解,那就念不(移)动。总之,要修习多修习,达到心不移动趣向于近,得清净,住,解于内空……不(移)动。『瑜伽论』也这样说。『空大经』别别的说明四类作意,没有展转次第的意义。四类作意的定义,经文没有确 [P51] 切的说明,『瑜伽论』解说为(10):
图片
┌外 空──超过一切五种色想(离欲贪)
所证空─┤
└内 空──于内诸行断增上慢(离我慢)
┌内外空──修无我见
所修空─┤
└不 动──修无常见
依经文的四类作意,而分别为所证空与所修空,先证而后修,不过是论师的一项解说吧!然从『瑜伽论』的解说,也可发见经义的线索,如『中阿含经』『大空经』(大正一‧七三九中)说:
「有五欲功德,可乐,(可)意,所(可字的讹写)念,(可)爱,色欲相应(11)。眼知色,耳知声,鼻知香,舌知味,身知触。若比丘心至到(?),观此五欲功德,……观无常 ……,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,此五欲功德,有欲有染,彼已断也,是谓正知」。 「有五盛(盛是取的古译)阴:色盛阴,觉(受的古译)、想、行、识盛阴。谓比丘如是观兴衰,……若有比丘如是观时,则知五阴中我慢已灭,是谓正知」。
依经文所说,观五欲功德,是外离欲贪chanda-ra^ga,观五取阴,是内离我慢asmima^na 。五取阴和合,是个人自体;观五阴生灭无常,(无常故苦,无常苦故无我),所以可说是证内空而离我(见、我爱、我)慢。五欲功德,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──五根;于色、声、香、 [P52] 味、触境,起可乐、可意、可念、可爱,与欲贪相应;观五欲无常,可说是证外空而离欲贪。这四类作意的次第,『瑜伽论』先外空而后内空;『空大经』与『大空经』,却是先内空而后外空。不过,『大空经』标举如来所住时说:「我此异(异是殊胜的意思)住处,正觉尽觉,谓度一切色想,行于外空」。先举度一切色想的外空,与『瑜伽论』的先说外空相合。但『空大经』作:「如来住胜等觉,即不作意一切诸相,内空成就住」。『空大经』广说内空作意与不动作意,外空与俱空作意,只简略的提到名目。所以这一修空的教授,起初可能只有二类:一、(空于五欲的)五欲空;二、(空我我所的)五蕴空。由于五欲是内根、外境相关涉而引起的,所以观五欲,可以分别的观外境的无常,内根的无常,内外缘生欲贪的无常。在传授中,分为内空,外空,内外空。空于五欲的分别观察,其实是内外关联着的,先观外空或先观内空,都是可以的。空于五欲的空观,分为外空、内空、内外空,于是对外空五欲而本有内空意义的,观五取阴而空于我慢的,名之为不动了。
『大空经』的空(住)行,本于『杂阿含经』所说,被称叹为上座禅住的空住。入上座禅住的,在入城乞食时,道路上,见色等如有爱念染着的,应该为断而修精勤;如了知没有爱染,就这样的喜乐善法,精勤修习。名为「清净乞食」,也略说行、住、坐、卧(12)。与此相当的『中部』『乞食清净经』,所说要广得多。内容为:入城乞食往来,六根于色……法,应离欲贪等烦恼 [P53] (与『杂阿含经』大同)。然后说五妙欲断,五盖断,五取蕴遍知,修四念住……八支道、止观,证明解脱(13)。空住,当然是禅观;但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。『中部』的『乞食清净经』,与『空大经』是非常接近的。
『大空经』近于『乞食清净经』,然以四类作意为核心,重于日常生活的应用,内容更广。一、比丘如喜乐多众聚会,是不能得「出离乐,远离乐,寂静乐,等觉乐」的,也不能得阿罗汉的究竟解脱。这是策勉比丘们,「常乐独住远离处」,住于适合修行空住的地方。二、佛举自身的证得:「我不见有一色令我(生)欲乐」,所以一切色法的变异,不会引起忧苦懊恼。佛自住胜等觉,即度一切色想(『空大经』作「一切诸相」),空住成就。成就了空住,所以比丘们来会,心住远离寂静喜乐;为大众说法,也是绝对没有烦恼的。这是佛以自证作证明,表示空住者心境的喜乐自在。三、正说空住,依四禅而修内空作意,外空作意,内外空作意,不动作意,修习成就。四、住于空住的,行,(住),坐,(卧)──四威仪中,正知而不会引起贪忧恶不善法。如为众说法,不说非圣无义的种种世俗论,而说戒、定、慧等正论。寻思时,正知而不起三不善寻,起三善寻,都不起贪忧恶不善法。外对五欲境时,观无常而不起欲染;内观五取蕴时,观无常而断我慢。这是一向善的,无漏出世间的,不落恶魔之手的(究竟解脱)。五、师、弟子、梵行的烦苦。简单说:如住在阿兰若处,得四增上心,因人众往来,引起恶不善法而退转的, [P54] 就是烦苦。这表示了禅定是可退的,修出离行,应以修空住成就为要务。六、「尊师为弟子说法,怜念愍伤,求义及饶益」,出于利他的慈悲心。弟子们应该「受持正法,不违师教」。
进一步来论究空与空性。在旧译中,都是一律译为空的。自玄奘译出瑜伽系的论典,才严格的分别空与空性;以为空是遮遣妄执的,空性是空所显性,是离妄执而显的法性,所以是如实有的。初期佛典中,空与空性有什么分别呢?如「空诸欲」,「空世间」,「贪空、瞋空、痴空」,「空欲漏、空有漏、空无明漏」,「我我所空」,「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」,在巴利文中,都是空──sun~n~a。如「空心解脱」,「空解脱」,「空三昧」,「空等至」,「空住」,「内空、外空、俱空」(以上三种空,在『无碍道论』中,也是空),『空小经』,『空大经』:凡是作为观名、定名或经名的,都是空性──sun~n~ata^。我以为,「空」不只是否定词,离妄执烦恼是空,也表示无累的清净、寂静。空性,是空的名词化。初期圣典中的空性,并无空所显性的意义;只有「出世空性」,是甚深的涅槃。
『小空经』所说的「行真实空,不颠倒」,『空小经』作:「如实性,不颠倒,清净空类」 (14)。空类sun~n~ata^vakka,空是有浅深不同的(系列)。空在初期圣典中,是与离烦恼有关的。『小空经』所说,不起人想、村落想,而想阿兰若处;阿兰若处想成就,没有人想、村落的烦嚣,就名为空。进一步,不起人想、阿兰若想,而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