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脫。……彼如是知:空欲漏,空有漏,空無明漏,然有不空,唯此我身六處命存。……若彼中無者,以此故彼見是空;若彼有余者,彼見真實有。阿難!是謂行真實空(性)不顛倒也,謂漏盡, [P49] 無漏,無爲心解脫」。

  

  無想心定,依『空小經』,知道是無相心叁昧animitta-cetosama^dhi的異譯。經說「然有不空,唯一無想心定」,與上文「然有不空,唯一無所有處想」等不同,不再說不空的「想」,因爲無所有處等是有想定,無相心定是無想定。但無想心定,還是有爲法,還是「有疲勞」── 惱患的,所以如樂著無想心定,就是非想非非想處。如觀無想心定,是本行所作的有爲法,不樂、不求、不住,那就以慧得解脫──空欲漏,空有漏,空無明漏,得究竟解脫,也就是無相心解脫中最上的不動心解脫akuppa^-cetovimutti。無想心定有疲勞及不樂住二類,沒有別立非想非非想處,與『淨不動道經』是相同的。『瑜伽論』分爲世間道修與聖道修二類說:「以世間道修習空性,當知爲趣乃至上極無所有處,漸次離欲。自斯已後,修聖道行,漸次除去無常行等,能趣非想非非想處,畢竟離欲」(6)。非想非非想處畢竟離欲,與『小空經』的無想心定相合。『空小經』在無所有處以上,別立非想非非想處。然後說無相心叁昧,空于非想非非想處;再依無相心叁昧,觀有爲是無常滅法,得漏盡。這對于依無相心叁昧,而分立非想非非想處的古義,已隱覆而不再見了。

  

  『小空經』的悟入空性,是次第悟入的,通于有漏定的。空的是什麼?是想,是依想而引起的疲勞,所以無想心叁昧爲最上。無想心叁昧,空于一切煩惱,畢竟離欲,而我們的身心──六 [P50] (內)處cha$yatana^ni,在命終以前是不空的,但不再爲煩惱所動亂,心解脫自在。並知道: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。空住與無相心叁昧,初修的方便,雖有些差別,而究竟終歸是一致的。所以『大毗婆沙論』說:智果智功德的無相心叁摩地,是空叁摩地的異名(7)。

  

  再說『大空經』(8)。『大空經』與『小空經』,都是如來與弟子共同修證的法門。『小空經』是由下而上的,豎的層層超越,順著禅定的次第,最後以無相心叁昧,不取著而漏盡解脫。『大空經』卻是由外而內,橫舉四類空作意──四種空觀,修習成就而得究竟。四類空作意是:外空作意bahiddha^-sun~n~ata^-manasika^ra,內空作意ajjhatta-sun~n~ata^-manasika^ra,俱空(『中阿含經』作內外空)作意dubhatosun~n~ata^-ma.,不動作意a^n!an~ja-manasikaroti。四類作意的修習,『大空經』與『空大經』,說明上略有差別。依『大空經』說:修學者先要「持內心住止令一定」,也就是修得初禅(二禅、叁禅、四禅),得四增上心carra^ro adhicitta,然後依定起觀。念(即「作意」)內空,如「其心移動不趣向近,不得清澄,不住,不解于內空」(9),那就念外空。如外空又不住,不解,那就念內外空。又不住,不解,那就念不(移)動。總之,要修習多修習,達到心不移動趣向于近,得清淨,住,解于內空……不(移)動。『瑜伽論』也這樣說。『空大經』別別的說明四類作意,沒有展轉次第的意義。四類作意的定義,經文沒有確 [P51] 切的說明,『瑜伽論』解說爲(10):

  

  圖片

   ┌外 空──超過一切五種色想(離欲貪)

  所證空─┤

   └內 空──于內諸行斷增上慢(離我慢)

   ┌內外空──修無我見

  所修空─┤

   └不 動──修無常見

  

  

  

  依經文的四類作意,而分別爲所證空與所修空,先證而後修,不過是論師的一項解說吧!然從『瑜伽論』的解說,也可發見經義的線索,如『中阿含經』『大空經』(大正一‧七叁九中)說:

  

   「有五欲功德,可樂,(可)意,所(可字的訛寫)念,(可)愛,色欲相應(11)。眼知色,耳知聲,鼻知香,舌知味,身知觸。若比丘心至到(?),觀此五欲功德,……觀無常 ……,如是比丘觀時則知者,此五欲功德,有欲有染,彼已斷也,是謂正知」。 「有五盛(盛是取的古譯)陰:色盛陰,覺(受的古譯)、想、行、識盛陰。謂比丘如是觀興衰,……若有比丘如是觀時,則知五陰中我慢已滅,是謂正知」。

  

  依經文所說,觀五欲功德,是外離欲貪chanda-ra^ga,觀五取陰,是內離我慢asmima^na 。五取陰和合,是個人自體;觀五陰生滅無常,(無常故苦,無常苦故無我),所以可說是證內空而離我(見、我愛、我)慢。五欲功德,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──五根;于色、聲、香、 [P52] 味、觸境,起可樂、可意、可念、可愛,與欲貪相應;觀五欲無常,可說是證外空而離欲貪。這四類作意的次第,『瑜伽論』先外空而後內空;『空大經』與『大空經』,卻是先內空而後外空。不過,『大空經』標舉如來所住時說:「我此異(異是殊勝的意思)住處,正覺盡覺,謂度一切色想,行于外空」。先舉度一切色想的外空,與『瑜伽論』的先說外空相合。但『空大經』作:「如來住勝等覺,即不作意一切諸相,內空成就住」。『空大經』廣說內空作意與不動作意,外空與俱空作意,只簡略的提到名目。所以這一修空的教授,起初可能只有二類:一、(空于五欲的)五欲空;二、(空我我所的)五蘊空。由于五欲是內根、外境相關涉而引起的,所以觀五欲,可以分別的觀外境的無常,內根的無常,內外緣生欲貪的無常。在傳授中,分爲內空,外空,內外空。空于五欲的分別觀察,其實是內外關聯著的,先觀外空或先觀內空,都是可以的。空于五欲的空觀,分爲外空、內空、內外空,于是對外空五欲而本有內空意義的,觀五取陰而空于我慢的,名之爲不動了。

  

  『大空經』的空(住)行,本于『雜阿含經』所說,被稱歎爲上座禅住的空住。入上座禅住的,在入城乞食時,道路上,見色等如有愛念染著的,應該爲斷而修精勤;如了知沒有愛染,就這樣的喜樂善法,精勤修習。名爲「清淨乞食」,也略說行、住、坐、臥(12)。與此相當的『中部』『乞食清淨經』,所說要廣得多。內容爲:入城乞食往來,六根于色……法,應離欲貪等煩惱 [P53] (與『雜阿含經』大同)。然後說五妙欲斷,五蓋斷,五取蘊遍知,修四念住……八支道、止觀,證明解脫(13)。空住,當然是禅觀;但要應用于日常生活中。『中部』的『乞食清淨經』,與『空大經』是非常接近的。

  

  『大空經』近于『乞食清淨經』,然以四類作意爲核心,重于日常生活的應用,內容更廣。一、比丘如喜樂多衆聚會,是不能得「出離樂,遠離樂,寂靜樂,等覺樂」的,也不能得阿羅漢的究竟解脫。這是策勉比丘們,「常樂獨住遠離處」,住于適合修行空住的地方。二、佛舉自身的證得:「我不見有一色令我(生)欲樂」,所以一切色法的變異,不會引起憂苦懊惱。佛自住勝等覺,即度一切色想(『空大經』作「一切諸相」),空住成就。成就了空住,所以比丘們來會,心住遠離寂靜喜樂;爲大衆說法,也是絕對沒有煩惱的。這是佛以自證作證明,表示空住者心境的喜樂自在。叁、正說空住,依四禅而修內空作意,外空作意,內外空作意,不動作意,修習成就。四、住于空住的,行,(住),坐,(臥)──四威儀中,正知而不會引起貪憂惡不善法。如爲衆說法,不說非聖無義的種種世俗論,而說戒、定、慧等正論。尋思時,正知而不起叁不善尋,起叁善尋,都不起貪憂惡不善法。外對五欲境時,觀無常而不起欲染;內觀五取蘊時,觀無常而斷我慢。這是一向善的,無漏出世間的,不落惡魔之手的(究竟解脫)。五、師、弟子、梵行的煩苦。簡單說:如住在阿蘭若處,得四增上心,因人衆往來,引起惡不善法而退轉的, [P54] 就是煩苦。這表示了禅定是可退的,修出離行,應以修空住成就爲要務。六、「尊師爲弟子說法,憐念愍傷,求義及饒益」,出于利他的慈悲心。弟子們應該「受持正法,不違師教」。

  

  進一步來論究空與空性。在舊譯中,都是一律譯爲空的。自玄奘譯出瑜伽系的論典,才嚴格的分別空與空性;以爲空是遮遣妄執的,空性是空所顯性,是離妄執而顯的法性,所以是如實有的。初期佛典中,空與空性有什麼分別呢?如「空諸欲」,「空世間」,「貪空、瞋空、癡空」,「空欲漏、空有漏、空無明漏」,「我我所空」,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,在巴利文中,都是空──sun~n~a。如「空心解脫」,「空解脫」,「空叁昧」,「空等至」,「空住」,「內空、外空、俱空」(以上叁種空,在『無礙道論』中,也是空),『空小經』,『空大經』:凡是作爲觀名、定名或經名的,都是空性──sun~n~ata^。我以爲,「空」不只是否定詞,離妄執煩惱是空,也表示無累的清淨、寂靜。空性,是空的名詞化。初期聖典中的空性,並無空所顯性的意義;只有「出世空性」,是甚深的涅槃。

  

  『小空經』所說的「行真實空,不顛倒」,『空小經』作:「如實性,不顛倒,清淨空類」 (14)。空類sun~n~ata^vakka,空是有淺深不同的(系列)。空在初期聖典中,是與離煩惱有關的。『小空經』所說,不起人想、村落想,而想阿蘭若處;阿蘭若處想成就,沒有人想、村落的煩囂,就名爲空。進一步,不起人想、阿蘭若想,而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