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定法。此外,如叁摩呬多sama^hita譯義爲等引;心一境性citta-ekaggata^;心citta;住viha^ra,也都是定的一名(都沒有組成一類一類的)。

  

  佛教所說的種種定法,多數是依觀想成就而得名的。其中,最原始最根本的定法,應該是四種禅,理由是:一、佛是依第四禅而成正覺的,也是從第四禅出而後入涅槃的;在家時出外觀耕,也有在樹下入禅的傳說。二、依經文的解說,在所有各種道品中,正定是四禅(7);定覺支是四禅(8);定根是四禅;(9)定力也是四禅(10)。叁、四禅是心的安定,與身──生理的呼吸等密切相關。在禅的修習中,以心力達成身心的安定,也以身息來助成內心的安定、寂靜。次第進修,達到最融和最寂靜的境地。禅的修學,以「離五欲及(五蓋等)惡不善法」爲前提,與煩惱的解脫(空)相應,不是世俗那樣,以修精煉氣爲目的。從修行的過程來說,初禅語言滅而輕安passaddhi ,二禅尋伺滅而輕安,叁禅喜滅而輕安,四禅(樂滅)入出息滅而輕安(11),達到世間法中,身心輕安,最寂靜的境地。四禅有禅支jha^nan%ga功德,不是其他定法所能及的。四、在戒、定、慧的修行解脫次第中,如『中部』(叁八)『愛盡大經』,(叁九)『馬邑大經』,(五一)『迦尼達拉經』,(五叁)『有學經』,(七六」『薩尼達迦經』,(一一二)『六淨經』,(一二五)『調禦地經』;『中阿含經』(六五)『烏鳥喻經』,(八0)『迦絺那經』,(一四四) [P14] 『算數目揵連經』。這些經一致的說:「得四禅」而後漏盡解脫。或說具叁明,或說得六通,主要是盡漏的明慧。依此四點,在解脫道中,四禅是佛說定法的根本,這應該是無可懷疑的!

  

  說到慧,就是般若pan~n~a^。般若是解脫道的先導,也是解脫道的主體;沒有般若,是不可能解脫生死的。如經說:「我說知見能得漏盡,非不知見」;「我不說一法不知不識,而得究竟苦邊」(12)。如實知見yatha^bhu^ta-n~a^n!adassana在解脫道中,是必要而又優先的,所以說:「此五根,一切皆爲慧根所攝受。譬如堂閣衆材,棟爲其首,皆依于棟,以攝持故」(13)。與慧有關的名詞,經中所說的極多,如八正道中的正見samma^dit!t!hi,正思惟samma^san%kappa ,七菩提分中的擇法dhammavicaya,四神足中的觀vi^mam%sa^;觀vipassana^,隨觀 anupassana^,知an~n~a^,見dit!t!hi,智n~a^n!a等。表示證智方面的,如說:「如實知,見,明,覺,悟,慧,無間等(現觀),是名爲明」(14)。

  

  經中處處說到,先以如實知,然後厭(離),離欲,滅而得解脫。到底如實知些什麼?那些是應該如實知的?將種種經說統攝起來,不外乎下面這幾例:

  

  圖片

      ┌─知苦──知苦──知苦

   知苦集────知苦集─┤

   └─知集──知集──知集

   知苦滅────知苦滅───知滅──知滅──知滅

  [P15]

  

      知道──知道

   知味──知味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知味

   知患──知患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知患

   知離──知離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知離

  

  

  

  在(以正見爲首的)正道的修習中,應知生死苦的所以集起,生死苦的可以滅盡,也就是知緣起pat!icca-samuppanna的「如是純大苦聚集」,「如是純大苦聚滅」。苦dukkha是什麼?是生死法,是五蘊pan~cakhandha^,是眼等六處cha$yatana^ni,或是六界chadha^tuya ,總之,是有情當前的身心自體,經中每一一的作分別說明。如依世俗來說,世間是有苦有樂的。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世尊說苦樂從緣起生」(15);又說:「我論因說因」(16) 。佛對苦、樂、非苦非樂,而實「諸受皆苦」的生死現實,總是依因緣來說明的。佛常說:「離于二邊,處中說法」(或譯作「離是二邊說中道」),就是緣起(不一定是十二支)的苦集與苦滅。苦集,如分別來說,那末苦是身心苦聚;造成苦聚的原因名爲集samudaya。如再加修行的道,就是苦dukkha ,苦之集dukkha-samudaya,苦之滅dukkha-nirodha,至苦滅之道 dukkha-nirodha-ga^mini^-pat!ipada^──簡稱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谛catta^ri-sacca^ni了。所以知緣起與知四谛,不過說明的小小不同而已。世間,不只是憂苦的,也有可喜可樂的一面,所以苦受以外 [P16] 有樂受。由于是可喜樂的,所以會心生味著,這是知味assa^da。世間的憂苦是可厭的,可喜可樂而心生味著的,也不能一直保持下去,終于要變壞,可味著的存有可厭的過患可能,而一定要到來的,這是知患a^di^nava。苦是可厭的,喜樂的也有過患,世間是這樣的相續不已,真是無可奈何!然而這是可以超脫出離的,因爲生死世間,是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的,也就會「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的。所以,如知其集因而予以除去,也就因無果無了。出離生死苦是可能的,是知離nissaran!a。知味、知患、知離,是苦集與苦滅的又一說明。綜合起來說明的,是七處善知,如『七處叁觀經』說。

  

  四谛等都是應該如實知的,而苦谛又應該遍知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五(大正二‧一0四中)說:

  

   「于苦聖谛當知當解,于苦集聖谛當知當斷,于苦滅聖谛當知當證,于苦滅道迹聖谛當知當修」。

  

  四谛都應該知,而苦谛更應該解。參照『相應部』及『瑜伽師地論』,知道解是遍知的異譯 (17)。遍知parin~n~a^苦,斷paha^na苦集,現證sacchikiriya^苦滅,修習bha^vana^苦滅道;這就是在正道的修習中,遍知苦、斷集而證滅,達成了解脫生死的目的。

  

  解脫道從知苦著手(18)。知苦,是知五蘊、六處,一切有漏法,應怎樣的如實觀察呢?經中所 [P17] 說的,主要是:

  

  圖片

  1.無常 苦 無我

  2.無常 苦 無我我所(19)

  3.無常 苦 空 無我

  

  無常anicca;苦dukkha;無我anattan,或說無我我所anattan-attaniya。觀察無常、苦、無我(我所)而得解脫,是『相應部』及『雜阿含經』所常見的。南傳佛教所傅宏的,著重于此。說一切有部用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義,也是『阿含經』所共說的。如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如病,如癰,如刺,如殺;無常,苦,空,非我」(20)。『相應部』作:「無常;苦,疾、癰,刺,痛,病,他(或譯爲「敵」),壞;空;無我」(21)。『中部』與『增支部』,也有同樣的文句(22)。在無常與空中間,所有苦,病,癰,刺,痛,疾,敵,壞,都是表示苦的。所以『相應部』將癰等列于苦下,『雜阿含經』別列癰等于前,雖次第不同,而「無常,苦,空,無我」的實質,並沒有差別。無常,苦,無我(我所);無常,苦,空,無我,都是『雜阿含經』與『相應部』所說的;不過部派間所取不同,解說也小小差別,成爲部派佛教的不同特色。無常的,所以是苦的;無常苦變易法,所以是無我我所的。無我我所是空的要義,廣義是離一切煩惱的空寂。空與無我的聯合,只表示無我與無我所;無我我所是空的狹義。所以我曾說:「佛法的初 [P18] 義,似乎只有無常、苦、無我叁句。把空加上成爲(苦谛的)四行相,似乎加上了空義,而實是把空說小了」(23)。無常故苦,無常苦故無我無我所,就是空,這是解脫的不二門。古人依無常,苦,無我,立叁解脫門,可見空在定慧修證中的重要了!

  

  

  注【2-001】唯有分別論者,于叁十七道品外,加四聖種,立四十一道品,見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九六(大正二七‧四九九上)。

  注【2-002】『長部』(一六)『大般涅槃經』 (南傳七‧一0叁)。『長阿含經』(二)『遊行經』(大正一‧一七中)。

  注【2-003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四八下──一四九上)。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 (南傳一八‧叁四二──叁四四)。

  注【2-004】『論事』(南傳五八‧叁九七──叁九九)。

  注【2-005】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(南傳一八‧二七六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四六下──一四七上)。

  注【2-006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叁四(大正二七‧六九叁中)。

  注【2-007】『相應部』(四五)「道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一五叁──一五四)。『中部』(一四一)『谛分別經』(南傳一一下‧叁五五)。

  注【2-008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七(大正二‧一九叁上)。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