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苾刍,于一切相不複思惟,證無相心叁摩地具足住,是名第六無相住者」。 [P43]
論中廣引經文(應是有部的『增壹阿含經』):底沙Tissa梵天對大目幹連Maha^moggalla^na 說:部分的梵衆天,能夠知道誰是俱解脫,……誰是信勝解。目幹連告訴了如來,如來以爲:「一切聖者,總有七人」。底沙梵天從俱解脫說到了信勝解,只說了五人,沒有說第六無相住者。無相住者是證得無相心叁摩地具足住的,這是梵天所不能知道的;這與諸天主不知強梁禅是依何而禅定一樣。佛所說的第六無相住者,『大毗婆沙論』解說爲:「一切聖者,總有七人」,底沙已說了五人,所以無相住者,就是隨法行與隨信行人。隨法行與隨信行,是見道位。見道位有十五心,是速疾道,是微細道,不可安立施設,所以隨法行與隨信行,綜合名爲無相住者 (27)。『毗婆沙論』所引經文,見于『增支部』,但略有不同。底沙梵天說了六人──俱解脫…… 隨法行,沒有說第七無相住補特伽羅sattama-animitta-viha^rin-puggala(28),那末第七無相住人,是專指隨信行人了。爲什麼隨信行人,特別名爲無相住人呢?
關于經說的第六無相住人,『大毗婆沙論』說到:「有于彼經不了其義,便執緣滅谛入正性離生,見道名爲無相住故,唯滅谛中無諸相故」(29)。這是法藏部Dhammaguttika的見解,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八五(大正二七‧九二七下)說:
「有說:唯無相叁摩地,能入正性離生,如達摩!5鵋多部說。彼說以無相叁摩地,于涅槃起寂靜作意,入正性離生」。 [P44]
入正性離生samyaktva-niya^ma,就是見道。依經典明文,隨信行人等所以被名爲無相住者,是由于「于一切相不複思惟,于無相心叁摩地具足住」,而不是『大毗婆沙論』所說那樣的。見四谛得道,見滅谛得道,是部派佛教的二大系。依第六名無相住者來說,在聖道的修行中,知苦、斷集而證滅谛,名爲聖者,也許見滅得道說更合于經義呢!
無相心叁昧,是有淺深的:淺的還可能會退墮;深的是見滅得道,成爲聖者;最究竟的,當然是一切煩惱空,阿羅漢的不動心解脫了。
注【6-001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0(大正二‧一四六中)。
注【6-002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0(大正二‧一四六上)。
注【6-003】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南傳二二上‧一二五──一二六)。
注【6-004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四九下)。『相應部』(四一)「質多相應」 (南傳一五‧四五一)。
注【6-005】『相應部』(八)「婆耆沙長老相應」(南傳一二‧叁二五)。
注【6-006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一七(大正叁0‧叁七二中──下)。
注【6-007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0四(大正二七‧五四一中──下)。
注【6-008】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「南傳二0‧二0──二一)。『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』卷一五(大正二六‧四叁一上)。
注【6-009】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(南傳二0‧一五六──一五七)。『中阿含經』(八二)『支離彌梨經』(大正一‧五 [P45] 五九上)。
注【6-010】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南傳二二上‧一二七)。
注【6-011】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南傳二二上‧一一二──一二四)。
注【6-012】『中阿含經』(七五)『淨不動道經』(大正一‧五四叁上)。『中部』(一0六)『不動利益經』,「無想」作「非想非非想處」。
注【6-013】『相應部』(四0)「目犍連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四0五──四一四)。
注【6-014】『相應部』(二八)「舍利弗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叁八0──叁八五)。
注【6-015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』卷叁六(大正二四‧叁八七中)。『長部』(一六)『大般涅槃經』(南傳七‧六八)。
注【6-016】『中阿含經』(二一0)『法樂比丘尼經』(大正一‧七八九上)。又(二一一)『大拘絺羅經』(大正一 ‧七九一下──七九二上)。
注【6-017】『中阿含經』(二二)『成就戒經』(大正一‧四四九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五集」(南傳一九‧二六八──二六九)。
注【6-018】『長部』(一五)『大緣經』(南傳七‧二二──二四)。『長阿含經』(一叁)『大緣方便經』(大正一 ‧六二中)。『中阿含經』(九七)『大因經』(大正一‧五八二上)。
注【6-019】『中阿含經』(二一0)『法樂比丘尼經』(大正一‧七八九上)。又(二一一)『大拘絺羅經』(大正一 [P46] ‧七九二上)。
注【6-020】『長部』(叁叁)『等誦經』(南傳八‧叁四叁──叁四四)。『長阿含經』(九)『衆集經』(大正一‧五二中──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南傳二二上‧七七──七八)。『增壹阿含經』「九衆生居品」(大正二‧七六四下──七六五上)。
注【6-021】『長部』(二四)『波梨經』(南傳八‧四叁)。『長阿含經』(一五)『阿!2鲳夷經』(大正一‧六九下)。
注【6-022】『相應部』(二二)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一五0)。
注【6-023】『別譯雜阿含經』卷八(大正二‧四叁一上)。
注【6-024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五下)。又卷一0(大正二‧七二中)。
注【6-025】『增支部』「十一集」(南傳二二下‧二九一)。
注【6-026】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(二七八──二八四)。
注【6-027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四0(大正二七‧二0九下)。又卷一0五(大正二七‧五四一下)。
注【6-028】『增支部』「七集」(南傳二0‧叁二六──叁二八)。
注【6-029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四0(大正二七‧二0九中)。 [P47]
七 空與空性
『中阿含經』的『小空經』與『大空經』,與『中部』的『空小經』、『空大經』相當,是以空爲主題而集出的經典。這兩部「空經」,都淵源于『雜阿含經』中的空住sun~n~ata^-viha^ra (1),經不同的傳宏,而分別集出來的。都是依空觀sun~n~ata^-vipassana^的進修而達究竟解脫的。在修行的方便上,兩部經是不同的,但都深深影響了發展中的佛教。
先說『小空經』(2)。以佛曾經爲阿難A^nanda說 ,「我多行空」(住)爲緣起;以叁世如來,都「行此真實空,不顛倒,謂漏盡、無漏、無爲心解脫」作結(3)。這是一切佛所多住的,所以成佛之道的大乘法,特別舉揚空性的修證,是可以從此而得到線索的。依『小空經』說:空,不是什麼都沒有,而是空其所空,有其所有的。如說「鹿子母堂空」,這是說鹿子母堂miga^rama^tu-pa^sa^da 中,空無牛、羊、人、物,而鹿子母堂是有──不空asun~n~ata^的。依于這一解說,後來瑜伽Yoga^ca^ra大乘說:「謂由于此,彼無所有,即由彼故正觀爲空。複由于此,余實是有,即由余故如實知有:如是名爲悟入空性,如實無倒」。所以,「若觀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空,是名于空顛倒趣入」(4),成爲大乘有宗的根本義。『小空經』所說的空(性),是依名釋義的;提出不空,作空與不空的對立說明,實是一項新的解說。 [P48]
『小空經』所說的空住,是適應于住阿蘭若aran~n~a者而展開的修法,所以從阿蘭若── 無事處說起。修行者專心憶念(即「作意」)無事想aran~n~a-san~n~a^,不起村落想,人想,因村落想及人想而引起的疲勞,是沒有了(5)。這樣,村落想空,人想空,而無事想不空,「是謂行真實空(性)不顛倒」。進一步,不憶念人想與無事想,專一憶念地想,觀地平如掌;人想空,無事想空,(因人想、無事想而引起的疲勞沒有了),而地想不空,「是謂行真實空(性)不顛倒」。這樣的次第進修,專念空無邊處想而地等想空。專念識無邊處想而空無邊處等想空。專念無所有處想,不念識無邊處等想,識無邊處等想空,而無所有處想不空,「是謂行真實空(性)不顛倒」。以上依世間道修空;這樣的「行真實空性」,是有漏的,有淺深層次的。以下,依聖道修空,『小空經』這樣(大正一‧七叁七下)說:
「若欲多行空者,彼比丘莫念無量識處想,莫念無所有處想,當數念一無想心定。彼如是知:空無量識處想,空無所有處想,然有不空,唯一無想心定」。 「彼作是念:我本無想心定,本所行,本所思,若本所行、本所思者,我不樂彼,不求彼,不應住彼。如是知,如是見,欲漏心解脫,有漏(心解脫),無明漏心解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