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與律製有關的,漢譯中還有五部,不過集出與譯出的時代,要遲一些。如(50):

  

   一、『佛藏經』,叁卷,姚秦鸠摩羅什譯。 二、『大方廣叁戒經』,叁卷,北涼昙無谶譯。 叁、『寶梁經』,二卷,北涼道龔譯。 四、『摩诃迦葉經』,二卷,元魏月婆首那譯。 五、『護國菩薩經』,二卷,隋阇那崛多譯。

  

  

  注【118-001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四二二──四六七)。

  注【118-002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四二叁、四叁五)。

  注【118-003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四六(大正二五‧叁九五中、下)。

  注【118-004】『舍利弗悔過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0上──中)。『菩薩藏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七中)。『大乘叁聚忏悔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一下──一0九二上)。

  注【118-005】『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0九下)。

  注【118-006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二中)。 [P1207]

  注【118-007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五六五中)。

  注【118-008】『老女人經』(大正一四‧九一二中)。『七女經』(大正一四‧九0九中)。

  注【118-009】『法鏡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九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18-010】『銅鍱律』『大品』(南傳叁‧二二)。

  注【118-011】『銅鍱律』『大品』(南傳叁‧四0)。

  注【118-012】『銅鍱律』『大品』(南傳叁‧九八──一00)。

  注【118-013】『銅鍱律』『大品』(南傳叁‧一0二)。

  注【118-014】『四分戒本』(大正二二‧一0叁0中)。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』卷一(大正二叁‧六二八上──六二九中)。『善見律毗婆沙』卷五(大正二四‧七0八上)。又卷六(大正二四‧七一二中──七一叁上)。依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二,成道五年初結戒(大正二二‧二叁八上)。

  注【118-015】『長部』(一)『梵網經』(南傳六‧四──七)。『長阿含經』卷一四『梵動經』(大正一‧八八下── 八九下)。

  注【118-016】『摩诃僧祇律』卷叁二(大正二二‧四九二上)。

  注【118-017】『法鏡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一下)。

  注【118-018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二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18-019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下(大正一一‧七五八中)。 [P1208]

  注【118-020】『法鏡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七中──下)。『菩薩本業經』(大正一0‧四四七下)。

  注【118-021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五六五上)。『道行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四五五中)。『大明度經』卷四(大正八‧四九五中)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鈔經』卷四(大正八‧五二七下──五二八上)。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四分)卷五四九(大正七‧八二七下)。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五分)卷五六二(大正八‧九0二上)。

  注【118-022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二下)。

  注【118-023】『摩诃衍寶嚴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九四中──下)。『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』卷一(大正一二‧二0一下)。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二『普明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叁二上)。『遺曰摩尼寶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八九下)。

  注【118-024】『須真天子經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一00中)。

  注【118-025】『持心梵天所問經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叁下)。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叁六上)。『勝思惟梵天所問經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六五下)。

  注【118-026】『發覺淨心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四四下)。『大寶積經』卷九一(大正一一‧五二0下)。

  注【118-027】『善見律毗婆沙』卷一八(大正二四‧七九六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18-028】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四六0上)。

  注【118-029】『順權方便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九二七中──下)。『樂璎珞莊嚴方便經』(大正一四‧九叁六上)。 [P1209]

  注【118-030】『須真天子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一0五中)。

  注【118-031】『諸佛要集經』卷下(大正一七‧七六八下)。

  注【118-032】『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一五七上)。『大寶積經』卷一0六『大乘方便會』(大正一一 ‧五九五下)。『大方廣善巧方便經』卷一(大正一二‧一六七中)。

  注【118-033】『海龍王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一四七下──一四八上)。

  注【118-034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四(大正二五‧八五上)。

  注【118-035】『大智度論的作者』(印度學佛教學研究七卷一號‧一頁以下)。

  注【118-036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四四六)。

  注【118-037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四二叁──四二四)。

  注【118-038】『銅鍱律』「經分別」(南傳一‧一一──一四)。『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一中──下)。『四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五六七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18-039】拙著『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』(一九四──二0二)。

  注【118-040】『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叁0(大正二二‧一九一下)。

  注【118-041】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一(大正一五,叁七中)。

  注【118-042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八下)。

  注【118-043】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五叁上)。 [P1210]

  注【118-044】『毗尼母經』卷七(大正二四‧八四二上)。

  注【118-045】以上均見『清淨毗尼方廣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七七下──一0七八中)。『文殊師利淨律經』(大正一四‧ 四五0中──四五一中)。『寂調音所問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叁上──一0八四上)。

  注【118-046】『決定毗尼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九下──四一上)。『大寶積經』卷九0『優波離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六下 ──五一七下)。

  注【118-047】『長阿含經』卷叁『遊行經』(大正一‧一八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18-048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二『普明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叁六中)。

  注【118-049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二『普明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叁六下)。

  注【118-050】一、『佛藏經』(大正一五‧七八二下以下)。二、『大方廣叁戒經』(大正一一‧六八七上以下)。『大寶 積經』卷一『叁律儀會』(大正一一‧二中以下)。叁、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叁『寶粱聚會』(大正一一‧ 六叁八下以下)。四、『大寶積經』卷八八『摩诃迦葉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0一中以下)。五、『大寶積經 』卷八0『護國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五七中以下)。『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上以下)。

  

  第二項 大乘定學

  菩薩的定學,可先從禅波羅蜜的內容去了解。不過六波羅蜜中的禅波羅蜜,淵源于「本生」;從「本生」而來的禅波羅蜜,是傳統的,雖給以大乘的內容,還只是大乘定學的通說。『六度 [P1211] 集經』卷七(大正叁‧叁九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禅度無極者雲何?端其心,壹其意,合會衆善,內著心中,意諸穢惡,以善消之。凡有四禅。……自五通智至于世尊,皆四禅成,猶衆生所作,非地不立」。

  

  『六度集經』所說的「禅度無極」[波羅蜜],只是四禅。在『阿含經』中,敘述戒、定、慧的修證次第,就是以四禅爲定學的。四禅是得五通,得四果,得辟支佛,成佛所依止的;這是聲聞佛教的成說,並不能表顯菩薩禅定的特色。「中品般若」所說的禅度,或說四禅,如說:「菩薩入初禅、第二、第叁、第四禅」(1)。凡泛說「諸禅」與「禅定」的,也可以解說爲四禅。或說四禅與四無量心,如說:「是菩薩入禅時、起時,諸禅、無量心及(禅)枝,共一切衆生,回向薩婆若,是名菩薩摩诃薩禅那波羅蜜發趣大乘」(2)。或說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如說: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