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 晉聶承遠譯
『觀佛叁昧海經』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
『法華叁昧經』 劉宋智嚴譯
[P1218]
『菩薩念佛叁昧經』 劉宋功德直譯
『月燈叁昧經』 劉宋先公譯
以叁昧爲名的大乘經,與通泛的禅波羅蜜不同,是以某一叁昧爲主,或說到某一叁昧的。有這麼多的叁昧經典,可以想見叁昧在大乘經中的地位!「中品般若」中,列舉了首楞嚴叁昧等一百零八叁昧,並一一的加以解說(17)。然在別處,列舉了部分叁昧,又總結的說:「有無量阿僧祇叁昧門」;或說「無量叁昧門現在前」(18),可見叁昧是多到無量數的。初期大乘經中,所說的叁昧極多,『望月佛教大辭典』在「叁昧」下,列舉了大乘經所說的種種叁昧,可以參考(19)。大乘法門的根本,是體達一切本不生滅,本自寂滅,所以大乘叁昧,是從無量法門而入的;一切法無量數,叁昧當然也無數量了。如『文殊師利普門品經』,說「普入不思議法門」,列舉二十八叁昧──色相叁昧,聲相叁昧,香相叁昧,味相叁昧,觸相叁昧;意界叁昧;女相叁昧,男相叁昧,童男相叁昧,童女相叁昧;天相叁昧,龍相叁昧,夜叉相叁昧,幹闼婆相叁昧,阿修羅相叁昧,迦樓羅相叁昧,緊那羅相叁昧,摩!7畝羅伽相叁昧;地獄相叁昧,畜生相叁昧,閻摩羅界(鬼趣)相叁昧;貪相叁昧,瞋相叁昧,癡相叁昧;不善法叁昧,善法叁昧;有爲叁昧,無爲叁昧(20)。。這一切,都可以因此而得叁昧,所以叁昧是無量數的。從「普入不思議法門」,想到了『華嚴經』的「不思議解脫」。善財童子Sudhanas/res!t!hida^raka所參訪的善知識,或得叁昧門, [P1219] 或得解脫門;在「四十卷本」中,多數是譯爲解脫門的。解脫vimoks!a,是舍棄的意義,也是定法。如佛十力智中,有「知靜慮、解脫、等持、等至力」。八解脫是解脫;叁叁昧也稱叁解脫門;『雜阿含經』的四種叁昧,在巴利文藏中,作心解脫cetovimutti(21)。叁昧與解脫,意義雖有所不同,而都是定學。大乘經的種種叁昧,或依觀慧說,或約定的內容或作用說,也有約譬喻說。雖所說的叁昧極多,在當時大乘行者的修證中,首楞嚴叁昧,般舟叁昧,如幻叁昧,一相──一行叁昧,似乎更受到重視。
大乘經所說的菩薩叁昧,有的說得相當廣,如『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』說:善修八十種寶心,得寶住叁昧,于一切世間寶、出世間寶,都能得自在(22)。『超日明叁昧經』說:「行八十事」,能得超日明叁昧。又說修四事、六事、十事……五事,能「疾得斯定」(23)。『首楞嚴叁昧經』,以一百句說首楞嚴叁昧的內容(24)。『成具光明定意[叁昧]經』說:「當淨行百叁十五事,乃得入此定」(25)。『慧印叁昧經』,以一百六十二事,表示慧印叁昧的境界(26)。隋代譯出的『月燈叁昧經』,梵本名『王叁昧』Sama^dhira^ja,經中名爲「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叁昧」。這一深定,能成就叁百法。末後又廣說具足身戒、具足口戒、具足意戒──叁法,及略說其他法,結論說:「是名解釋叁百句法門義」(27)。『觀察諸法行經』,說「決定觀察諸法行叁摩地」的內容,有五百叁十五句;又以偈頌來廣說(28)。『賢劫叁昧經』,說賢劫千佛事及叁昧,叁昧名「了諸法本叁 [P1220] 昧」,所說的內容極廣(『賢劫經』卷一,可與『月燈叁昧經』比觀)。又說四種四事,能「疾逮斯定」(29)。以八十句到五百叁十五句來說明,可見菩薩的叁昧,內容深廣,不是一法、一事、一時所能成就的。關于修學叁昧的方便,如『首楞嚴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六叁叁下)說:
「菩薩欲學首楞嚴叁昧,當雲何學?佛告堅意:譬如學射,先射大准;射大准已,學射小准;射小准已,次學射的;學射的已,次學射杖;學射杖已,學射百毛;射百毛已,學射十毛;射十毛已,學射一毛;射一毛已,學射百分毛之一分。能射是已,名爲善射,隨意不空。是人若欲于夜暗中所聞音聲,若人非人,不用心力,射之皆著。如是堅意!菩薩欲學首楞嚴叁昧,先當學愛樂心;學愛樂心已,當學深心;……」。
「首楞嚴叁昧」,是十住地菩薩所得的叁昧,要漸漸學習,漸漸深入,有次第漸深的必然性,不是少少學習所能成就的。或者見經上所說,菩薩成就叁昧,所有廣大無礙的大用,而想直下就這樣的修習,這就難怪一般的學佛者,雖成立玄妙的理論,而修持卻不能不另求易行了! ,
關于叁昧的修習,以念佛爲修習方便的,有叁月與七日的限期專修,如『般舟叁昧經』『行品』說:「一心念之,一日一夜,若七日七夜」(30),與『阿彌陀經』說相同。「四事品」是叁月專修的,如說:「一者,不得有世間思想,如彈指頃叁月;二者,不得睡眠叁月,如彈指頃;叁者,經行不得休息叁月,除其飯食左右;四者,爲人說經,不得望人供養」(31)。叁月專修,可能 [P1221] 從安居叁月的修行而來。『超日明叁昧經』也說:現在諸佛目前立叁昧(即般舟叁昧),「一心定意叁月」(32)。『寶網經』說:「若奉最勝號,夙夜具七日,彼眼致清淨,逮見無量佛」;「諷誦學斯典,數數當經行,常講具精進,滿足備叁月」(33):雙取七日與叁月專修二說。其他的叁昧修行者,限期專修的不多,多數是出家者,過著獨處、阿蘭若、四聖種、頭陀行的生活。如『賢劫叁昧經』說:「修學閑居,不舍獨(處)燕(坐)。……所在遊居,無所!7杌積,度衣限食,不貪身命。性常清淨,恒行乞食,不舍止足,棄于衆會,不慕家業,不樂俗居」。「在閑居,靜樹下。……被叁衣,常乞食,親求是,行叁昧」(34)。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說:「是等行遠離,了達無诤定,獨處無愦鬧,常畏于生死,樂住于閑居,猶如犀一角,遊戲諸禅定,明達諸神通」;「不畜余食,少欲知足,獨處遠離,不樂愦鬧、身心遠離。……常樂頭陀經行之法」(35)。『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』說:「聖種少欲知足寶心,集持戒故。莊嚴一切頭陀功德寶心,于諸衆生無有過故。少欲知足寶心,慧無(厭)足故。獨處寶心,身意寂靜故」。「阿練若處,是少事務無惱亂器。樂于寂靜,是諸禅定神通之器」(36)。『慧印叁昧經』說:「若有行者,在于空閑。……譬若如犀,常樂獨處。……常喜獨處,樂于清淨。……如是人者,能護尊法」。「欲成叁昧,谛其行者,譬若如犀,常樂獨處」(37)。『密迹金剛力士經』說:「行閑居業,所立要義,不失一心」(38)。『決定總持經』說:「棄捐睡眠,樂處閑居,修止足德,專志經行,夙夜精進,無敢懈怠」(39)。 [P1222] 『菩薩念佛叁昧經』說:「舍世衆诤論,常修出世法。……不遠阿蘭若,應求勝菩提」(40)。隋代譯出的『月燈叁昧經』說:「雲何名不舍住阿蘭若處?所謂不棄策勤,樂于邊閑,及以叢林、岩穴、澗谷,愛樂于法,不與在家出家交遊,不著利養,斷除渴愛,受禅定喜故」(41)。『觀察諸法行經』的決定觀察諸法行叁昧,重于出家頭陀行,如說:「清淨活命常乞食,不舍頭多常次第,宿住空閑未曾離,當舍徒衆遠複遠,莫樂共住在家者,莫作雜亂出家人」(42)。依上來的經說,可見叁摩提爲主的修行者,多數是住阿蘭若的頭陀行者。本來,「原始般若」也是從定引發的,被稱爲菩薩的般若波羅蜜,是「菩薩(于)諸法無(所攝)受叁昧」(43)。說「諸法無受叁昧」爲菩薩般若波羅蜜的,是須菩提Subhu^ti,須菩提是佛所稱贊的「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」(44),無诤,正是阿蘭若的義譯。大乘叁昧,是與般若相應的,般若爲主導的,不但「菩薩諸法無受叁昧」是般若波羅蜜,如『佛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叁四叁中)說:
「佛叁昧名者,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智慧印也」。
「寶住叁昧」,或譯「寶如來叁昧」,依此叁昧而演出『寶如來叁昧經』。「寶住叁昧」的體用,如『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叁七叁中──下)說:
「若有菩薩已逮得是寶住叁昧,無世間寶、出世間寶而是菩薩不得自在。……所有一切出世間法,智慧爲首,是故說言般若爲衆經中王。……謂般若寶,是智慧寶,即是寶住叁昧 [P1223] 之體,若菩薩得寶住叁昧,一切衆寶皆悉來集」。
智證大乘,本是般若與叁昧不相離的,但在發展中分化了。叁昧行者重阿蘭若頭陀行,非常精進,多數「捐棄睡眠」。修習般舟叁昧,是常經行的。在行、住、坐──叁威儀中修行而不睡眠的,如『賢劫叁昧經』說:「修叁品:一、經行,二、住立,叁、坐定。化諸不調,從是超越,令其精進而無瑕穢」(45)。『阿!B粊佛國經』與『持世經』,也有常住叁威儀的行法(46)。從這裏,看到大乘叁昧行者,與聲聞禅行的不同。聲聞行者攝心入定,是以坐爲主的。入定時,五識不起,沒有見色、聞聲等作用,唯是定中意識的內心明淨。傳說大目犍連Maha^maudgalya^yana 入無所有處定,聽見象的吼叫聲而出定。入定,怎麼能聞聲呢?因此佛教界引起了诤論(47)。依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,入定是不能聞聲的;有以爲入定是可以聞聲的,在定中也可以引發語言的。『中阿含經』的『龍相應頌』,贊佛爲大龍,「龍行止俱定,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