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 晋聂承远译

  『观佛三昧海经』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

  『法华三昧经』 刘宋智严译

  [P1218]

  

  『菩萨念佛三昧经』 刘宋功德直译

  『月灯三昧经』 刘宋先公译

  

  

  

  以三昧为名的大乘经,与通泛的禅波罗蜜不同,是以某一三昧为主,或说到某一三昧的。有这么多的三昧经典,可以想见三昧在大乘经中的地位!「中品般若」中,列举了首楞严三昧等一百零八三昧,并一一的加以解说(17)。然在别处,列举了部分三昧,又总结的说:「有无量阿僧祇三昧门」;或说「无量三昧门现在前」(18),可见三昧是多到无量数的。初期大乘经中,所说的三昧极多,『望月佛教大辞典』在「三昧」下,列举了大乘经所说的种种三昧,可以参考(19)。大乘法门的根本,是体达一切本不生灭,本自寂灭,所以大乘三昧,是从无量法门而入的;一切法无量数,三昧当然也无数量了。如『文殊师利普门品经』,说「普入不思议法门」,列举二十八三昧──色相三昧,声相三昧,香相三昧,味相三昧,触相三昧;意界三昧;女相三昧,男相三昧,童男相三昧,童女相三昧;天相三昧,龙相三昧,夜叉相三昧,干闼婆相三昧,阿修罗相三昧,迦楼罗相三昧,紧那罗相三昧,摩!7亩罗伽相三昧;地狱相三昧,畜生相三昧,阎摩罗界(鬼趣)相三昧;贪相三昧,瞋相三昧,痴相三昧;不善法三昧,善法三昧;有为三昧,无为三昧(20)。。这一切,都可以因此而得三昧,所以三昧是无量数的。从「普入不思议法门」,想到了『华严经』的「不思议解脱」。善财童子Sudhanas/res!t!hida^raka所参访的善知识,或得三昧门, [P1219] 或得解脱门;在「四十卷本」中,多数是译为解脱门的。解脱vimoks!a,是舍弃的意义,也是定法。如佛十力智中,有「知静虑、解脱、等持、等至力」。八解脱是解脱;三三昧也称三解脱门;『杂阿含经』的四种三昧,在巴利文藏中,作心解脱cetovimutti(21)。三昧与解脱,意义虽有所不同,而都是定学。大乘经的种种三昧,或依观慧说,或约定的内容或作用说,也有约譬喻说。虽所说的三昧极多,在当时大乘行者的修证中,首楞严三昧,般舟三昧,如幻三昧,一相──一行三昧,似乎更受到重视。

  

  大乘经所说的菩萨三昧,有的说得相当广,如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说:善修八十种宝心,得宝住三昧,于一切世间宝、出世间宝,都能得自在(22)。『超日明三昧经』说:「行八十事」,能得超日明三昧。又说修四事、六事、十事……五事,能「疾得斯定」(23)。『首楞严三昧经』,以一百句说首楞严三昧的内容(24)。『成具光明定意[三昧]经』说:「当净行百三十五事,乃得入此定」(25)。『慧印三昧经』,以一百六十二事,表示慧印三昧的境界(26)。隋代译出的『月灯三昧经』,梵本名『王三昧』Sama^dhira^ja,经中名为「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三昧」。这一深定,能成就三百法。末后又广说具足身戒、具足口戒、具足意戒──三法,及略说其他法,结论说:「是名解释三百句法门义」(27)。『观察诸法行经』,说「决定观察诸法行三摩地」的内容,有五百三十五句;又以偈颂来广说(28)。『贤劫三昧经』,说贤劫千佛事及三昧,三昧名「了诸法本三 [P1220] 昧」,所说的内容极广(『贤劫经』卷一,可与『月灯三昧经』比观)。又说四种四事,能「疾逮斯定」(29)。以八十句到五百三十五句来说明,可见菩萨的三昧,内容深广,不是一法、一事、一时所能成就的。关于修学三昧的方便,如『首楞严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六三三下)说:

  

   「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,当云何学?佛告坚意:譬如学射,先射大准;射大准已,学射小准;射小准已,次学射的;学射的已,次学射杖;学射杖已,学射百毛;射百毛已,学射十毛;射十毛已,学射一毛;射一毛已,学射百分毛之一分。能射是已,名为善射,随意不空。是人若欲于夜暗中所闻音声,若人非人,不用心力,射之皆着。如是坚意!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,先当学爱乐心;学爱乐心已,当学深心;……」。

  

  「首楞严三昧」,是十住地菩萨所得的三昧,要渐渐学习,渐渐深入,有次第渐深的必然性,不是少少学习所能成就的。或者见经上所说,菩萨成就三昧,所有广大无碍的大用,而想直下就这样的修习,这就难怪一般的学佛者,虽成立玄妙的理论,而修持却不能不另求易行了! ,

  

  关于三昧的修习,以念佛为修习方便的,有三月与七日的限期专修,如『般舟三昧经』『行品』说:「一心念之,一日一夜,若七日七夜」(30),与『阿弥陀经』说相同。「四事品」是三月专修的,如说:「一者,不得有世间思想,如弹指顷三月;二者,不得睡眠三月,如弹指顷;三者,经行不得休息三月,除其饭食左右;四者,为人说经,不得望人供养」(31)。三月专修,可能 [P1221] 从安居三月的修行而来。『超日明三昧经』也说:现在诸佛目前立三昧(即般舟三昧),「一心定意三月」(32)。『宝网经』说:「若奉最胜号,夙夜具七日,彼眼致清净,逮见无量佛」;「讽诵学斯典,数数当经行,常讲具精进,满足备三月」(33):双取七日与三月专修二说。其他的三昧修行者,限期专修的不多,多数是出家者,过着独处、阿兰若、四圣种、头陀行的生活。如『贤劫三昧经』说:「修学闲居,不舍独(处)燕(坐)。……所在游居,无所!7杌积,度衣限食,不贪身命。性常清净,恒行乞食,不舍止足,弃于众会,不慕家业,不乐俗居」。「在闲居,静树下。……被三衣,常乞食,亲求是,行三昧」(34)。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说:「是等行远离,了达无诤定,独处无愦闹,常畏于生死,乐住于闲居,犹如犀一角,游戏诸禅定,明达诸神通」;「不畜余食,少欲知足,独处远离,不乐愦闹、身心远离。……常乐头陀经行之法」(35)。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说:「圣种少欲知足宝心,集持戒故。庄严一切头陀功德宝心,于诸众生无有过故。少欲知足宝心,慧无(厌)足故。独处宝心,身意寂静故」。「阿练若处,是少事务无恼乱器。乐于寂静,是诸禅定神通之器」(36)。『慧印三昧经』说:「若有行者,在于空闲。……譬若如犀,常乐独处。……常喜独处,乐于清净。……如是人者,能护尊法」。「欲成三昧,谛其行者,譬若如犀,常乐独处」(37)。『密迹金刚力士经』说:「行闲居业,所立要义,不失一心」(38)。『决定总持经』说:「弃捐睡眠,乐处闲居,修止足德,专志经行,夙夜精进,无敢懈怠」(39)。 [P1222] 『菩萨念佛三昧经』说:「舍世众诤论,常修出世法。……不远阿兰若,应求胜菩提」(40)。隋代译出的『月灯三昧经』说:「云何名不舍住阿兰若处?所谓不弃策勤,乐于边闲,及以丛林、岩穴、涧谷,爱乐于法,不与在家出家交游,不着利养,断除渴爱,受禅定喜故」(41)。『观察诸法行经』的决定观察诸法行三昧,重于出家头陀行,如说:「清净活命常乞食,不舍头多常次第,宿住空闲未曾离,当舍徒众远复远,莫乐共住在家者,莫作杂乱出家人」(42)。依上来的经说,可见三摩提为主的修行者,多数是住阿兰若的头陀行者。本来,「原始般若」也是从定引发的,被称为菩萨的般若波罗蜜,是「菩萨(于)诸法无(所摄)受三昧」(43)。说「诸法无受三昧」为菩萨般若波罗蜜的,是须菩提Subhu^ti,须菩提是佛所称赞的「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」(44),无诤,正是阿兰若的义译。大乘三昧,是与般若相应的,般若为主导的,不但「菩萨诸法无受三昧」是般若波罗蜜,如『佛印三昧经』(大正一五‧三四三中)说:

  

   「佛三昧名者,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智慧印也」。

  

  「宝住三昧」,或译「宝如来三昧」,依此三昧而演出『宝如来三昧经』。「宝住三昧」的体用,如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三七三中──下)说:

  

   「若有菩萨已逮得是宝住三昧,无世间宝、出世间宝而是菩萨不得自在。……所有一切出世间法,智慧为首,是故说言般若为众经中王。……谓般若宝,是智慧宝,即是宝住三昧 [P1223] 之体,若菩萨得宝住三昧,一切众宝皆悉来集」。

  

  智证大乘,本是般若与三昧不相离的,但在发展中分化了。三昧行者重阿兰若头陀行,非常精进,多数「捐弃睡眠」。修习般舟三昧,是常经行的。在行、住、坐──三威仪中修行而不睡眠的,如『贤劫三昧经』说:「修三品:一、经行,二、住立,三、坐定。化诸不调,从是超越,令其精进而无瑕秽」(45)。『阿!B粊佛国经』与『持世经』,也有常住三威仪的行法(46)。从这里,看到大乘三昧行者,与声闻禅行的不同。声闻行者摄心入定,是以坐为主的。入定时,五识不起,没有见色、闻声等作用,唯是定中意识的内心明净。传说大目犍连Maha^maudgalya^yana 入无所有处定,听见象的吼叫声而出定。入定,怎么能闻声呢?因此佛教界引起了诤论(47)。依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,入定是不能闻声的;有以为入定是可以闻声的,在定中也可以引发语言的。『中阿含经』的『龙相应颂』,赞佛为大龙,「龙行止俱定,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