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「有菩萨摩诃萨,入初禅乃至第四禅,入慈心乃至舍,入虚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。……用方便力,不随禅生,不随无量心生,不随四无色定生,在所有佛处于中生」(3)。经中虽有略说与广说,都不外乎『阿含经』所说的定法──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。说得最详尽的,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0(大正八‧三六八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菩萨住般若波罗蜜,除诸佛三昧,入余一切三昧──若声闻三昧,若辟支佛三昧,若菩萨三昧,皆行皆入。是菩萨住诸三昧,逆顺出入八背舍。……于是八背舍,逆顺出入九次 [P1212] 第定。……依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人师子奋迅三昧。……依师子奋迅三昧,入超越三昧」。

  

  九次第定,是四禅、四无色定及灭尽定;八背舍就是八解脱。师子奋迅三昧,超越三昧,都是声闻佛教固有的定法。菩萨修习这些禅定,成为菩萨的禅波罗蜜,有不可或缺的内容,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五(大正八‧二五0上)说:

  

   「云何名禅波罗蜜?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,以应萨婆若心;自以方便入诸禅,不随禅生;亦教他令入诸禅;以无所得故」。

  

  应萨婆若[一切智]心,是菩提心相应。入禅而不为禅力所拘,生于色无色界,是方便力。教他人入禅,是大悲心。无所得,是般若相应。入禅,而与菩提心,大悲心,方便,无所得般若相应,才是菩萨的禅波罗蜜。『般若经』特重于般若相应,所以说:「不乱不味(着)故,应具足禅波罗蜜」;「菩萨摩诃萨住诸法(平)等中,不见法若乱若定。如是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」(4)。『般若经』所说的禅波罗蜜,除去应有的菩提心、悲心、方便、般若(或更加「回向萨婆若」)外,禅法的内容,如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、八解脱、九次第定、师子奋迅三昧、超越三昧,与『阿含经』所传的禅法相同。

  

  其他的大乘经,说到禅波罗蜜,大抵不出于『般若经』所说的。『华严经』『十地品」第三 [P1213] 发光地,明菩萨的禅定,也是四禅、四无色定、四无量心、引发五通,结论说:「菩萨于诸禅、三昧、三摩钵底,能入能出,然不随其力受生」(5)。鸠摩罗什Kuma^raji^va所译『善臂菩萨经』,编入『大宝积经』第二十六会。经上说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、八胜处、十一切处,末了说:「入如是定,都无所依。是菩萨入禅,其心爱乐,为欲入于无上解脱定故;是菩萨修行禅定,愿令一切众生得度得解脱故,为得一切智、具足一切佛法故」。「入如是定,都无所依」,是不依色受想行(识),不依地水火风空识,不依今世后世(6)。入禅而都无所依,与『杂阿含经』中,佛为诜陀迦旃延Sandha-ka^tya^yana-gotra所说的「真实(良马)禅」有关(7)。梁僧伽婆罗Sam!ghavarman所译的『大乘十法经』,是『大宝积经』第九会的异译。经上说禅思行,是离(意)欲,离(意)灭,离欲静。不依内(自身)外(他身),五蕴,三界,三三昧,世出世间,不依五度等。「如是修诸禅,然彼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虽思修此禅,然不起我慢等心(分别)」(8)。不依一切而修禅,与『善臂菩萨经』相同。竺法护所译的『宝髻菩萨经』,编入『大宝积经』第四十七会,与北凉昙无谶Dharmaraks!a所译『大集经』『宝髻菩萨品』第十一,是同本异译。所说的净禅波罗蜜行,与『大乘十法经』大致相同(9)。『善臂菩萨经』,『大乘十法经』,『宝髻菩萨经』,都重于都无所依的禅定。

  

  汉支娄迦谶Lokaraks!a所译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』,净禅波罗蜜,有三十二事, [P1214] 一一事净就是禅波罗蜜(10)。以「净」来表示禅法,是大乘禅的特色。竺法护所译的『海龙王经』,说安住般若的禅定:「不以禅行,等于本无[真如]而以正受[三摩钵底],于本净法而致平等,等一切人则致平等。诸法本净,本无有色,不以三昧所行如应。心而不住内,亦不起游外,识无所住,度于一切堕颠倒者,超外五通、声闻、缘觉禅定正受」(11)。这是说:一切是本净的,如如不二的,体悟本净而得平等,是般若相应的禅定;这是以「净」、「等」来表示菩萨的禅波罗蜜。竺法护所译的『阿差末经』,与刘宋智严等所译,编入『大集经』的『无尽意菩萨品』,是同本异译。经上说:十六事修行禅定而无有尽;通与智的差别。次说平等名定:「令此禅定住平等心,是名菩萨修行禅定。若住众生平等智中,是名为定。心行平等,性相平等,毕竟平等,发行平等,是名为定。住于施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及诸法等,是名为定。如定等者则众生等,众生等者则诸法等,入如是等,是名为定。如是等定,则等于空,等于空者则众生等,众生等者则诸法等,入如是等,是名为定,如空等者则无相等,无相等者则无愿等,无愿等者则无作等,无作等者则众生等,众生等者则诸法等:入如是等,是名为定。自心等故,他心亦等,是名为定。一切等者,所谓利衰(等)如地水火风;得是等心,心如虚空,无有高下,常住不动」。这是以心住空平等──众生等、法等,为菩萨的禅定。次说方便与慧(12)。『大宝积经』的『菩萨藏会』,唐玄奘译,梵本是纂集大乘经所成的。所说的静虑[禅]波罗蜜,内容极广。初说四禅,依四禅而 [P1215] 起神通智业。次说通与智的差别;平等与定;慧与方便:出于『无尽意经』。次说成就不退神通,能建立智所作业;如实求法,能随觉通达;成就希奇未曾有法。次说静虑相,与『无尽意经』的十六事修禅而无尽相同。次说静虑的前导,与『大宝积经』『无尽慧菩萨会』,「行禅波罗蜜以十法为首」相合(13)。从『菩萨藏会』,可见『无尽意经』约平等说定,是三摩呬多、三摩半那。这几部经所说的禅波罗蜜,以本性清净,本性平等,阐明菩萨禅定的特质。释尊所传的定法,名称不一。如禅──禅那dhya^na,译义为静虑,旧作弃、思惟修。禅是四禅,然六波罗蜜的禅波罗蜜,通菩萨的一切定法。佛说三学:戒增上学、心增上学、慧增上学。称定学为心citta 学,有心理统一的意义。又,三昧或作三摩地sama^dhi,旧译为定、定意、调直定,新译作等持;平等持心,是内心保持平衡的状态。三摩跋提或三摩钵底sama^^patti,译义为正受,等至,是从平等持心而到达定境(入定);四禅、四无色定、灭尽定,都可以称为三摩钵底。三摩呬多sama^hita,译义为等引,是平等引发,或引发平等的意思。「心」是定学的通称,『阿含经』说心本净,所以以「净」说禅定。「三摩地」、「三摩钵底」、「三摩呬多」(14),都有「等」的意义,所以约本来平等,契入平等说禅定。依法性本净,本来平等说禅定,都是般若相应的菩萨禅。

  

  『阿含经』重四禅,所以部派佛教传出的六波罗蜜,称定为禅波罗蜜。「大乘佛法」继承了 [P1216] 部派佛教的旧说,也丰富了禅波罗蜜的内容,然从初期大乘经看来,大乘定是重于三昧(及三摩钵底)的。三昧的意义为「等持」,这是禅定最一般的性质。三昧是定,然在『阿含经』中,三昧每随观慧的内容立名,如「空三昧」、「无相三昧」、「无愿三昧」──三三昧,或称三解脱门。在修证上,三三昧是极重要的定门。『杂阿含经』中,质多Citra长者说:四种三昧─ ─「无量心三昧」、「无相心三昧」、「无所有心三昧」、「空心三昧」,约空无我我所说,可说是同一的(15)。『大智度论』说:三三昧同缘一实相;三法印即是一实相(16),可说就是这一解说的引申。三三昧与四种三昧,都是随观慧的内容立名的。在「大乘佛法」的开展中,显然以三昧为菩萨定法的名称。初期大乘经中,有不少以三昧为名的经典,传译来中国的,有:

  

  图片

  『首楞严(三昧)经』 汉支娄迦谶初译(佚)

  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』 汉支娄迦谶初译

  『般舟三昧经』 汉支娄迦谶初译

  『光明三昧经』 汉支娄迦谶初译(佚)

  『成具光明定意[三昧]经』 汉文曜译

  『慧印三昧经』 吴支谦译

  『宝积三昧文殊师利问菩萨法身经』 失译

  [P1217]

  

  『法律三昧经』 失译

  『佛印三昧经』 失译

  『自誓三昧经』 失译

  『金刚三昧经』 失译(佚)

  『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』 失译

  『如幻三昧经』 晋竺法护初译

  『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』 晋竺法护译

  『弘道广显三昧经』 晋竺法护译

  『无极宝三昧经』 晋竺法护译

  『贤劫三昧经』 晋竺法护译

  『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』 晋竺法护译

  『等集众德三昧经』 晋竺法护译

  『超日明三昧经』 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