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坐定卧亦定,龙一切时定」。巴利藏作行、住、坐、卧都在定中(48)。这是赞佛的,佛由菩萨修行所成。菩萨三昧行的特色,不偏于静坐,而在行、住、坐中修习,这是从这一思想系中引发出来的。维摩诘Vimalaki^rti 长者呵责舍利弗S/a^riputra的宴坐说:「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,是为宴坐」(49)。一切威仪──行、住、坐、卧,都是宴坐那样的与定相应,那就往来、举止、语默、动静,无不可以修定入定。『普门品经』的二十八三昧,正说明了无一法一事而不可以修入三昧的。依此修入,等 [P1224] 到三昧成就,菩萨的大用无方,不是声闻可比的了!

  

  

  注【119-001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0(大正八‧三六五下)。

  注【119-002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四(大正八‧二四六中)。

  注【119-003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『大正八‧二二五中)。

  注【119-004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九上)。又卷五(大正八‧二四八中)。

  注【119-005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五(大正一0‧一八八下)。

  注【119-006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九四『善臂菩萨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三三下)。

  注【119-007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三(大正二‧二三五下)。

  注【119-008】『大乘十法经』(大正一一‧七六五下)。

  注【119-009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一七『宝髻菩萨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六0上──下)。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二五『宝髻菩萨品』(大正一三‧一七五下)。

  注【119-010】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三五七下──三五八上)。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三七七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19-011】『海龙王经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一三六上)。

  注【119-012】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二八『无尽意菩萨品』(大正一三‧一九四上──一九五上) 。『阿差末经』卷三(大正一三‧五九四上──五九五中)。 [P1225]

  注【119-013】『大宝积经』卷四九‧五0『菩萨藏会』(大正一一‧二八六下──二九四上)。

  注【119-014】依『菩萨藏(经)会』,更有三摩半那(大正一一‧二九二上)。

  注【119-015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四九下──一五0上)。『相应部』「质多相应」(南传一五‧四五0── 四五二)。

  注【119-016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二0(大正二五‧二0七下)。又卷三二(大正二五‧二九七下──二九八上)。

  注【119-017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五(大正八‧二五一上──二五三中)。

  注【119-018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三(大正八‧二三七下──二三八上)。又卷二七(大正八‧四一七下)。

  注【119-019】『望月佛教大辞典』(一六六一下──一六七四下)。

  注【119-020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二九『文殊师利普门品』(大正一一‧一五八下──一六二上)。

  注【119-021】『相应部』「质多相应」(南传一五‧四五0──四五二)。

  注【119-022】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三七二下──三七三中)。

  注【119-023】『超日明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五三二中──五三四中)。

  注【119-024】『首楞严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六三一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19-025】『成具光明定意经』(大正一五‧四五三下──四五四上)。

  注【119-026】『慧印三昧经』(大正一五‧四六一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19-027】『月灯三昧经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五四九下──五五0中)。又卷一0(大正一五‧六一一下──六一九中)。 [P1226]

  注【119-028】『观察诸法行经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七二八下──七三0下)。又卷四(大正一五‧七四三下──七四七中)。

  注【119-029】『贤劫三昧经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二上──四中)。又卷一(大正一四‧六下──七上)。

  注【119-030】『般舟三昧经』(大正一三‧八九九上)。

  注【119-031】『般舟三昧经』(大正一三‧八九九下)。

  注【119-032】『超日明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五三九中)。

  注【119-033】『宝网经』(大正一四‧八0中、八五中)。

  注【119-034】『贤劫三昧经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二下、四中)。

  注【119-035】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卷三(大正一五‧五三中)。又卷四(大正一五‧六0中)。

  注【119-036】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三七三上)。又卷四(大正一五‧三八五下)。

  注【119-037】『慧印三昧经』(大正一五‧四六三下、四六七中)。

  注【119-038】『大宝积经』卷八『密迹金刚力士会』(大正一一‧四三上)。

  注【119-039】『决定总持经』(大正一七‧七七0中)。

  注【119-040】『菩萨念佛三昧经』卷四(大正一三‧八一六下)。

  注【119-041】『月灯三昧经』卷一0(大正一五‧六一六中)。

  注【119-042】『观察诸法行经』卷四(大正一五‧七四四下)。

  注【119-043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三七下、五三八上)。 [P1227]

  注【119-044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三八中)。

  注【119-045】『贤劫三昧经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一下)。

  注【119-046】『阿!B粊佛国经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二中)。『持世经』卷二(大正一四‧六五一下)。

  注【119-047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』卷一0(大正二三‧六八0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19-048】『中阿含经』卷二九(大正一‧六0八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(南传二0‧八九──九一)。

  注【119-049】『维摩诘所说经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五三九下)。

  

  第三项 大乘慧学

  「般若波罗蜜」,由部派佛教的「本生」而来。在部派所传的「本生」中,如均分大地作七分等,只是世俗智慧的少分(1)。『六度集经』对于般若波罗蜜,不像前五波罗蜜那样,在叙述「本生」事例以前,先叙述其概要,可能是觉得这与菩萨般若不相称吧!菩萨的般若──慧波罗蜜,是不取着一切(也不舍一切)的胜义慧。「诸法无(所摄)受三昧」的体悟,被确定为菩萨的般若波罗蜜,于是「智证大乘」从佛教界发展起来,终于成为佛法的大流!般若波罗蜜是菩萨行的主导者,布施等因般若而趣入一切智海,所以名为波罗蜜。不但是五度,在般若无所取着中,一切善法都是成佛的法门。般若不取着一切而了达一切,无着无碍,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,都是 [P1228] 般若所能了达的。依于这一原则,所以「中品般若」,广集一切行门、一切法门。般若是重于智证的,特重般若而集成广大部类的,是「般若法门」。大乘的戒学、定学,几乎所有的大乘经,都受到了「般若法门」的影响。甚至不属智证而别有根源的「忏悔法门」,也有了「理忏」;信愿往生的「净土法门」,也与空慧相关联。在大乘法中,不能不说般若是最根本的了!般若是不取着一切的胜义慧、不是世俗的智慧,却是依世俗智而引生的,所以『摄大乘论』说:「非心而是心」(2)。般若是世俗「心种类」,所以般若在发展中,现证无分别与世俗分别(闻思修的正分别)相联接:依分别入无分别,依文字入离文字,依世俗入胜义,成为「般若法门」的方便。这些,在这「大乘慧学」中,略为论述。

  

  般若,不是一般心识所可以了知的,也不是一般文字──语言文字、书写文字所可以表示的,然而般若到底传出了,表示了,也可以理解了。「原始般若」所说,是反诘的,否定的,而不是叙述说明的。既然说了,传布了,就有听闻般若、修学般若的。释尊所说的「预流支」──「亲近善士,多闻正法,如理作意,法随法行」,是得预流(初)果的必备条件,也就是体悟般若所应有的条件。修学般若者,是:「若闻、受、持、亲近、读、诵、为他说,正忆念」(3),『大智度论』卷五六(大正二五‧四六一上)说:

  

   「闻者,若从佛、若菩萨、若余说法人边闻。……闻已,用信力故受;念力故持。得气味 [P1229] 故常来承奉;谘受故亲近。亲近已,或看文、或口受,故言读;为常得不忘故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