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(背)诵。宣传未闻故言为他说;圣人经书,直说难了故解义;观诸佛法不可思议,有大悲于众生故说法。……住四念处正忆念中,但为得道故,不为戏论,名为正忆念」。
依『大智度论』的解说,经文应有「承奉」;承奉与亲近,是对善知识──说法者应有的态度。「为他说」下,「解义」与「说法」,可能是「为他说」的内容。闻、受、持、读、诵,是闻;正忆念──如理作意,是从正闻而起的正思。般若的修学者,还有书写、供养、(写经)施他三项。「下品般若」每说:「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,如所说行」(4),如所说行是预流支的「法随法行」。依『般若经』所说,般若的修学次第,是听、受、持、读、诵、正忆念、如说行,也就是从闻而思,从思而修,从修而向悟入。不过般若是大乘法,在修学过程中,或写经、供养、施他,或为他说法解义。「为他说」般若,「中品般若」有了详细的说明,如说:「说般若波罗蜜,教,诏,开,示,分别,显现,解释,浅易」(5)。『大智度论』结论说:「能以十种为首说甚深义,是名清净说般若波罗蜜义」。说般若中,有分别:「分别者,分别诸法是善是不善,是罪是福,是世间是涅槃。经书略说,难解难信,能广为分别解说,令得信解」(6)。「分别」是阿毗达磨论的主要方法,『般若经』已采用了。修学般若,也应用了「分别」,如『大智度论』卷 四二(大正二五‧三六六中──下)说: [P1230]
「观、修、相应,合、入、习、住等,是皆名修行般若波罗蜜。……听闻、读、诵、书写、正忆念、说、思惟、筹量、分别、修习等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总名为行。是行中分别故,初者名观,如初始见物。日日渐学,是名习。与般若相可,是名合。随顺般若波罗蜜,名相应。通彻般若波罗蜜,是名为入。分别取相有是事,名为念。常行不息,令与相似,是名为学。学已巧方便观,知是非得失,名为思惟。以禅定心共行,名为修。得是般若波罗蜜道不失,是名住」。
观、修、相应等,都是『般若经』所说到的。在思惟与修习间,有筹量分别,就是分别与寻思(推度),都是观慧的作用。依文字而入离文字,依分别而入无分别,自「下品般若」以来,明确指示了慧学的修学方便,与声闻的慧学方便相同。不过大乘的兴起,在经典书写的时代,所以增多了书写、供养、施他的方便。甚深般若的慧学,浅易到人人都可以信奉了。
佛法,先有经而后有论书,论是依经而造的。在论究声闻的论书时,我曾这样说:「结集完成,佛教界的中心任务,就从结集而转移到进一步的董理与发扬。对于散说而集成的一切经,作缜密的整理、论究、抉择、阐发,完成以修证为中心的佛法的思想体系,也就是佛法的系统化」 (7)。重于慧学的声闻论,是这样的,大乘论也是这样。慧学发展为论书,是适应佛教界的需要。论书发展以前,经中已有了论的特质与倾向。以声闻经来说,「分别」,如『中阿含经』的『分 [P1231] 别诵』,『根本分别品』。(法数的)「类集」,如『中阿含经』的『多界经』,『长阿含经』的『众集经』、『十上经』、『增一经』、『三聚经』、及『增壹阿含经』。依这种倾向而发展起来,成为阿毗达磨论,而阿毗达磨的本义,当然是直观法性(「对法」)的净慧。现在说到大乘经,慧──般若的本义,当然是体悟法性的无分别慧,然在大乘经中,类集而成法数的,及分别抉择而显示「空」、「如」的,也就不少。西元二世纪集出的大乘经中,这一倾向,渐渐的显著起来,实为未来大乘论的先声。
六波罗蜜等菩萨行,经中大抵是随机散说的,为了完满的理解与忆持,有了综合类集的集出。如『海龙王经』,说建立智慧的六度行,也就是安住般若而行六度,每一度都以十事来说明(8) 。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』,说到七波罗蜜──六度与方便度,每一波罗蜜,以三十二法来说明清净(9)。有更为广大类集的,如一、『诸佛要集经』,二卷,晋竺法护译。经上说:佛燕坐三月。与十方恒河沙五浊恶世的诸佛,往东方普光世界、天王佛土,共同结集大乘法要。内容为:「如真谛遵崇诸法」,「发菩萨心」,「奉行六度无极」,「菩萨十住地」,「四十二字门」,「逮无所生了真谛法」(10)。「诸佛要集」,是「中品般若」经义的要集,这是十方秽土大乘法的准绳。二、『善臂菩萨经』,二卷,传为姚秦鸠摩罗什Kuma^raji^va所译,今编入『大宝积经』 『善臂菩萨会』第二十六(11)。全经说明菩萨「具足六波罗蜜」,为六波罗蜜的类集,内容 [P1232] 极为详备。三、『宝髻菩萨经』,二卷,晋竺法护译,今编入『大宝积经』 『宝髻菩萨会』第四十七。同本异译的,有『大方等大集经』『宝髻菩萨品』第十一,二卷,北凉昙无谶Dharmaraks!a 译。同一部经,被编入不同的大部(12)。依竺法护译本的序分,及经文的内容,是不适合编入『大集经』的。这也是一部综贯类集的部类,内容为四种净行:「净波罗蜜行」,是六波罗蜜。「净助菩提行」,是四念处……八正道──三十七道品。「净神通行」,是五神通。「净调伏众生行」,是菩萨摄化众生的方便。「净波罗蜜行」与「净调伏众生行」,与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的净七波罗蜜相当。四、『自在王菩萨经』,二卷,姚秦鸠摩罗什译。异译本名『奋迅王问经』,二卷,北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~a^ruci译(13)。『大智度论』曾引到这部经──『毗那婆那王经』(14)。经说「菩萨摩诃萨有四自在法」:「戒自在」;「神通自在」;「智自在」是阴智,性[界]智,入智;因缘智,谛智;「慧自在」是义无碍智,法无碍智,辞无碍智,乐说无碍智。并说「欲入九地,为般若波罗蜜所护」的,能得「菩萨十力」,「菩萨四无畏」,「菩萨十八不共法」。五、『阿差末经』,七卷,晋竺法护译。异译本名『无尽意菩萨经』,四卷,宋智严共宝云译,今编入『大方等大集经』『无尽意菩萨品」第十二(15)。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引这部经说:「宝顶经中,和合佛法品中,无尽意菩萨,于佛前说六十五种尸罗波罗蜜分」(16)。「宝顶」是「宝积」的异译,可见这部经,古代是属于『宝积经』的。竺法护与智严的译本序分,都与『 [P1233] 大集经』序分不同。智严译本在经末说:「此经名无尽意所说不可尽义章句之门,又名大集」;然竺法护译本,没有说「又名大集」(17)。所以这部经,起初是不属于『大集经』的。『无尽意经』说一切法不可尽,内容为:「菩萨心不可尽」,「六波罗蜜不可尽」,「四无量心不可尽」,「五神通不可尽」,「四摄不可尽」,「四无碍不可尽」,「四依不可尽」,「集助道[资粮]不可尽」,道品(三十七)不可尽」,「定慧不可尽」,「总持辩才不可尽」,「撰集四法不可尽」,「一乘道不可尽」,「修行方便不可尽」。总集菩萨的行门,极为详尽,比『善臂菩萨经』、『宝髻菩萨经』,类集的法门更为广大。
大乘行门的类集,有综合条理的意义,都是慧学。而在般若(慧)波罗蜜的内容中,是透过般若性空的观察,了达一切法门,也就是善巧一切法的类集。如一、『善臂菩萨经』说:说「知(种种)界」,「知五阴」,「知(内外)六入」,「知四圣谛」,「知十二因缘」,「知三世」,「知三乘」──七方便(善巧)(18)。二、『无尽意菩萨经』说:「诸阴方便」,「诸界方便」,「诸入方便」,「诸谛方便」,「诸缘方便」,「三世方便」,「诸乘方便」,「诸法(有为无为)方便──八方便(19)。三、唐代所译的『大宝积经』『善德天子会』,说八善巧──「蕴善巧」,「界善巧」,「处善巧」,「缘起善巧」,「谛善巧」,「三世善巧」,「一切乘善巧」,「一切佛法善巧」(20)。四、『持人菩萨经』,四卷,晋竺法护译。姚秦鸠摩罗什再译,名『 [P1234] 持世经』,四卷(21)。全经的内容为:「善知五阴」──阴、取阴;「善知性」[界]──十八界、三界、众生界、我界、虚空界;「善知十二入」;「善知十二因缘」;「善知四念处」;「善知五根」;「善知八圣道」;「善知世间出世间」;「善知有为无为」──九善巧。五、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』也说:「智名善知五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、十二因缘、是处非处」(22)。六、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三七七中)说:
「善分别阴(应脱落一句)。善分别界,趣法界故。善于诸入,知分别故。善于缘法,知因住故。善于诸谛,知解灭故」(23)。
阴、界、入、缘起、谛、道品,是原始结集的相应教法,与『杂阿含经』的原有组织相合。『持世经』的知念处,知五根,知八圣道,就是道品的主要部分。『中阿含经』的『多界经』说:「知界」、「知处」、「知因缘」、「知是处非处」(24);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』的「知是处非处」,是依『中阿含经』而来的。所以,般若是慧学,般若所知的,是一切法不可得,而在一无所得中,通达一切法门,主要还是原始佛教以来的法门。今依A.『杂阿含经』,B.『中阿含经』,C.『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』,D.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(及『自在王菩萨经』),E.『善臂菩萨经』,F.『善德天子会』,G.『无尽意菩萨经』,H.『持世经』──八部经所说的内容与次第,列表如下: [P1235]
图片
A. │ B. │C. │D. │E. │F. │G. │H.
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