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 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阴 │ │1阴 │1阴 │2阴 │1蕴 │1阴 │1阴
界 │1界 │3界 │2界 │1界 │2界 │2界 │2界
入 │2入 │2入 │3入 │3入 │3处 │3入 │3入
缘起│3缘起 │4因缘 │4因缘 │5因缘 │4因缘 │5因缘 │4因缘
谛 │ │ │5谛 │4谛 │5谛 │4谛 │
道品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5念处6根7圣道
│4是处非处 │5是处非处 │ │ │ │ │
│ │ │ │6三世 │6三世 │6三世 │
│ │ │ │7诸乘 │7一切乘 │7诸乘 │
│ │ │ │ │8一切佛法 │8诸法 │9有为无为
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8世间出世间
「善巧」,是对一切法应有正确的理解。大乘经中,七善巧、八善巧、九善巧的成立,大乘已到了类集、条理、解说的阶段。
大乘经集出的极多,似乎彼此相通,但也有不同处,还有些反常的语句。如依文解义,会陷 [P1236] 于自相矛盾的困境;如取此舍彼,必然会引起诤论。从前,声闻圣典也有这种情形,所以古德分别四部为四种宗趣(四悉檀依此而来),以会通一切佛说。现在,大乘经纷纷传出,对大乘经也应有正确的理解方针,这就是「五力」与「四依」。『大智度论』卷四八(大正二五‧四0九中)说:
「知佛五种方便说法,故名为得经旨趣。一者、知作种种门说法;二者、知为何事故说;三者、知以方便故说;四者、知示理趣故说;五者、知以大悲心故说」。
『大智度论』的「五方便」说,出于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(25)。佛的说法,依五种智力,所以有不同的说法。一、「知作种种门说法」,经作「言说」。佛说过去、未来、现在法,世间、出世间法(二法门、三法门、四法门)等,是依言说而安立的差别门,如幻如化,法相是不可说的。知道「诸有言说,不坏法性」,才能「于诸法无所贪着」。否则,着于文字名相,佛法成为对立的诤论门了。二、「为何事故说」,经作「随宜」所说。「如来或垢法说净,或净法说垢」,为什么这样说呢?垢法说净,是约烦恼无实性说(与圣道清净不同);净法说垢,是约「贪着净法」说的。烦恼即菩提,生死是涅槃,涅槃是生死,这一类反于常情的语句,都应这样的去了解。如不了解随机的适应性,以为垢法就是净法,净法就是垢法,那就误解佛说的意趣而成为倒解了。三、「方便」:佛说善因得善报,修道得解脱,是为了劝众生精进修行的。虽一切不可得,而能利益众生,所以说:「菩萨于此方便,应勤精进,令诸众生得于法利」。四、「示理趣」, [P1237] 经作「法门」。如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四一中)说:
「佛言:眼是解脱门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解脱门。所以者何?眼空,无我无我所,性自尔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空,无我无我所,性自尔」(26)。
上文所说的是空门,经中共举十门:「空门,无相门,无作门,无生灭门,无所从来门,无所从去门,无退门,无起门,性常清净门,离自体门」(27)。『阿含经』说三解脱门,本经略举十解脱门。于眼等一切法,了达一切法空,一切法不生灭,一切法性常清净等;以此为门,悟入甚深义而得解脱。五、「大悲」:经上说三十二种大悲,扼要的说,佛见众生于没有生死中生死不息,没有苦痛中苦恼无边,引起无限悲心,为众生说法,只为了利济众生。佛以五力说法,大概的说:「言说」是世间悉檀,「随宜」是对治悉檀,「方便」是为人生善悉檀,「理趣」是第一义悉檀。这种种说法,都出于「大悲」──利益众生的方便。知道这,佛法是利济众生的觉音,没有诤论;否则依文解义,作道理会,不免类同世学,失去佛法的真正意义。从佛五力说法来理解大乘教法,是大乘经师的立场。
「四依」,如『无尽意菩萨经』说:「依义不依语,依智不依识,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,依法不依人」(28)。『维摩诘所说经』,『诸佛要集经』,『弘道广显三昧经』,『自在王菩萨经』,也都有说到(29)。「四依」,本是共声闻法的,是闻思修慧学进修的准绳。佛法重智证,但证 [P1238] 入要有修学的条件──四预流支,而四依是预流支的抉择。如慧学应「亲近善士」,但亲近善知识,目的在闻法,所以应该依所说的法而不是依人──「依法不依人」。「听闻正法」,而说法有语言(文字)与语言所表示的意义,听法是应该「依义不依语」的。依义而作「如理作意」(思惟),而佛说的法义,有究竟了义的,有不彻底不了义的,所以「如理作意」,应该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」。进一步要「法随法行」,而行有取识的行,智慧的行,这当然要「依智不依识」。「四依」是闻思修慧的抉择,是顺俗而有次第的。大乘经所说的「四依」,名目相同,而次第与内容却改变了。「依义」,是依文字所不能宣说的实义;「依智」,是依不取相、无分别的智;「依了义」,是依平等、清净、空、无生等了义;「依法」,是依法界平等(30)。大乘以无生法性为本,依此来理解一切法;这样的「四依」,显出了大乘智证的特质。『持世经』说:「善知不了义经,于了义经中不随他语,善知一切法相印,亦善安住一切法无相智中」(31)。虽语句与次第小异,而内容也与「四依」相合。
以大乘闻思慧为主的,可以提到三部经。一、『持世经』,鸠摩罗什译,四卷。晋竺法护初译,名『持人菩萨经』,也是四卷。『持世经』的主题是:「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善知诸法实相,亦善分别诸法之相;亦能得念力;亦善分别一切法章句慧;亦转身成就不断念,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(32)?「诸法实相」,是诸法实性。「善分别诸法之相」,是分别知不碍实相的假名 [P1239] 诸法。「善分别一切法章句」,是对文句能善巧的分别。「念力」,是忆持不忘;不但现生能忆持不失,就是下一生,一直到成佛,都能忆持不忘。问题是法义与文句的分别与忆持,可见这是以闻思慧为重了。经中,说明善知法相,忆念不忘的种种功德,而要「善知诸法实相,…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当疾入如是法门,于是法门得智慧光明」。法门,就是分别阴方便,…… 分别有为无为法方便──九善巧。经文主体是九善巧的说明;对阴、界等法门,「分别,观察,选择」,选择是抉择的旧译。「分别、观察、选择」,是慧学,有论议的特色,但不是阿毗达磨式的,而是从分别、观察、选择中,通达一切法实相,而又了达一切假名。如『经』卷二(大正一四‧六五四上)界善巧总论说:
「持世!如来以第一义故,于性[界]无所得,亦不得性相。持世!我于性无所断无所坏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第一义中无诸性。……持世!如来不说诸性相,亦不说诸法力势。何以故?若法无所有,不应更说无所有性相。持世!如来亦说无所有性相,此中实无所说性相。持世!是名善分别诸性。菩萨摩诃萨得是善分别,能知一切诸性假名,能知世俗相,能知第一义相,能知诸性决定,能知世谛能分别诸相,能知随宜,能知诸相合,能知诸相旨趣,能知诸相所入,能分别诸相,能知诸相无性,能令一切诸性同虚空性,亦于诸性不作差别,于诸性中不得差别不说差别,亦为众生善说破坏诸性」。 [P1240]
二、『华手经』,十卷,鸠摩罗什译。佛放光集众,十方世界的菩萨来集会,都手持莲华奉佛;佛将莲华交与五百菩萨,五百菩萨散华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。这一大段,文长四卷多,『华手经』是依此得名的。全经(除集众)分二大类:为诸大弟子说;为诸大菩萨说。为大弟子说中,一、大迦叶Maha^ka^s/yapa自说出家、见佛、受如来衣、共坐──当时的心境,佛称赞为如空无着的真沙门行(33)。二、佛为舍利弗S/a^riputra说:「菩萨求法,尽能摄取一切佛法」。「求法」,「当学多闻、多闻方便」──正思、正念;「法及选择法」。「乐深法故而求深法,亦为众生说是深法」(34)。「能舍一切所有而不望报」,「求法无所贪惜」,「不(违)逆甚深之法」;「常勤精进求法不倦」,「常随法师恭敬供养」,「闻已随顺不违」──依这二种三事,当知是「为真菩萨心」(35)。「正见」,「长愚痴」与「生智慧」。为菩萨说法,功德无尽。破坏菩萨心,得无边罪;发菩提心,应观心空相(36)。发心求菩提者,应离,应行;「世世转身不失正念,能如说行」,「能致一切最胜妙法」(37)。「不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