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 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陰 │ │1陰 │1陰 │2陰 │1蘊 │1陰 │1陰
界 │1界 │3界 │2界 │1界 │2界 │2界 │2界
入 │2入 │2入 │3入 │3入 │3處 │3入 │3入
緣起│3緣起 │4因緣 │4因緣 │5因緣 │4因緣 │5因緣 │4因緣
谛 │ │ │5谛 │4谛 │5谛 │4谛 │
道品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5念處6根7聖道
│4是處非處 │5是處非處 │ │ │ │ │
│ │ │ │6叁世 │6叁世 │6叁世 │
│ │ │ │7諸乘 │7一切乘 │7諸乘 │
│ │ │ │ │8一切佛法 │8諸法 │9有爲無爲
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8世間出世間
「善巧」,是對一切法應有正確的理解。大乘經中,七善巧、八善巧、九善巧的成立,大乘已到了類集、條理、解說的階段。
大乘經集出的極多,似乎彼此相通,但也有不同處,還有些反常的語句。如依文解義,會陷 [P1236] 于自相矛盾的困境;如取此舍彼,必然會引起诤論。從前,聲聞聖典也有這種情形,所以古德分別四部爲四種宗趣(四悉檀依此而來),以會通一切佛說。現在,大乘經紛紛傳出,對大乘經也應有正確的理解方針,這就是「五力」與「四依」。『大智度論』卷四八(大正二五‧四0九中)說:
「知佛五種方便說法,故名爲得經旨趣。一者、知作種種門說法;二者、知爲何事故說;叁者、知以方便故說;四者、知示理趣故說;五者、知以大悲心故說」。
『大智度論』的「五方便」說,出于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(25)。佛的說法,依五種智力,所以有不同的說法。一、「知作種種門說法」,經作「言說」。佛說過去、未來、現在法,世間、出世間法(二法門、叁法門、四法門)等,是依言說而安立的差別門,如幻如化,法相是不可說的。知道「諸有言說,不壞法性」,才能「于諸法無所貪著」。否則,著于文字名相,佛法成爲對立的诤論門了。二、「爲何事故說」,經作「隨宜」所說。「如來或垢法說淨,或淨法說垢」,爲什麼這樣說呢?垢法說淨,是約煩惱無實性說(與聖道清淨不同);淨法說垢,是約「貪著淨法」說的。煩惱即菩提,生死是涅槃,涅槃是生死,這一類反于常情的語句,都應這樣的去了解。如不了解隨機的適應性,以爲垢法就是淨法,淨法就是垢法,那就誤解佛說的意趣而成爲倒解了。叁、「方便」:佛說善因得善報,修道得解脫,是爲了勸衆生精進修行的。雖一切不可得,而能利益衆生,所以說:「菩薩于此方便,應勤精進,令諸衆生得于法利」。四、「示理趣」, [P1237] 經作「法門」。如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四一中)說:
「佛言:眼是解脫門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解脫門。所以者何?眼空,無我無我所,性自爾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空,無我無我所,性自爾」(26)。
上文所說的是空門,經中共舉十門:「空門,無相門,無作門,無生滅門,無所從來門,無所從去門,無退門,無起門,性常清淨門,離自體門」(27)。『阿含經』說叁解脫門,本經略舉十解脫門。于眼等一切法,了達一切法空,一切法不生滅,一切法性常清淨等;以此爲門,悟入甚深義而得解脫。五、「大悲」:經上說叁十二種大悲,扼要的說,佛見衆生于沒有生死中生死不息,沒有苦痛中苦惱無邊,引起無限悲心,爲衆生說法,只爲了利濟衆生。佛以五力說法,大概的說:「言說」是世間悉檀,「隨宜」是對治悉檀,「方便」是爲人生善悉檀,「理趣」是第一義悉檀。這種種說法,都出于「大悲」──利益衆生的方便。知道這,佛法是利濟衆生的覺音,沒有诤論;否則依文解義,作道理會,不免類同世學,失去佛法的真正意義。從佛五力說法來理解大乘教法,是大乘經師的立場。
「四依」,如『無盡意菩薩經』說:「依義不依語,依智不依識,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,依法不依人」(28)。『維摩诘所說經』,『諸佛要集經』,『弘道廣顯叁昧經』,『自在王菩薩經』,也都有說到(29)。「四依」,本是共聲聞法的,是聞思修慧學進修的准繩。佛法重智證,但證 [P1238] 入要有修學的條件──四預流支,而四依是預流支的抉擇。如慧學應「親近善士」,但親近善知識,目的在聞法,所以應該依所說的法而不是依人──「依法不依人」。「聽聞正法」,而說法有語言(文字)與語言所表示的意義,聽法是應該「依義不依語」的。依義而作「如理作意」(思惟),而佛說的法義,有究竟了義的,有不徹底不了義的,所以「如理作意」,應該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」。進一步要「法隨法行」,而行有取識的行,智慧的行,這當然要「依智不依識」。「四依」是聞思修慧的抉擇,是順俗而有次第的。大乘經所說的「四依」,名目相同,而次第與內容卻改變了。「依義」,是依文字所不能宣說的實義;「依智」,是依不取相、無分別的智;「依了義」,是依平等、清淨、空、無生等了義;「依法」,是依法界平等(30)。大乘以無生法性爲本,依此來理解一切法;這樣的「四依」,顯出了大乘智證的特質。『持世經』說:「善知不了義經,于了義經中不隨他語,善知一切法相印,亦善安住一切法無相智中」(31)。雖語句與次第小異,而內容也與「四依」相合。
以大乘聞思慧爲主的,可以提到叁部經。一、『持世經』,鸠摩羅什譯,四卷。晉竺法護初譯,名『持人菩薩經』,也是四卷。『持世經』的主題是:「雲何菩薩摩诃薩能善知諸法實相,亦善分別諸法之相;亦能得念力;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慧;亦轉身成就不斷念,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(32)?「諸法實相」,是諸法實性。「善分別諸法之相」,是分別知不礙實相的假名 [P1239] 諸法。「善分別一切法章句」,是對文句能善巧的分別。「念力」,是憶持不忘;不但現生能憶持不失,就是下一生,一直到成佛,都能憶持不忘。問題是法義與文句的分別與憶持,可見這是以聞思慧爲重了。經中,說明善知法相,憶念不忘的種種功德,而要「善知諸法實相,……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當疾入如是法門,于是法門得智慧光明」。法門,就是分別陰方便,…… 分別有爲無爲法方便──九善巧。經文主體是九善巧的說明;對陰、界等法門,「分別,觀察,選擇」,選擇是抉擇的舊譯。「分別、觀察、選擇」,是慧學,有論議的特色,但不是阿毗達磨式的,而是從分別、觀察、選擇中,通達一切法實相,而又了達一切假名。如『經』卷二(大正一四‧六五四上)界善巧總論說:
「持世!如來以第一義故,于性[界]無所得,亦不得性相。持世!我于性無所斷無所壞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何以故?第一義中無諸性。……持世!如來不說諸性相,亦不說諸法力勢。何以故?若法無所有,不應更說無所有性相。持世!如來亦說無所有性相,此中實無所說性相。持世!是名善分別諸性。菩薩摩诃薩得是善分別,能知一切諸性假名,能知世俗相,能知第一義相,能知諸性決定,能知世谛能分別諸相,能知隨宜,能知諸相合,能知諸相旨趣,能知諸相所入,能分別諸相,能知諸相無性,能令一切諸性同虛空性,亦于諸性不作差別,于諸性中不得差別不說差別,亦爲衆生善說破壞諸性」。 [P1240]
二、『華手經』,十卷,鸠摩羅什譯。佛放光集衆,十方世界的菩薩來集會,都手持蓮華奉佛;佛將蓮華交與五百菩薩,五百菩薩散華供養十方叁世一切佛。這一大段,文長四卷多,『華手經』是依此得名的。全經(除集衆)分二大類:爲諸大弟子說;爲諸大菩薩說。爲大弟子說中,一、大迦葉Maha^ka^s/yapa自說出家、見佛、受如來衣、共坐──當時的心境,佛稱贊爲如空無著的真沙門行(33)。二、佛爲舍利弗S/a^riputra說:「菩薩求法,盡能攝取一切佛法」。「求法」,「當學多聞、多聞方便」──正思、正念;「法及選擇法」。「樂深法故而求深法,亦爲衆生說是深法」(34)。「能舍一切所有而不望報」,「求法無所貪惜」,「不(違)逆甚深之法」;「常勤精進求法不倦」,「常隨法師恭敬供養」,「聞已隨順不違」──依這二種叁事,當知是「爲真菩薩心」(35)。「正見」,「長愚癡」與「生智慧」。爲菩薩說法,功德無盡。破壞菩薩心,得無邊罪;發菩提心,應觀心空相(36)。發心求菩提者,應離,應行;「世世轉身不失正念,能如說行」,「能致一切最勝妙法」(37)。「不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