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能信受,毀壞菩提」;「能護佛道」;「心常喜悅,修道自慰」;「終不退轉無上菩提」(38)。叁、佛爲阿難A^nanda說:「蓮華化生」;「終不退失無上菩提」;「終不忘失無上菩提」(39)。「聞所說法,通達意趣,能得智慧,得堪受法」,「具足威儀」;「常隨法師」;「廣爲人說,而不爲法之所傷害」;「如應求法」(40)。凡佛爲大弟子說的,都與聞法、求法、說法有關,極大多數是以四法來解說的。爲大菩薩說的,主要 [P1241] 是堅意Sthitamati菩薩。佛答堅意所問的,是「雲何法?雲何門?雲何入」?佛並爲說善知識相;能修習疾成叁昧(41)。堅意是『首楞嚴叁昧經』的上首菩薩。在本經中,解說「入法門」通于入叁昧門,受到『般舟叁昧經』的影響。堅意是五百菩薩之一;立願修習法門,決不懈怠;是過去妙德太子的後身;得念王子的後身(42):堅意在本經中,是有重要地位的!本經有叁處說到「正見」(43)。說到乞兒選擇,選擇居士,選擇童子(44)。選擇就是抉擇,這叁位都名爲選擇,表示了聞法分別抉擇深義。還有,這一法門,被稱爲「攝一切法,斷衆生疑,令衆歡喜,菩薩藏經」,而『持世經』也名爲「斷一切衆生疑,喜一切衆生心菩薩藏經」(45)。這兩部經的內容不同,而重于法義的分別抉擇,可說是一致的。

  

  叁、『富樓那經』,叁卷,鸠摩羅什譯,今編入『大寶積經』『富樓那會』第十七。這部經爲叁人說:爲大目犍連Maha^maudgalya^yana說行菩薩道時的大悲本生。爲象手Hastaka^l!avaka 說:答未來衆生的懷疑──「衆生未盡,而自滅度」?「正法滅故,……不度一切衆生」(46)。這二大段,文字體裁,與爲富樓那Pu^rn!amaitra^yan!i^putra說的不同。專就佛爲富樓那說部分,有四大主題:發心樂行菩薩道;修集多聞如大海;能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;具攝一切功德。第二「修集多聞猶如大海」,是:「常能修集多聞寶藏,能于諸法得決定義,于諸語言善了章句」(47)。如加上「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」,不等于『持世經』所說的 [P1242] ,「能善知諸法實相,亦善分別諸法之相;亦能得念力;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慧;亦轉身成就不斷念,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(48)!『富樓那經』說:「能于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」,要成就四法:「菩薩聞未聞法,思量義理,不即言非」;「菩薩真實精進,謂聞深經,通達其義,不違不逆」;「善知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、十二因緣故,則能成就無依止智」;「以是無分別慧能知一切事」(49)。在名稱上,『富樓那經』也名『菩薩藏經』;『攝一切法大海法門經』 (50),與『持世經』及『華手經』,也有部分的類同。總之,這叁部經,都以空無分別的體悟爲究極,而著重于聞思法義的方便。

  

  聞思修慧學中,文字陀羅尼是大乘的要行。「憶持文義」,「悟入實相」,「善巧說法」,都與文字陀羅尼有關。四十二字門,被集入「中品般若」,影響大乘佛法極深!在大乘經中,可以考見的,如『觀察諸法行經』,說「十六字所出陀羅尼」。文有四段:第一段「梵本亦少一字」;第四段所說十六字,沒有缺少(51)。這十六字,在四十二字中,是1.阿字a,2.波字pa ,3.遮字ca,4.那字na,7.陀字da,10.沙字s!a,15迦字ka,16娑字sa ,18伽字ga,19他字tha,20阇字ja,25叉字ks!a,30車字cha,33蹉字 tsa,41詫字t!a,42嗏字d!ha。這是在四十二字中,選取十六字,次第也是前後相次的。竺法護所譯『賢劫叁昧經』,也有十六字,是:「一曰無[阿],二曰度[波],叁曰行[遮],四曰不[那], [P1243] 五曰持[陀],六曰礙[沙],七曰作[迦],八曰堅,九曰勢[他],十曰生[阇],十一曰攝,十二曰盡[車],十叁曰蓋[蹉],十四曰已,十五曰住[詫],十六曰燒」[嗏]。『賢劫經』的十六字,與『觀察諸法行經』的十六字,大致相合,只是少了「娑」字,末後第叁卻多一「已」字。『賢劫經』說:「若解行是十六文字之教,逮得無量總持門地,解一切法而得自在」(52)──以上是十六字陀羅尼。吳支謙所譯『無量門微密持經』,說「入八字義」,八字是「述,敏,惟,棄,悲,調,滅,忍」(53),意義不明。這部經的異譯很多,依東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所譯『出生無量門持經』,八字是「波,羅,婆,迦,阇,陀,賒,叉」(54)。在四十二字中,是2.波pa,6.羅la,8.婆 ba,15迦ka,20阇ja,22陀d!ha,23賒s/a,25叉ks!a,次第也與四十二字相順。鸠摩羅什所譯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說:「有八字種子門,能成就于無盡辯才」。八字是:阿,阇(或作「蛇」),那,遮,婆,多,迦,摩。經說應略有錯誤,如說:「一切法阇字種子門,示第一義法故。一切法那字種子門,示字名色故。一切法遮字種子門,示現一切法調伏故」 (55)。在『觀察諸法行經』中說:「波字,最勝義故。……那字,知名色生義故。陀字,調伏義故」(56)。可見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的阇字,應該是波字;遮字,應該是陀字。這樣,八字的次第,就合于四十二字中,1.阿a,3.波pa,5.那na,7.陀da,11婆va,12多 ta,15迦ka,17摩ma的先後次第。──以上是二類不同的八字陀羅尼。『大集經』 [P1244] 『陀羅尼自在王品』,立八陀羅尼。第一,「淨聲光明陀羅尼」,是「于一字中說一切法。一字者,所謂爲阿,阿者諸字之初。……于此一字說一切法。菩薩于此一字之中,說無量義,無有錯謬,不壞法界,不失字義」(57)。第四,「大海陀羅尼」,從「無所有印」到「頗印」,共二十六字。此對四十二字,略有先後倒亂(58)。竺法護舊譯『大哀經』,從「無印到究印」,共叁十八字,也與四十二字的次第不順(59)。還有,『海慧菩薩品』所說的「門句」,共二十九字。前十八字,與四十二字的次第相合,如1.阿a,3.波pa,5.那na,7.陀da,10.沙s!a ,12多ta,15迦ka,16娑sa,18伽ga,20阇ja,22昙d!ha,23奢s/a ,24佉kha,25叉ks!a,27若jn~a,35!2恲t!ha,38蠱ska,42荼d!ha。以下還有從「迦」到「婆」十一字(60),不明。依趙宋異譯『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』,前有十九字,多一「摩」字。以下與「迦」等十一字相當的,是「身寂靜門」等十四門(61)。『大集經』所說的,在四十二字門次第外,別有法義附合在一起,這是比較遲一些集出的。

  

  在聞思修慧學中,與字門陀羅尼相關聯,相參雜的「句」,大大發達起來,如『華手經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一叁0上)說:

  

   「我欲從佛問諸法門:金剛句門,重句門,不斷句門,修集一切諸法句門。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學是句門,于一切法當得無礙眼智方便」。 [P1245]

  

  『富樓那經』也一再說:「道句,門句,印句,本事句,金剛句,重句,不可動句,難得底句」;「四多聞本句,七種重句,十四門句」;「門句,陀羅尼句」(62)。『大集經』『海慧菩薩品』,立「門句,法句,金剛句」(63)。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,立「八字種子句門,八法句門,八金剛句門」(64);所說的「字種子句門」,與『大集經』的「法句」相當。然這些名目與內容,本來沒有嚴格的區別。先從「法門」及「解脫門」說起。門mukha,依此而能體悟真理(正法,谛),得解脫,所以稱爲門。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四一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一切諸法,皆入是門,所謂空門,無相門,無作門,無生滅門,無所從來門,無所從去門(異譯合爲一門),無退門,無起門(異譯合爲一門),性常清淨門,離自體門。又,梵天!如來于一切文字示是解脫門。……于一切文字中,說聖谛、說解脫門。如來所說法無有垢,一切諸法皆入解脫,令住涅槃」。

  

  「法門」,也就是「解脫門」,依「空」等八門,能顯示解脫,安住于涅槃。『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』中,文殊師利Man~jus/ri^說「總持(陀羅尼)門」,內容爲:「攬執諸法一切皆空,攬執諸法一切無相,攬執諸法一切無願,……審住本際[實際],一切(住于)法界,一切諸法住于無本[如],是謂總持。又族姓子!一切諸法譬若如幻,……分別諸法而如此者,是謂總持」(65),又說「不退轉輪」:「所以名曰金剛句迹,一切諸法皆悉滅寂」。別舉八句──「了空」,「無 [P1246] 相」,「無願」,「法界」,「無本」,「離色欲」,「緣起行」,「察無爲」者,「金剛句迹也,見諸法自然[自性]故」(66)。『等集衆德叁昧經』立八種「妙法句,覺了諸法悉爲平等」。八法句是,「空印句」,「無相印句」,「無願印句」,「本際印句」,「法界印句」,「無本印句」,「猶如(幻等)印句」,「滅盡印句」(67)。印mudra^是標相,是依此而顯示實義的。上面所說的,或稱「金剛句」,「印句」,「法門」,「陀羅尼」,內容都大致相同。這是依『般若經』而來的,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六六上)說:

  

   「甚深相者,即是空義,即是無相、無作、無起、無生、無滅、無所有、無染、寂滅、遠離、涅槃義」。

   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