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)向善,進向佛道的正道。『華嚴經』『十地品』的離垢地,廣說十善與十不善的因果;十善爲一切善法因,與『海龍王經』的見解相合。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五(大正一0‧一八五下)說:
「十善業道,是人、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。又此上品十善業道,以智慧修習,……從他聞聲而解了故,成聲聞乘。又此上品十善業道,修治清淨,……悟解甚深因緣法故,成獨覺乘。又此上品十善業道,修治清淨,……淨修一切諸度故,成菩薩廣大行。又此上上十善業道,一切種清淨故,乃至證十力、四無畏故,一切佛法皆得成就」。
佛在密迹宮中說法,內容爲:信叁寶,信報應[業報],所以要「不犯十惡,身行十善」。親近「奉戒具法」的善知識,從善知識聽聞正法:六度與六蔽的果報,身口意的善惡因果;深一層,說緣起空無我。能精進修行的,正信出家,修出家的無放逸行。無放逸行,是「不犯一切諸不善法」,如實知有與無,而歸結于四法印──諸行無常,諸受皆苦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。這是聲聞所行的常道,從菩薩一切法空的立場,轉化爲佛道,所以說:「若有菩薩能行是者,未曾違失一切諸行道品之法。以無相行,普周備悉諸佛道法叁十七品」(28)。次說菩薩應怎樣的「護于世間」 [P1158] ?鬼、畜神是被稱爲「世主」的(人間君王也是世主),世主們應怎樣的護持世間,使人類得到安樂呢?應當行「十法」,就是十善業道。行「八法」:如說能行,尊重師長,順行正道,心意質直,心常柔軟,常起慈心,不作諸惡,廣集善根。行「六法」,就是僧團中常行的六和敬。行「四法」: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、不怖。行「二法」,慚與愧(29)。佛在密迹宮所說,與在海龍王宮所說,可說完全一致。化除鬼與畜生的惡性,行十善的人性;依十善爲根本,才有世出世間善道,有菩薩道與佛道。有十善行,才能使世間得到安樂。佛在密迹宮與海龍王宮的說法,有應機的意義;然對人來說,這正是由人而向上,修行成佛的正道。
不犯十惡,奉行十善,是基于善惡業感的原理,所以在說明十善以前,『海龍王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一四六中)這樣說:
「龍王!倚世間者,作若幹緣,心行不同,罪福各異,以是之故,所生殊別。龍王!且觀衆會及大海,若幹種形,顔貌不同,是諸形貌皆心所畫。又心無色而不可見,一切諸法诳詐如是,因惑興[集起]相,都無有主,隨其所作,各各自受。譬如畫師,本無造像。諸法如是而不可議,自然如幻化相,皆心所作。明者見諸法因惑興相,則當奉行(諸善德。奉行)諸善德者,其解惑相興成諸法──陰、種、諸入,當歡喜悅,得好端正。龍王!且觀如來之身,以百千福而得合成。……察諸大士,色身相好莊嚴具足,皆以善德挍飾其體。佛 [P1159] 語龍王:仁所嚴淨,皆因福成。諸釋梵天……所有莊嚴,皆因福生。今此大海若幹種身,善惡大小,廣狹好醜,強羸細微,皆自從心而已獲之;爲若幹貌,悉身口意之所作爲」。
感得福報與罪報的善惡業,是由心所作的。心中起惑而造業,就得苦報。如解惑而起善業,就得人天的福報,菩薩與如來的百福莊嚴身。「業感緣起」,就是由心所造作的緣起。如『十地品』說十二緣起──惑、業、苦等,也說「叁界所有,唯是一心(作)」(30)。佛在日王宮說法,(及在毗耶離說),如『超日明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五四一中──下、五四四中)說:
「設使本無,何因而有?答曰:因行而成。……譬如畫師治壁、板素和合彩具,因摸作像,分布彩色,從意[心]則成。五道如是,本無處所,隨行而成。譬如幻師化作,……隨意則現,恍惚之間,則不知處。生死如是,本無所有,從心所行,各自得之」。 「佛告日王:一切叁界所受形貌,皆從心意,心意無形而有所造,隨行立身」。
善惡報由心所作,如幻如化,又舉畫師作畫的比喻,『超日明叁昧經』與『海龍王經』,是一致的。『超日明叁昧經』所說的十種叁昧,是與十地說相關的(31)。『十地品』以外,『華嚴經』每有明確的唯心說,如說:「諸蘊業爲本,諸業心爲本;心法猶如幻,世間亦如是」;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」(32)。「由心所造」,是「佛法」的根本義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九下)說: [P1160] 「佛告比丘: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,我說彼心種種雜,亦複如是。所以者何?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,其色種種。是故當善觀察思惟于心:長夜種種,貪欲、瞋恚、愚癡種種;心惱故衆生惱[雜染],心淨故衆生淨。譬如畫師、畫師弟子,善治素地,具衆彩色,隨意圖畫種種像類」(33)。
「大乘佛法」,是依「佛法」而興起的。起初,著重于大乘特義,如「般若法門」重于離執著的自悟;「忏悔法門」與「淨土法門」,重于佛菩薩的護念;「文殊法門」重于菩薩的方便善巧,法界勝義的不落思議。由心所作的業感緣起,在這幾部經中,通過諸法如幻,諸法本空,而給以有力的解說。對未來唯心論的高揚,起著有力的影響。
『緊那羅王所問經』與『密迹金剛力士經』,所說的各有重點,也有共同處。阿阇世王( Aja^tas/atru Vaidehi^putra)從佛與文殊師利Man~jus/ri^,離去了罪惡的狐疑,二經都說到了這件事(34)。二經都重視方便,如『密迹經』說:「菩薩如是執權方便,所造行緣,皆至佛道」(35)。這是說,得方便的大菩薩,所作所爲的事緣,都能用爲成佛的方便。在方便中,淫、怒、癡爲方便,是極重要的,『大寶積經』卷八『密迹金剛力士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五下)說:
「菩薩奉行法身,假使衆生淫怒癡盛,男女大小欲相慕樂,即共相娛,貪欲塵勞悉得休息。以得休息,于內息想,謂離熱欲,因斯受化」(36)。 [P1161]
以淫欲爲利益衆生的方便,『密迹經』更具體的舉例說:「若有衆生多貪欲者,淫想情色,(菩薩)化現女像,……與共相娛。……卒便臭穢,……便示死亡,益用惡見,因爲說法無常苦空。……聞之則達,便發無上正真道意」(37)。這與『大淨法門經』中,文殊師利化上金光首女,上金光首化畏間長者子事相同(38)。『緊那羅王所問經』,在六波羅蜜外,立方便波羅蜜。方便中說:「百歲持戒,爲化一人,放舍此戒,所有一切娛樂之具而共同之,攝令入法」(39)。『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』所說的焰光故事,與此相同(40)。這與『維摩诘經』,「先以欲鈎牽,後令入佛智」的方便相同(41),都受到了「文殊法門」的深刻影響!
注【115-001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二(大正五五‧七中)。
注【115-002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二(大正五五‧九下)。
注【115-003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五(大正二‧叁六上)。『中部』(叁五)『薩遮迦小經』(南傳九‧四0一)。『長阿含經』卷一叁『阿摩晝經』(大正一‧八叁上)。『長部』(叁)『阿摩晝經』,作帝釋天,帝釋也是持金剛杵的夜叉王(南傳六‧一四一)。
注【115-004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』卷九(大正二四‧四0上──四一下)。
注【115-005】自伐鬼村(樹)戒,『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六(大正二二‧四一下)。自掘地戒,『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八(大正二二‧六0下)。各部律都相同。 [P1162]
注【115-006】『中阿含經』卷九『手長者經』(大正一‧四八二下)。
注【115-007】『高僧法顯傳』(大正五一‧八六四上)。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七(大正五一‧九0七中──下)。
注【115-008】『望月佛教大辭典』(二九七六下)。
注【115-009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七(大正五一‧九0八上)。
注【115-010】赤沼智善『印度佛教固有名詞辭典』所引(一七B)。
注【115-011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叁『密迹金剛力士會』(大正一一‧七一上──中)。
注【115-012】『大寶積經』卷八──一二『密迹金剛力士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四上──六七下)。『佛本行經』卷一(大正四‧五五中──下)。
注【115-013】『華嚴經探玄記』卷二(大正叁五‧一叁五中)。
注【115-014】『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叁八叁下)。
注【115-015】『一切經音義』卷一一(大正五四‧叁七四下)。
注【115-016】『長阿含經』卷一八『世記經』(大正一‧一一七上)。
注【115-017】『望月佛教大辭典』(一0六叁下)。
注【115-018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四(大正二五‧九二中)。
注【115-019】『海龍王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一五0下)。
注【115-020】『海龍王經』卷四(大正一五‧一五一上──下)。 [P1163]
注【115-021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七(大正二五‧一一四上)。
注【115-022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一二(大正五一‧九四一中)。
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