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)向善,进向佛道的正道。『华严经』『十地品』的离垢地,广说十善与十不善的因果;十善为一切善法因,与『海龙王经』的见解相合。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五(大正一0‧一八五下)说:
「十善业道,是人、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。又此上品十善业道,以智慧修习,……从他闻声而解了故,成声闻乘。又此上品十善业道,修治清净,……悟解甚深因缘法故,成独觉乘。又此上品十善业道,修治清净,……净修一切诸度故,成菩萨广大行。又此上上十善业道,一切种清净故,乃至证十力、四无畏故,一切佛法皆得成就」。
佛在密迹宫中说法,内容为:信三宝,信报应[业报],所以要「不犯十恶,身行十善」。亲近「奉戒具法」的善知识,从善知识听闻正法:六度与六蔽的果报,身口意的善恶因果;深一层,说缘起空无我。能精进修行的,正信出家,修出家的无放逸行。无放逸行,是「不犯一切诸不善法」,如实知有与无,而归结于四法印──诸行无常,诸受皆苦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。这是声闻所行的常道,从菩萨一切法空的立场,转化为佛道,所以说:「若有菩萨能行是者,未曾违失一切诸行道品之法。以无相行,普周备悉诸佛道法三十七品」(28)。次说菩萨应怎样的「护于世间」 [P1158] ?鬼、畜神是被称为「世主」的(人间君王也是世主),世主们应怎样的护持世间,使人类得到安乐呢?应当行「十法」,就是十善业道。行「八法」:如说能行,尊重师长,顺行正道,心意质直,心常柔软,常起慈心,不作诸恶,广集善根。行「六法」,就是僧团中常行的六和敬。行「四法」: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、不怖。行「二法」,惭与愧(29)。佛在密迹宫所说,与在海龙王宫所说,可说完全一致。化除鬼与畜生的恶性,行十善的人性;依十善为根本,才有世出世间善道,有菩萨道与佛道。有十善行,才能使世间得到安乐。佛在密迹宫与海龙王宫的说法,有应机的意义;然对人来说,这正是由人而向上,修行成佛的正道。
不犯十恶,奉行十善,是基于善恶业感的原理,所以在说明十善以前,『海龙王经』卷三(大正一五‧一四六中)这样说:
「龙王!倚世间者,作若干缘,心行不同,罪福各异,以是之故,所生殊别。龙王!且观众会及大海,若干种形,颜貌不同,是诸形貌皆心所画。又心无色而不可见,一切诸法诳诈如是,因惑兴[集起]相,都无有主,随其所作,各各自受。譬如画师,本无造像。诸法如是而不可议,自然如幻化相,皆心所作。明者见诸法因惑兴相,则当奉行(诸善德。奉行)诸善德者,其解惑相兴成诸法──阴、种、诸入,当欢喜悦,得好端正。龙王!且观如来之身,以百千福而得合成。……察诸大士,色身相好庄严具足,皆以善德挍饰其体。佛 [P1159] 语龙王:仁所严净,皆因福成。诸释梵天……所有庄严,皆因福生。今此大海若干种身,善恶大小,广狭好丑,强羸细微,皆自从心而已获之;为若干貌,悉身口意之所作为」。
感得福报与罪报的善恶业,是由心所作的。心中起惑而造业,就得苦报。如解惑而起善业,就得人天的福报,菩萨与如来的百福庄严身。「业感缘起」,就是由心所造作的缘起。如『十地品』说十二缘起──惑、业、苦等,也说「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(作)」(30)。佛在日王宫说法,(及在毗耶离说),如『超日明三昧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五四一中──下、五四四中)说:
「设使本无,何因而有?答曰:因行而成。……譬如画师治壁、板素和合彩具,因摸作像,分布彩色,从意[心]则成。五道如是,本无处所,随行而成。譬如幻师化作,……随意则现,恍惚之间,则不知处。生死如是,本无所有,从心所行,各自得之」。 「佛告日王:一切三界所受形貌,皆从心意,心意无形而有所造,随行立身」。
善恶报由心所作,如幻如化,又举画师作画的比喻,『超日明三昧经』与『海龙王经』,是一致的。『超日明三昧经』所说的十种三昧,是与十地说相关的(31)。『十地品』以外,『华严经』每有明确的唯心说,如说:「诸蕴业为本,诸业心为本;心法犹如幻,世间亦如是」;「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,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」(32)。「由心所造」,是「佛法」的根本义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九下)说: [P1160] 「佛告比丘: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,我说彼心种种杂,亦复如是。所以者何?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,其色种种。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:长夜种种,贪欲、瞋恚、愚痴种种;心恼故众生恼[杂染],心净故众生净。譬如画师、画师弟子,善治素地,具众彩色,随意图画种种像类」(33)。
「大乘佛法」,是依「佛法」而兴起的。起初,着重于大乘特义,如「般若法门」重于离执着的自悟;「忏悔法门」与「净土法门」,重于佛菩萨的护念;「文殊法门」重于菩萨的方便善巧,法界胜义的不落思议。由心所作的业感缘起,在这几部经中,通过诸法如幻,诸法本空,而给以有力的解说。对未来唯心论的高扬,起着有力的影响。
『紧那罗王所问经』与『密迹金刚力士经』,所说的各有重点,也有共同处。阿阇世王( Aja^tas/atru Vaidehi^putra)从佛与文殊师利Man~jus/ri^,离去了罪恶的狐疑,二经都说到了这件事(34)。二经都重视方便,如『密迹经』说:「菩萨如是执权方便,所造行缘,皆至佛道」(35)。这是说,得方便的大菩萨,所作所为的事缘,都能用为成佛的方便。在方便中,淫、怒、痴为方便,是极重要的,『大宝积经』卷八『密迹金刚力士会』(大正一一‧四五下)说:
「菩萨奉行法身,假使众生淫怒痴盛,男女大小欲相慕乐,即共相娱,贪欲尘劳悉得休息。以得休息,于内息想,谓离热欲,因斯受化」(36)。 [P1161]
以淫欲为利益众生的方便,『密迹经』更具体的举例说:「若有众生多贪欲者,淫想情色,(菩萨)化现女像,……与共相娱。……卒便臭秽,……便示死亡,益用恶见,因为说法无常苦空。……闻之则达,便发无上正真道意」(37)。这与『大净法门经』中,文殊师利化上金光首女,上金光首化畏间长者子事相同(38)。『紧那罗王所问经』,在六波罗蜜外,立方便波罗蜜。方便中说:「百岁持戒,为化一人,放舍此戒,所有一切娱乐之具而共同之,摄令入法」(39)。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』所说的焰光故事,与此相同(40)。这与『维摩诘经』,「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智」的方便相同(41),都受到了「文殊法门」的深刻影响!
注【115-001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二(大正五五‧七中)。
注【115-002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二(大正五五‧九下)。
注【115-00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五(大正二‧三六上)。『中部』(三五)『萨遮迦小经』(南传九‧四0一)。『长阿含经』卷一三『阿摩昼经』(大正一‧八三上)。『长部』(三)『阿摩昼经』,作帝释天,帝释也是持金刚杵的夜叉王(南传六‧一四一)。
注【115-004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』卷九(大正二四‧四0上──四一下)。
注【115-005】自伐鬼村(树)戒,『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六(大正二二‧四一下)。自掘地戒,『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八(大正二二‧六0下)。各部律都相同。 [P1162]
注【115-006】『中阿含经』卷九『手长者经』(大正一‧四八二下)。
注【115-007】『高僧法显传』(大正五一‧八六四上)。『大唐西域记』卷七(大正五一‧九0七中──下)。
注【115-008】『望月佛教大辞典』(二九七六下)。
注【115-009】『大唐西域记』卷七(大正五一‧九0八上)。
注【115-010】赤沼智善『印度佛教固有名词辞典』所引(一七B)。
注【115-011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三『密迹金刚力士会』(大正一一‧七一上──中)。
注【115-012】『大宝积经』卷八──一二『密迹金刚力士会』(大正一一‧四四上──六七下)。『佛本行经』卷一(大正四‧五五中──下)。
注【115-013】『华严经探玄记』卷二(大正三五‧一三五中)。
注【115-014】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卷三(大正一五‧三八三下)。
注【115-015】『一切经音义』卷一一(大正五四‧三七四下)。
注【115-016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一八『世记经』(大正一‧一一七上)。
注【115-017】『望月佛教大辞典』(一0六三下)。
注【115-018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四(大正二五‧九二中)。
注【115-019】『海龙王经』卷三(大正一五‧一五0下)。
注【115-020】『海龙王经』卷四(大正一五‧一五一上──下)。 [P1163]
注【115-021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七(大正二五‧一一四上)。
注【115-022】『大唐西域记』卷一二(大正五一‧九四一中)。
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