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] 義」、「法界」──空,诘破一切:聲聞法以外,菩薩道的發菩提心、度衆生、得無生忍、授記、坐道場、成佛、轉*輪,都一一難破,使對方啞口無言。所說的一切法空,當然是如實的,正確的,但由世俗語言所表示的名義,在一般聽衆的意解中,可能有不同的意解,引起不正確的傾向。在初期大乘時代,「一切法空」,是公認爲究竟而沒有異議的。本經也是闡揚空義的,卻傳出了「甯起我見」,「不起空見」的呼聲,顯然已發見了當代的大乘佛教,有失卻中道而流于謬誤的傾向。本經爲後漢支谶初譯,爲西元一五0年前集出的經典,也可見西元一五0年前,大乘空義昂揚聲中,空想應經已引起副作用了!

  

  這裏要附帶的說到二部經。一、『慧印叁昧經』,一卷,吳支謙(西元二二二──二五叁年間)譯。異譯本,有『如來智印經』,一卷,宋失譯。『大乘智印經』,五卷,趙宋智吉祥(Jn~a^nas/ri^)等譯。趙宋本譯出極遲,內容小有差異。慧印叁昧是如來境界。佛命彌勒Maitreya 護法,說七事因緣發菩薩意[菩提心](11)。七種因緣,可與『瑜伽師地論』『發心品』的四因四緣對讀 (12)。『慧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六四中、四六六中)說:

  

   「後來世人,當自說言:我所作業,是菩薩行。……住在有中,言一切空。亦不曉空,何所是空?內意不除,所行非法。口但說空,住在有中」。「我泥洹後,人當說言:一切諸法,視之若夢。……不行是法,著于有中,便自說言:我 [P1170] 已知空」。

  

  末世比丘,學大乘空法而著在有相中。見地不純正,所行又不合法,意味著當時部分宣揚空教者的實況。自以爲「知空」,而其實「不曉空」,不知道「何所是空」,著在有相中,當然是「惡取空」了。二、『濟諸方等學經』,一卷,晉竺法護譯。異譯名『大乘方廣總持經』,一卷,隋毗尼多流支Vini^taruci譯。從「濟諸方等學」的經名,可以知道這部經是對方廣── 大乘學者偏謬的糾正。經作佛在不久入涅槃時,爲彌勒菩薩說。大乘學者的輕毀聲聞,般若學者的輕毀其他經典,是誹毀叁寶,不免要死墮地獄的,如『濟諸方等學經』(13)說:

  

  一、「當來末世,五濁之俗,余五十歲……。或複說言:若有經卷說聲聞事,其行菩薩(道者),不當學此,亦不當聽,非吾等法,非吾道義,聲聞所行也。修菩薩者,慎勿學彼。辟支佛法,亦複如是,慎莫聽之!……諸菩薩中,剛強難化,弊惡凶暴,妄言兩舌,!2麗 聞智少,宣傳佛道,別爲兩分。欲爲菩薩,當學此法,不當學是。而懷是心,誹謗于佛,毀呰經典,鬥亂聖衆,壽終身散,便墮地獄」。 二、「惟但宣散一品法教,不知隨時,觀其本行,講說經法也。不能覺了達諸法界,專以空法而開化之,言一切法空,悉無所有。所可宣講,但論空法,言無罪福,輕蔑諸行。複稱己言,如今吾說悉佛所教」。 [P1171] 叁、「或有愚人口自宣言:菩薩惟當學般若波羅蜜,其余經者非波羅蜜,說其短乏」。 四、「世尊告文殊師利:……或有愚騃,不識義理,趣自說言:般若波羅蜜,如來所行,是諸如來無極修教,余經皆非佛語」。

  

  學大乘者,主張但學大乘經,輕蔑聲聞教法,對佛教中──(傳統的)聲聞道與新興的菩薩道,是會引起嚴重對立的,這決非佛教之福!本經主張學菩薩道的,可以學聲聞經,正如『般若經』所說,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。過分的強調空法,高推『般若波羅蜜經』,是當時佛教的實情而表現于經中的。學菩薩而輕棄聲聞經的,學般若空而「輕蔑諸行」、輕棄余經的學風,對佛教會有不良的後果。上面兩部經,提出了學菩薩而尊聲聞,尊重空義而不廢事行,都是未來大乘瑜伽者的方向。彌勒是未來佛,經常出現于大乘經中,但佛爲彌勒說的,卻非常的少。這兩部經是爲彌勒說的;西元四世紀集出的『瑜伽師地論』,是彌勒佛說的。推崇彌勒菩薩的大乘瑜伽者,在思想淵源上,應該說是相當早的。如『慧印叁昧經』,爲西元二五0年前譯出的;『濟諸方等學經』,是西元叁00年前譯出的。這兩部經在印度的集出,約爲西元二、叁世紀間。

  

  『寶積經』說菩薩道以後,又說聲聞道,這在大乘經中,是不多見的。在大乘興起時,如「淨土法門」的『阿彌陀經』、『阿!B粊佛國經』,是叁乘共生的淨土。在『阿彌陀經』的二十四願中,多數是「菩薩、阿羅漢」一起說的。「般若法門」中,菩薩應學般若波羅蜜,聲聞與辟支佛 [P1172] ,也應學般若波羅蜜:般若是叁乘共學的(14)。「忏悔法門」的『舍利弗悔過經』說:「欲求阿羅漢道者,欲求辟支佛道者,欲求佛道者」,都應該六時禮十方佛,向佛忏悔(15)。大乘佛法的本義,不是拒絕聲聞──傳統佛教者,而是誘導來共同修學的。佛法有佛法的特質,大乘佛法與聲聞法,有著共同的內容。『十地品』也說:八地菩薩所得的無分別法,是二乘所共的(16)。自「文殊法門」,抑小揚大,彼此的距離,不覺得遠了!「華嚴法門」,多數是專說佛菩薩事。然流行于印度的佛教,聲聞佛教是事實的存在,有著深固的傳統,不是輕視與漠視所能解決的!『寶積經』不忘大乘本意,從大乘的立場來說聲聞道。傳統的出家聲聞行者,是以受持事相的戒律爲基,不免形式化。『寶積經』肯認聲聞道,但依叁增上學的要義──智證淨心說,也就是比丘出家的意義所在。如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二(大正一一‧六叁七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心不著名色,不生我我所,是名爲安住,真實淨持戒。雖行持諸戒,其心不自高,亦不以爲上,過戒求聖道,是名爲真實,清淨持戒相。不以戒爲最,亦不貴叁昧,過此二事已,修習于智慧。空寂無所有,諸聖賢之性,是清淨持戒,諸佛所稱贊。心解脫身見,除滅我我所,信解于諸佛,所行空寂法。如是持聖戒,則爲無有比!依戒得叁昧,叁昧能修慧;依因所修慧,逮得于淨智;已得淨智者,具足清淨戒」。

  

  『寶積經』是重智證的,依空平等性而說實行沙門:「于諸法無所斷除,無所修行,不住生 [P1173] 死,不著涅槃。知一切法本來寂滅,不見有縛,不求解脫,是名實行沙門」(17)。確認聲聞法,而重視內心的修證。叁乘同入一法性,這樣的聲聞道,是不會障礙菩薩道的。『般若經』也一再的說:阿羅漢與具足正見者(須陀洹果),是能信解般若的,只是悲願不足,不發菩提心而已。竺法護所譯的『諸佛要集經』,佛教阿難A^nanda爲聲聞衆說法,也是依大乘深義說的(18)。諸佛共說的菩薩道,就是「中品般若」所說的大乘。這部並說聲聞與菩薩道的,與「文殊法門」有關,是文殊Man~jus/ri^受到貶抑,被移往鐵圍山的經典。『濟諸方等學經』,也評斥由于輕視聲聞,引起聲聞與菩薩的嚴重對立。這樣的聲聞道,不障礙大乘,可以貫通大乘,有回入大乘的可能。如不是一味的寄心于理想,那末面對人間的佛教,這應該是最通情理的正確態度!原則的說,未來的論師,中觀大乘與瑜伽大乘,就是秉承這一方針的。這所以中觀與瑜伽,法義上有許多異說,而同被稱譽爲大乘正軌的空有兩輪!

  

  

  注【116-001】『開元釋教錄』卷八(大正五五‧五六0下)。

  注【116-002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一六(大正二六‧一0九下)。

  注【116-003】『大乘寶雲經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二七六中以下)。

  注【116-004】『迦葉禁戒經』(大正二四‧九一二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16-005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七九‧八0(大正叁0‧七叁八下──七四七中)。 [P1174]

  注【116-006】『摩诃衍寶嚴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九六下)。『遺曰摩尼寶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九一上)。『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二0七中)。

  注【116-007】『中論』卷二(大正叁0‧一八下)。又卷四(大正叁0‧叁叁上)。

  注【116-008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叁六(大正叁0‧四八八下)。

  注【116-009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二一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16-010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第二分)卷四0二(大正七‧一一下)。

  注【116-011】『慧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六叁中)。

  注【116-012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叁五(大正叁0‧四八一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16-013】『濟諸方等學經』:一(大正九‧叁七五中──下)。二(大正九‧叁七六上)。叁(大正九‧叁七七上)。四(大正九‧叁七七下)。

  注【116-014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叁七中)。

  注【116-015】『舍利弗悔過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0上)。

  注【116-016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八(大正一0‧一九九中)。

  注【116-017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二『普明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叁六中)。

  注【116-018】『諸佛要集經』卷上(大正一七‧七五七上)。 [P1175]

  

  第二項 開權顯實‧開迹顯本的法華

  『法華經』,漢譯本有叁部:晉竺法護(西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