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元二八六年)所譯的『正法華經』,一0卷。姚秦鸠摩羅什Kuma^raji^va,于弘始八年(西元四0六)譯出的『妙法蓮華經』,七卷。隋阇那崛多Jn~a^nagupta與笈多Dharmagupta,在仁壽元年(西元六0一)補譯所成的『添品妙法蓮華經』,七卷。『妙法蓮華經』與『正法華經』相對比,有缺的,次第也有些不同。阇那崛多依羅什譯本,加譯一部分,並改正先後次第而另成一部。『添品妙法蓮華經序』(大正九‧一叁四下)說:
「考驗二譯,定非一本。(竺法)護似多羅之葉,(羅)什似龜茲之文。余撿經藏,備見二本,多羅則與正法符會,龜茲則共妙法允同。護葉尚有所遺,什文甯無其漏!而護所阙者,普門品偈也。什所阙者,藥草喻品之半,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,提婆達多品,普門品偈也。什又移囑累在藥王之前;二本陀羅尼,並置普門之後。其間異同,言不能極」。 「竊見提婆達多及普門品偈,先賢續出,補阙流行。余景仰遺風,憲章成範。大隋仁壽元年,辛酉之歲,因普曜寺沙門上行所請,遂共叁藏崛多、笈多二法師,于大興善寺,重勘 [P1176] 天竺多羅葉本,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,勘本猶阙。藥草喻品更益其半,提婆達多通入塔品,陀羅尼次神力之後,囑累還結其終;字句差殊,頗亦改正」。
序文,是當時參預譯者寫的,對『正法華』與『妙法蓮華』的缺文,及次第的更正,敘述得非常明白。依序文說,『正法華』與『妙法蓮華』,都有缺失,次第都有倒亂,然在經典成立演變的觀點來說,當時所依的梵本,怕是後代的續增與改編的吧!現在約重要的來說:一、『提婆達多品』:羅什譯本是沒有這一品的;竺道生的『法華經疏』,梁法雲的『法華義記』,都是沒有這一品的。『出叁藏記集』說:「自流沙以西,妙法蓮華經並有提婆達多品,而中夏所傳,阙此一品。先師(法獻)至高昌郡,于彼獲本,仍寫還京都」(1)。『提婆達多品』的譯出,與僧佑的師長法獻有關;僧佑所說,是可以信賴的史實。這一品,敘述釋尊過去生中,曾從提婆達多 Devadatta聞法;爲提婆達多菩薩授記。次說文殊師利Man~jus/ri^在龍宮教化,龍女速疾成佛。這一品編在『見寶塔品』以下,『勸持品』以前。『寶塔品』末與『勸持品』初這樣(2)說:
『見寶塔品』末:「以大音聲普告四衆:誰能于此娑婆國土,廣說妙法華經,今正是時?如來不久當入涅槃,佛欲以此妙法華經,付囑有在」! 『勸持品』初:「爾時,藥王菩薩摩诃薩,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,與二萬菩薩眷屬俱,皆于佛前,作是誓言:唯願世尊不以爲慮!我等于佛滅後,……我等當起大忍力,讀誦此經 [P1177] ,持說、書寫、種種供養,不惜身命」!
『見寶塔品』末,如來要付囑,弘揚護持『法華經』;『勸持品』初,藥王菩薩等就起來立願護持,不惜身命:前後一氣貫通。插入了『提婆達多品』,前後文義就隔斷了。況且文殊本在法華會上,怎麼忽而又從大海中來?這是『法華經』以外的,與弘傳『法華經』事有關,而被編入『法華經』的。早期傳入龜茲的,沒有這一品,正是『法華經』古本。『大智度論』引用『法華經』說極多,幾乎都說到了,但沒有有關『提婆達多品』的內容。『提婆達多品』的編入,該是西元叁世紀初吧!二、『囑累品』:『妙法蓮華經』中,『囑累品』在『如來神力品』以後;『囑累品』以下,還有『藥王菩薩本事品』等六品。『囑累品』在經中間,雖不合一般體裁,但也有『般若經』的前例可尋。「下品般若」囑累了,圓滿了,其後發展爲「中品般若」,一部分續編在後面,『囑累品』就在全經中間了。所以,『妙法蓮華經』的『囑累品』在中間,說明了以下的六品,是屬于續編的部分。關于這部經的集出、增編,略說其重要的如上。
『法華經』在中國,是非常流行的,研究的人也多。以『法華經』爲「純圓獨妙」的天臺宗,更是以『法華經』爲宗依的,中國佛教的大流。這裏,直依經文,以說明『法華經』在大乘佛教史上的意義。大概的說,「開權顯實」說乘權乘實,「開迹顯本」說身權身實,爲『法華經』的兩大宗要。說乘權乘實,如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一(大正九‧七上──中)說: [P1178] 「諸佛如來,但教化菩薩,諸有所作,常爲一事,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。舍利弗!如來但以一佛乘故,爲衆生說法,無有余乘若二若叁。……是諸衆生,從諸佛聞法,究竟皆得一切種智」。
大乘佛法興起時代,佛教界已有了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求成佛道的叁乘。聲聞與辟支佛,稱爲「二乘」或「小乘」,以入究竟涅槃爲目的;菩薩是大乘,以求成佛道爲理想。『法華經』起來說:聲聞與辟支佛的果證,都是方便說,二乘也是要成佛的。「無二無叁」,名爲一佛乘。從佛教思想的發展來說,釋尊在世,本著自己的證覺,爲弟子說法;弟子們依著去修證,「同入法性」[界],「同得無漏」。佛也是阿羅漢;佛也在僧中,爲僧中上首。佛在世的時代,佛與弟子間,是親切的而不是疏遠的。但佛是創覺者,弟子們是後覺者;弟子們得「叁菩提」(正覺),而佛得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(無上等正覺);法是佛所說的,學處(戒)是佛所製的:在弟子們的心目中,佛自有他們所不及的地方。不過佛與弟子們在一起,不會感覺修證上的距離。佛涅槃後,在弟子們的永恒懷念中,佛與弟子間的距離,被發覺出來。佛爲什麼能無師自悟,能安立法門,能製定戒律,弟子們爲什麼不能?在佛教因果法則下,公認爲:聲聞與緣覺,是速成的,佛是經長期修行而成的。菩薩「本生」,佛(出世)「因緣」等流傳人間,佛與弟子間的距離,越來越遠了!等到現在有十方佛,他方有淨土,六度以般若爲主導的思想形成,大乘法門就興起 [P1179] 了。菩薩成佛,是別有修證的菩薩道,與傳統佛教的聲聞道(及緣覺道)不同。那時,以成阿羅漢爲究竟的部派佛教,照樣流行。叁乘道分別在人間流行,不能不引起懷疑:佛是修菩薩而成佛的,爲什麼卻以聲聞(及緣覺)道教弟子成阿羅漢呢?大乘信徒,當然是希望大家成佛的,然也有困難,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四0上)說:
「若人已入正位,則不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何以故?已于生死作障隔故。是人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我亦隨喜,終不斷其功德。所以者何?上人應求上法」。
聲聞人如「入正位」──證入正性的,就是須陀洹果,再經七番生死,一定要入涅槃了。發菩提心,求成佛道,是要長期在生死中的,所以證入正位,就不可能發心。生死已有限止,不能發心成佛,這是一般所公認的。接著說,如能夠發心,那當然隨喜贊歎,因爲上人是應求上上的法門。這是依大乘人的希望,誘導聲聞者回心向大。但到底能不能發心呢?在大乘經中,除「華嚴法門」,聲聞都是參預法會的。或命聲聞說菩薩法,或在法會中受到貶抑。聲聞的參加大乘法會,聽大乘法,見佛爲菩薩授記,聲聞人能無所感嗎!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二(大正九‧一0下)說:
「我昔從佛聞如是法,見諸菩薩授記作佛,而我等不預斯事,甚自感傷,失于如來無量知見。世尊!我常獨處山林樹下,若坐若行,每作是念:我等同入法性,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」! [P1180]
這是聲聞乘人應有的懷疑與感傷。經上說:「若以小乘化,乃至于一人,我則墮悭貪,此事爲不可」(3)。自己成佛而教弟子成阿羅漢,這是不合理的!對于這些,應有滿意的解說!如來初成佛道,有多少七日不說法,感覺衆生難化而想入涅槃的傳說。梵天請轉*輪,佛才去鹿野苑 R!s!ipatanamr!gada^va轉*輪(4)。『法華經』運用這一傳說,而給以新的解說,如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一(大正九‧九下)說:
「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!衆生諸根鈍,著樂癡所盲。如斯之等類,雲何而可度?爾時諸梵王,……請我轉*輪。我即自思惟,若但贊佛乘,衆生沒在苦,不能信是法。……尋念過去佛,所行方便力,我今所得道,亦應說叁乘。……雖複說叁乘,但爲教菩薩」。
「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」,就是「妙法」,就是「佛乘」。佛出世間,只是爲了以佛慧 ──佛之知見示悟衆生。但衆生根鈍,不能信受,所以方便的說叁乘──菩薩乘以外,有聲聞與緣覺。說叁乘,其實是「教菩薩法」。聲聞與緣覺的修證,是適應衆生,而作爲引入佛道方便的。如「窮子喻」、「火宅喻」、「化城喻」、「系珠喻」(5),都不外乎從多方面去解說這一意義。這樣,聲聞、緣覺行果,可說是佛乘的預修;佛不說聲聞可以成佛,正是佛的悲心所在!
經上說:「如是妙法,諸佛如來時乃說之」(6);所說的就是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。又說:「說佛智慧故,諸佛出于世」;「如來所以出,爲說佛慧故」(7)。佛慧,佛智慧,與「佛之知見 [P1181] 」是同一內容的。爲了說「一佛乘」,如來極力稱歎:「諸佛智慧,甚深無量;其智慧門,難解難入」!「如來知見廣大深遠,無量、無礙、力、無所畏、禅定、解脫、叁昧,深入無際,成就一切未曾有法」(8),都是如來現證的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──無上道的內容。『法華經』承「般若法門」,重于「佛慧」,『般若經』是稱之爲「一切智」、「一切智智」的。『法華經』成立于「般若法門」、「文殊法門」的基礎上,如『信解品』所舉的「窮子喻」,關于如來的方便教化,可有四個層次(大正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