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九章 大乘經之序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‧八一八上)。

  注【66-014】『四分律』卷叁七(大正二二‧八叁叁中)。

  注【66-015】『十誦律』卷二四(大正二叁‧一七四中)。

  注【66-016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』卷七(大正二叁‧六六二上)。

  注【66-017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一(大正二五‧六一上──中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項 叁藏以外的部派聖典

  經二大結集所集成的部類,是佛教界公認的。此後一再分化,成立種種部派。凡經一次分化,都各自對聖典作一番審定與改編。經、律的彼此差別,代表了部派間的實質對立。部派分立後,聖典還在不斷的傳誦、集出,但沒有編入固有的經、律中去,因爲經、律已凝定而被(自部所)公認了。沒有編入「經」、「律」、(「論」)──叁藏的,就屬于「雜藏」或「小部」。這 [P540] 類聖典,現在依據可以考見的,說到一部分。如『入大乘論』卷上(大正叁二‧叁六下)說:

  

   「舍頭羅經、胎經、谏王、本生、辟支佛因緣,如是八萬四千法藏,尊者阿難從佛受持者,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語過」!

  

  『入大乘論』說到的這幾部,是聲聞學者(某些部派)所承認是佛說的,卻不屬于叁藏。其中,1.『舍頭(谏)羅經』:在漢譯大藏(『大正藏』「密教部」四)中,有吳支謙與竺律炎共譯的『摩登伽經』叁卷;西晉竺法護譯的『舍頭谏太子二十八宿經』(或名『虎耳意經』)一卷,是同一部類的別誦本。摩登伽女Ma^tan%ga^以咒術惑亂阿難A^nanda的故事,『大毗婆沙論』也曾經說到(1)。現有安世高譯的『佛說摩鄧女經』一卷,東晉失譯的『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』一卷」『大正藏』「經集部」一),就是摩登伽女惑亂阿難的因緣。『舍頭羅經』S/ardu^lakarn!a$vada^na ,是在摩登伽女惑亂阿難的事緣上,說過去生事,闡述種族平等外,編入咒語、二十八宿、占蔔星宿、時分長短等。據『十誦律』說:「阿蘭若比丘……應善知道徑,善知日數,善知夜,善知夜分,善知星宿;讀誦星宿經」。近聚落住比丘,也要知道這些(2)。『星宿經』是世俗的星宿曆數,比丘們爲了實用而學習,終于集成『舍頭羅經』。這可能是說一切有部 Sarva^stiva^din誦本;或是同在北方的,法藏部Dharmaguptaka「咒藏」的一部。2. 『胎經』:在大藏經中,有二部:『佛爲阿難說處胎經』,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譯,編入 [P541] 『大寶積經』第十叁會。唐義淨所譯的『佛爲難陀說出家入胎經』,二卷,編入『大寶積經』第十四會。這二部的主體相同,說明胎兒的生長過程,並「四種入胎」的差別。義淨所譯的,與難陀Nanda「貪欲譬喻」相結合,並說難陀過去生中的因緣,與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』(卷一一──一二)所說相同。3.『谏王』:大藏經有劉宋沮渠京聲所譯的『佛說谏王經』,一卷。異譯本有唐玄奘譯的『如來示教勝軍王經』;趙宋施護譯的『佛說勝軍王所問經』(『大正藏』編入「經集部」一)。4.『本生』:即各部派所傳的『本生』談。5.『辟支佛因緣』:傳說的辟支佛因緣,出叁藏以外而是佛所說的,藏經中(『大正藏』「本緣部」下)有傳說爲支謙所譯的:『撰集百緣經』(第叁卷)「授辟支佛品第叁」;所說的辟支佛因緣,共十事。又有秦失譯的『辟支佛因緣論』二卷,都是「昔從先師相傳聞」(3),展轉傳說而來的。

  

  說一切有部的論書中,發現有『集法經』、『筏第遮經』、『正法滅經』。『集法經』如『阿毗達磨顯宗論』卷一﹙大正二九‧七七八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又見集法契經中言:于我法中,當有異說。……諸如是等差別诤論,各述所執,數越多千。師弟相承,度百千衆,爲諸道俗解說稱揚。我佛法中,于未來世,當有如是诤論不同。爲利爲名,惡說惡受,不證法實,顛倒顯示」。

  

  這是部派紛爭極盛的時代,作爲佛的預記而編入『集法經』中。這是說一切有部的『集法經 [P542] 』;現存『結集叁藏及雜藏傳』,『迦葉結經』(編入『大正藏』「史傳部」一);『大智度論』所說的『集法經』(4),都屬于這一類,依原始五百結集的傳說,而更爲增廣的編集。『筏第遮經』:是天神授與的(5)。『正法滅經』,『大正藏』「史傳部」,有失譯的『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』──長行;西晉失譯的『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』──偈頌。這兩部是同本異譯,敘述末世比丘的衰亂,導致拘睒彌的法滅,策勵比丘們精進修行。這是佛使迦旃延ka^tya^yani^putra 說的,「如佛所說」(6)。說一切有部的『正法滅經』,可能就是這一部。藏經中還有失譯的『法滅盡經』一卷;竺法護所譯的『當來變經』一卷(『大正藏』編入「涅槃部」),也是同性質的經典,但這兩部已是大乘部類。『法滅盡經』更說到:「首楞嚴(叁昧)經、般舟叁昧,先化滅去,十二部經尋後複滅」(7)。這些,都由于末世(西元前後)的政治混亂,僧伽衰敝,憂慮法滅,而用來策勵比丘們精進的。「末法」思想,由此而增強起來。

  

  『瑜伽師地論』中,抉擇聲聞的伽陀,有「勝義伽陀」、「意趣義伽陀」、「體義伽陀」叁類(8)。「意趣義伽陀」五一頌,是大梵天王請問而佛說的(9)。這部伽陀集,不知道名稱,也沒有相同的譯本。「勝義伽陀」中,「染汙意恒時,諸惑俱生滅,若解脫諸惑,非先亦非後」頌(10),依『成唯識論』說,出于『解脫經』(11)。這部『解脫經』,是不在叁藏以內的。『瑜伽師地論』所引聲聞伽陀,是說一切有部,或持經者所誦的。 [P543]

  

  南傳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所傳的巴利語Pa^li聖典,一般看作原始佛教聖典,其實有些部類的集成,也是很遲的。如『小部』的『譬喻』,分四部,『佛譬喻』共七七偈。首先問譬喻多少,叁十波羅蜜,歸依(一──二頌)。次敘述「諸佛國」土的莊嚴清淨(叁──一七)。佛與辟支佛、諸弟子,在佛國中受用法樂(一八──叁0)。再舉佛土的莊嚴──花香、池蓮、鳥音、燈光、舞伎(叁一──四二);諸天來問生天的善業,修種種的天供養;傾聽法音,得到果證(四叁──六八)。十波羅蜜滿足,得無上的覺悟(六九──七二)。末了舉「諸佛教」,而歸結于叁寶的不可思議(七叁──七七頌)。從初問「佛譬喻有幾」,「叁十波羅蜜滿」,及末後舉十波羅蜜來說,『佛譬喻』的初形,是以佛的往昔修行爲主的,但現存的『佛譬喻』,卻成爲清淨佛土的莊嚴。『小部』的『佛種姓』,是釋迦佛往昔的史傳。序分名『寶珠經行處品』:佛以寶珠化作空中的經行處,諸天雲集,五百比丘也來了。寶珠經行處的化現,爲了說明釋尊的廣大功德──「四阿僧祇」以來,決意志求佛道,修行十波羅蜜的場所。這與『佛譬喻』的佛土莊嚴,意趣相同。『佛譬喻』的「諸佛土」,如『華嚴經』的佛土莊嚴;『佛種姓』的化作空中經行處,如『大集經』的空中化作「寶坊」一樣。依覺音Buddhaghos!a的『長部注』 Suman%galavila^sini^說:長部師Di^ghabha^n!aka所傳的『小部』,是沒有『譬喻』與『佛種姓』的(12)。可見這二部是後起的,與大乘思想相呼應的作品。 [P544]

  

  此外,如『舍利弗問經』,是大衆部Maha^sa^m!ghika的,說到了文殊師利Man~jus/ri^ (13)。『入大乘論』說:「僧祇中說:青眼如來等,爲化菩薩故,在光音天,與諸聲聞衆,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住」(14)。這又是大衆部的另一聖典。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~a^ruci所譯的『正法念處經』,七0卷,是說一切有部與正量部Sam!mati^ya所推重的。經中的天鳥,都說法警覺天衆;「鵝王菩薩」、「鵝王善時菩薩」爲諸天說法(15),更類似大乘經說。『法住經』,『入大乘論』曾提到他的內容:「尊者賓頭盧,尊者羅!7畝羅,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」(16),住世而護持佛法。唐玄奘譯的『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』,是依據『法住經』的。依所說的內容,與錫蘭佛教,容認大乘的部派有關(17)。

  

  依上來(二項)所說,可見部派佛教中,出叁藏以外的部類,而集出又遲一些的,著實不少。這些,或是大乘(佛菩薩)思想的孕育者,或是與大乘思潮相契應的,或已有了大乘的特征。那些保持聲聞聖典形式的,也是融攝了當時的世俗學術,如天文曆數(如『舍頭羅經』),胎兒生育過程(如『處胎經』),國王治道(如『谏王經』),與部分大乘經的通俗、普及的傾向相合。現在依據的資料,雖是不完整的,但傾向于大乘的機運,已隱約的顯露出來。這不是某一部派,而是佛教界的共同傾向,所以說:大乘佛法的興起,代表了那個時代佛教界的共同心聲。

  

  

  注【67-001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八(大正二七‧九0中)。 [P545]

  注【67-002】『十誦律』卷五七(大正二叁‧四一九下──四二0上)。

  注【67-003】『辟支佛因緣論』卷上(大正叁二‧四七叁中)。

  注【67-004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二(大正二五‧六七上)。

  注【67-005】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卷一五(大正二九‧四一六中)。

  注【67-006】『迦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九章 大乘經之序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