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利問經』,也有關于字母的解說(20)。大乘經中,平等法性的闡揚者,主要的是文殊師利。這與吠檀多Veda$nta哲學,也有類似處。總之,文殊師利與常童子,是大有關系的。
關于普賢與帝釋,首先注意到的,是普賢坐的六牙白象,與帝釋坐的六牙白象,恰好一致。普賢坐的六牙白象,如『法華經』的『普賢菩薩勸發品』,及『觀普賢菩薩經』,有詳備的敘述,這當然經過了大乘的表現。帝釋坐的六牙白象,如『長阿含經』卷二0『世記經』(大正一‧一叁二上)說:
「帝釋複念伊羅缽龍王。……龍王即自變身,出叁十叁頭,一一頭有六牙,一一牙有七浴池,一一浴池有七大蓮華,(一一蓮華)有百一葉,一一花葉有七玉女,鼓樂弦歌,抃舞 [P470] 其上。時彼龍王作此化已,詣帝釋前,于一面立。時釋提桓因著衆寶飾,璎珞其身,坐伊羅缽龍王第一頂上」。
na^ga──那伽,印度人是指龍說的,或是指象說的,所以古人或泛譯爲「龍象」。伊羅缽 Aira^van!a龍王的化身,就是六牙象王。帝釋所坐與普賢所坐的,是怎樣的恰合!
帝釋,佛教說是住在須彌山Sumeru上,爲地居的天、龍、夜叉們的統攝者,有多神的特性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叁叁(大正二七‧六九一下──六九二上)說:
「蘇迷盧頂,是叁十叁天住處。……山頂四角,各有一峰。……有藥叉神,名金剛手,于中止住,守護諸天。于山頂中,有城名善見,……是天帝釋所都大城。城有千門,嚴飾壯麗。門有五百青衣藥叉,……防守城門」。
依『大毗婆沙論』等說:金剛手Vajrapa^n!i並非帝釋,而是住在須彌山頂的一位藥叉(夜叉)。夜叉很多,都是可以稱爲金剛手或執金剛Vajradhara的。初期經律中,那位特別護持釋尊的夜叉,或稱金剛力士Vajramalla,也是執金剛神之一。帝釋自身,其實也是夜叉,所以『論』引『帝釋問經』說:「此藥叉天,于長夜中其心質直」(21)。帝釋的夫人舍脂S/aci ,也被稱爲夜叉,如『毗婆沙論』說:「天帝釋亦愛設支青衣藥叉」(22)。帝釋本爲『吠陀』 Veda中的因陀羅天Indra,手執金剛杵,而被稱爲金剛手。從佛教傳說來看,帝釋是天龍 [P471] 八部,特別是夜叉群的王。帝釋這一特色,被菩薩化而成爲後期密法的住持者。普賢菩薩,在密典中,就是金剛手、執金剛與金剛薩埵Vajrasattva。密法的說處,也主要在須彌山。其實,推重普賢菩薩的『華嚴經』,如『世主妙嚴品』、『入法界品』,天神而是菩薩的,已非常的多。普賢菩薩的特性,是深受帝釋影響的!
梵王爲主,融攝舍利弗的德性,形成文殊師利。帝釋爲主,融攝大目犍連的德性(23),成爲普賢。人間、天上的二大!6虎侍,成爲二大菩薩;二大!6虎侍間的釋迦佛,就成爲毗盧遮那。毗盧遮那,或譯作盧舍那。『華嚴經』說:「或稱悉達,……或稱釋迦牟尼,……或稱盧舍那,或稱瞿昙,或稱大沙門」(24)。可見人間的釋迦,與功德圓滿的毗盧遮那,只是一佛,與他方同時的多佛不同。在印度教中,毗盧遮那是光輝、光照的意思,所以或譯爲「遍照」。如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破壞諸暗冥,光明照虛空,今毗盧遮那,清淨光明顯」(25)。這是日輪的特性,所以或譯Maha^vairocana 爲「大日」。毗盧遮那是象征太陽的,也是淵源于太陽神話的名稱。然在佛教自身的發展上,功德究竟圓滿所顯的毗盧遮那佛,與色究竟天相當。『大乘入楞伽經』說:「色界究竟天,離欲得菩提」(26)。『華嚴經』說:第十地──受灌頂成佛的菩薩,「住是地,多作摩酰首羅天王」(27)。『十地經論』卷一(大正二六‧一二五下)說:
「現報利益,受佛位故。後報利益,摩酰首羅智處生故」。 [P472]
摩酰首羅Mahes/vara,是「大自在」的意義。雖然『入大乘論』說:「是淨居自在,非世間自在」(28),但十地菩薩生于色究竟天上,摩酰首羅智處(如兜率天上別有兜率淨土) ,然後究竟成佛,「最後生處」到底與摩酰首羅天相當,這是色相最究竟圓滿的地方。在這裏究竟成佛,人間成佛的意義消失了!總之,華嚴叁聖,仿!C剌世間的帝釋、梵天、大自在天,而又超越帝釋、梵天、大自在天。一佛二菩薩,仍依固有經律中的帝釋、梵王而形成,與印度神教的叁天── 大自在天、毗濕笯天Vis!n!u、梵天的體系不同。
注【58-001】『海潮音』(叁十四卷、六月號)。
注【58-002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』卷二九(大正二四‧叁四七上)。 『高僧法顯傳』(大正五一‧八五九下)。『大唐西域記』卷四(大正五一‧八九叁上──中)。
注【58-003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二二(大正二‧六六叁下)。
注【58-004】『陀羅尼集經』卷一(大正一八‧七九0上──中)。
注【58-005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四(大正二‧九五下)。『中阿含經』卷五『智經』(大正一‧四五二上──中)。 『相應部』「因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七九──八一)。
注【58-006】『中阿含經』卷五『師子吼經』(大正一‧四五二下)。『增壹阿含經』卷叁0(大正二‧七一二下)。 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南傳二二上‧叁四)。 [P473]
注【58-007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』卷一0(大正二叁‧六八0上──中)。
注【58-008】『阿毗達磨發智論』卷一九(大正二六‧一0二一下──一0二二上)。
注【58-009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二二(大正二‧六六叁中)。
注【58-010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四五(大正二‧叁叁0上──中)。『相應部』「婆耆沙長老相應」(南傳一二‧叁叁0)。
注【58-011】『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八0下)。
注【58-012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一九(大正二‧六四叁中)。『中部』(一四一)『谛分別經』(南傳一一下‧叁五0)。
注【58-013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四四(大正二‧叁二二下)。『相應部』「念處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叁九四)。
注【58-014】『長阿含經』卷一六『堅固經』(大正一‧一0二中)。『長部』(一一)『堅固經』(南傳六‧叁一一)。
注【58-015】『長阿含經』卷五『典尊經』(大正一‧叁二中)。『長阿含經』卷五『阇尼沙經』(大正一‧叁五中)。
注【58-016】『長部』(一九)『大典尊經』(南傳七‧二叁九)。『長部』(一八)『阇尼沙經』(南傳七‧二一七)。
注【58-017】『長阿含經』卷六『小緣經』(大正一‧叁九上)。『長阿含經』卷一叁『阿摩晝經』(大正一‧八叁中)。
注【58-018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二(大正二五‧七叁上)。
注【58-019】如『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』(大正二0‧七0五上)。
注【58-020】『文殊師利問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四九八上)。
注【58-021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(大正二七‧二下)。 [P474]
注【58-022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二七(大正二七‧一叁九中)。
注【58-023】大目犍連神通第一,傳說上天宮,見餓鬼等事很多,是一位與鬼神關系最深的聖者。
注【58-02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(大正九‧四一九上)。
注【58-025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二(大正二‧一五五上)。
注【58-026】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六叁八上)。
注【58-027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二七(大正九‧五七四下)。
注【58-028】『入大乘論』卷下(大正叁二‧四六中)。
第叁項 阿!B粊‧阿彌陀‧大目
再來說初期大乘經中,占有重要地位的叁位佛陀。
一、阿!B粊佛Aks!obhya是他方佛之一,在初期大乘佛法中,有極重要的地位。從阿!B粊 佛的因位發願,及實現淨土的特征,可以明白的看到了,釋尊時代一位聖者的形像。阿!B粊佛的本願與淨土,有什麼特色?據『阿!B粊佛國經』說:從前,東方有阿毗羅提Abhirati,甚可愛樂的意思)國土,大目(或譯廣目)如來出世,說菩薩六波羅蜜。那時有一位比丘,願意修學菩薩行。大目如來對他說:「學諸菩薩道者甚亦難。所以者何?菩薩于一切人民、及蜎飛蠕動之類,不 [P475] 得有瞋恚」(1)。這位比丘聽了,當下就發真實誓言說(2):
「我從今以往,發無上正真道意。……當令無谀谄,所語至誠,所言無異。唯!天中天!我發是薩芸若意,審如是願爲無上正真道者,若于一切人民、蜎飛蠕動之類,起是瞋恚, ……乃至成最正覺,我爲欺是諸佛世尊」!
這位比丘立下不起瞋恚的誓願,所以大家就「名之爲阿!B粊」,阿!B粊是無瞋恚、無忿怒的意思。也可解說爲:不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八章 宗教意識之新適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