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

 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

  第一节 佛菩萨的仰信

  第一项 十方佛菩萨的出现

  大乘佛法的兴起,与十方现在的多佛多菩萨,是不可分的。起初,由于释尊的入灭,佛弟子出于崇信怀念的心情,传出有关释尊的「本生」、「譬喻」、「因缘」。到后来,十方现在佛的信仰流行起来,因而又传出了有关十方现在佛的「本生」、「譬喻」与「因缘」。十方现在的佛与菩萨(大都是大菩萨),成为佛弟子的信仰,引起修学菩萨道的热诚,大乘法就开始流行。十方现在佛与菩萨的名字,从来都知道,这是「表德」的。虽然佛佛平等(菩萨还在修学阶段,所以有差别),但在适应众生的机宜上,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特性。所以佛菩萨有不同的「本生」、「譬喻」与「因缘」,也有不同的名字。这是表示佛与菩萨特有的胜德,菩萨修行的独到法门,也表示了利益众生所特有的方便。以初期的大乘经而论,现在(或过去)佛与菩萨的名字;过去 [P464] 发心、修行、授记的传说,是非常多的。但有的只偶然一见,有的却有许多经说到他的往昔因缘与现在的化度众生。如阿弥陀佛Amita^bhabuddha、文殊师利Man~jus/ri^、观世音Avalokites/vara 菩萨,为家喻户晓的佛菩萨,大乘信者的信仰对象,与偶然一见的,到底不同,这应有传说上的渊源,或特殊的适应性。如文殊菩萨,在大众部Maha^sa^m!ghika,早就有了文殊的信仰(1)。虽现有的资料不充分,对初期大乘的重要佛菩萨,不一定能有确定的结论,但基于深远的传说,适合一般宗教的需要,才能成为众所共知的佛菩萨,是可以确信无疑的。

  起初,大乘经说到了十方现在的佛与菩萨,而这一世界的说(大乘)法主,还是释迦牟尼 S/a^kyamuni;参与说法及问答者,还是原始佛教的圣者们。如『般若经』是须菩提Subhu^ti 等声闻圣者,及弥勒Maitreya、帝释S/akradeva^na^m indra;『大阿弥陀经』是阿难 A^nanda、阿逸多Ajita即弥勒);『舍利弗悔过经』是舍利弗S/a^riputra等。其后,文殊(传说在南方或东方来)、维摩诘Vimalaki^rti等,成为此土的,助佛扬化的菩萨;此土也有贤护Bhadrapa^la等菩萨出现,那是大乘佛法相当隆盛,大乘行者已卓然有成了!著名的佛与菩萨,应有深远的传说渊源。到底渊源于什么?或推论为受到西方神话的影响;或从印度固有的宗教文化去探求;或从佛教自身去摸索,每每能言之成理。我的理解与信念:大乘佛法到底是佛法的;大乘初期的佛菩萨,主要是依佛法自身的理念或传说而开展,适应印度神 [P465] 教的文化而与印度文化相关涉。佛法流行于印度西北方的,也可能与西方的传说相融合。初期大乘的佛与菩萨,主要是依佛教自身的发展而表现出来,所以大乘法中著名的佛菩萨,即使受到印度神教或西方的影响,到底与神教的并不相同。这里,试论几位著名的佛菩萨,作研究大乘佛教者的参考。

  

  注【57-001】『舍利弗问经』(大正二四‧九0二下)。

  

  第二项 文殊师利‧普贤‧毗卢遮那

  文殊师利Man~jus/ri^,或译为曼殊室利,濡首,妙吉祥。三曼陀跋陀罗Samantabhadra ,或译为普贤,遍吉。文殊、普贤──二大菩萨,与毗卢遮那佛Vairocana,被称为「华严三圣」。一佛与二大菩萨,是怎样的出现于佛教界,而被传说、称颂与信奉呢?首先,大智文殊、大行普贤──二菩萨,是毗卢遮那佛(旧译作「卢舍那佛」)的二大!6虎侍,与原始佛教中,智慧第一舍利弗S/a^riputra,神通第一大目犍连Maha^maudgalya^yana,是释迦佛的「挟侍」,似乎有共同处。我曾依据这一线索,加以研究,并以『文殊与普贤』为题,发表于『海潮音』(1)。研究的结论是:释尊的人间弟子,有左右二大弟子──舍利弗与大目犍连,这是众所共知的。而在佛教的传说中,还有天上弟子,梵王brahman与帝释S/akradeva^na^mindra [P466] ,也成为左右的二大弟子。天上的二大弟子,如『增壹阿含经』卷二八(大正二‧七0七下)说:

   「世尊……诣中道。是时梵天在如来右,处银道侧;释提桓因在(左)水精道侧」。

  世尊在中间,梵王与帝释在左右,从忉利天下来的传说,如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』,『高僧法显传』,『大唐西域记』等,都有同样的记载(2)。又如释尊到满富Pu^rn!avardhana 长者家去,也是梵王侍右,帝释侍左的(3)。人间二大弟子,融合于天上的二大弟子,表现为毗卢遮那佛的二大弟子──文殊与普贤。

  人间二大弟子,与文殊、普贤的类似性,除二大弟子与大智、大行外,有师、象的传说。文殊乘青师,普贤乘白象(4),为中国佛教的普遍传说。这一传说,与人间二大弟子是有关的。舍利弗与师子的传说,如『杂阿含经』说:舍利弗自称:「正使世尊一日一夜,乃至七夜,异句异味问斯义者,我亦悉能乃至七夜,异句异味而解说」。这一自记,引起比丘们的讥嫌,说他「于大众中一向师子吼言」(5)。又有比丘说舍利弗轻慢,舍利弗就「在佛前而师子吼」,自己毫无轻慢的意思(6)。目犍连与白象的传说,出于『毗奈耶』(7),『发智论』曾引述而加以解说:「尊者大目干连言:具寿!我自忆住无所有处定,闻曼陀枳尼池侧,有众多龙象哮吼等声」(8)。这一传说,曾引起了部派间的论诤:听见了声音才出定,还是出了定才听见声音?目干连不但曾因听见龙象哮吼,引起佛弟子间的疑难,随佛去满富城时,目干连也是化一只六牙白象,坐着从空中飞 [P467] 去(9)。二大弟子与师、象的关系,还有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六二(大正二七‧八二一中)所说

   G 「舍利子般涅槃时,入师子奋迅等至。大目揵连般涅槃时,入香象嚬呻等至」。

  等至──三摩钵底,为圣者圣慧所依止的深定。舍利弗与大目犍连二位,依止这师子奋迅、香象嚬呻定而入涅槃,文殊与普贤二大士,也就坐着师、象而出现人间了。

  文殊与舍利弗的关系,还有三点:一、文殊被称为「法王子」,这虽是大菩萨共有的尊称,但在文殊,可说是私名化的。原来法王子,也是舍利弗特有的光荣,如『杂阿含经』说:「佛告舍利弗……汝今如是为我长子,邻受灌顶而未灌顶,住于仪法(学佛威仪位),我所应转*轮,汝亦随转」(10)。舍利弗为法王长子,与大乘的「文殊师利法王子」,明显的有着共同性。二、 舍利弗是摩竭陀Magadha的那罗Na^la.Na^landa^聚落人,文殊也有同一传说:「此文殊师利,有大慈悲,生于此国多罗聚落,……于我所出家学道」(11)。三、『中阿含经』卷七『分别四谛经』(大正一‧四六七中)说:

   「舍梨子比丘,能以正见为导御也。目干连比丘,能令立于最上真际,谓究竟漏尽。舍梨子比丘生诸梵行,犹如生母;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,犹如养母」(12)。

  舍利弗在教化方面,能使比丘们得正见──得佛法的慧命,如生母一样。正见,是正确的见 [P468] ,不是知识,是深刻的体认,成为自己决定不坏的证信。文殊师利宣扬大乘法,与舍利弗的「以正见为导御」,性质相同,如『放钵经』(大正一五‧四五一上)说:

   「今我得(成)佛,……皆文殊师利之恩,本是我师。前过去无央数诸佛,皆是文殊师利弟子;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。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,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」。

  诸佛为文殊的弟子,文殊如父母一样,这不是与舍利弗能生比丘梵行,如生母一样吗?而且,舍利弗教人得正见,入佛法;目犍连护育长养,使比丘们究竟解脱:这是声闻道的始终次第,二大弟子各有其独到的教化。在『入法界品』中,善财童子Sudhanas/res!t!hi-da^raka从文殊发菩提心,此后参学修行,末了见普贤菩萨,入普贤行愿而圆满。二大士所引导的,菩萨道的始终历程,不也是有其同样意义吗!

  释尊天上的二大弟子──梵王与帝释,与文殊、普贤二大菩萨的关系,更为明显。梵王或梵天王,经中所说的,地位不完全一致。或说「娑婆世界主梵天王」(13),那是与色究竟天akanis!t!ha 相等。或泛说梵天王,是初禅大梵天王。梵天王的示现色相,如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二九(大正二七‧六七0下)说:

   「尊者马胜遂发诚心,愿大梵王于此众现!应时大梵即放光明,便自化身为童子像,首分五顶,形貌端严,在梵众中,随光而现」。 [P469]

  『毗婆沙论』所引述的,是『长阿含经』的『坚固经』;分别说部所传的『长部』,只说「梵王忽然出现」(14)。『大典尊经』与『阇尼沙经』,都说到梵王出现的形相:「有大光现……时梵天王即化为童子,五角髻」(15);南传略说「常童形梵天」(16)。说偈赞叹释尊的常童子Sanatkuma^ra (17),就是这位梵天的化相(『大智度论』称之为「鸠摩罗天」)(18)。这使我们想到,文殊是被称为童子的。在文殊像中,虽有一髻的,没有髻的,但五髻是最一般的。五髻文殊相,岂非就是梵王示现的色相?据说:印度的文字,由梵王诵出,所以称为梵语。在大乘法中,有阿字为初的四十二字门;字母最初的五字──阿、啰、跛、者、曩,就是文殊师利的根本咒(19)。『文殊师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