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的传出,表示对阿弥陀佛净土的见解。

  三、阿!B粊佛土与阿弥陀佛土,为初期大乘的东西二大净土。一经传布出来,必然要引起教界的反应,于是有更多的本生传说出来。『贤劫经』说:过去,使众无忧悦音王,护持无限量法音法师。无限量法音法师,是阿弥陀佛前身;使众无忧悦音王,是阿!B粊佛的前身(13)。这是阿弥陀为师,而阿!B粊为弟子了。『决定总持经』说:过去的月施国王,从辩积法师听法。辩积是阿!B粊佛前身,月施是阿弥陀佛前身(14)。这是阿!B粊为师,阿弥陀为弟子了。东西净土的二佛,有相互为师弟的关系。上面说到:『阿!B粊佛国经』说:当时阿!B粊菩萨,是从大目如来听法而发愿的。『阿弥陀经』说法藏比丘从世自在王佛发心,而『贤劫经』说:净福报众音王子,从无量德辩幢英变音法师听法。净福报众音王子是阿弥陀佛前身,无量德辩幢英变音法师,是大目如来前身(15)。阿弥陀 [P482] 佛也以大目如来为师,与阿!B粊佛一样。这一本生,是从互相为师弟的关系,进一步而达到了共同的根源。「大目」,唐译『不动如来会』作「广目」。大目或广目的原语,虽没有确定,但可推定为卢遮那。毘vi是「最高显」的,卢遮(舍)那Rocana是「广眼藏」的意思(16),广眼就是广目或大目。阿!B粊与阿弥陀,都出于大目,可说都是毗卢遮那所流出的。毗卢遮那如日轮的遍照,那末东方净土的阿!B粊佛,象征日出东方。阿!B粊住于无瞋恚心而不动,是菩提心。菩提心为本,起一切菩萨行,如日轮从东方升起,光照大地,能成办一切事业。阿弥陀佛土如日落西方,彼土──那边的光明无量。从日出到日没,又从日没到日出,所以阿!B粊佛与阿弥陀佛,有互为师弟的意义。二佛都出于大目如来,那是以释尊究竟的佛德为本,方便设化,出现东西净土。古代的本生话,是直觉到这些意义,而表示于本生话中的。

  

  注【59-001】『阿!B粊佛国经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二上)。

  注【59-002】『阿!B粊佛国经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二上) 。

  注【59-003】『阿!B粊佛国经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三上)。

  注【59-004】『阿!B粊佛国经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六中)。

  注【59-005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广叙(二六二──二八二)。

  注【59-006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八,所载教化鸯掘摩事,与南传大致相同,但没有誓言救济产难的事(大正二‧二八一 [P483] 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59-007】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三0二下)。

  注【59-008】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三0二上)。

  注【59-009】『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三0九上)。

  注【59-010】矢吹庆辉『阿弥陀佛之研究」所引(四七──五二)。

  注【59-011】『相应部』「谛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‧三四一)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五(大正二‧一0四上)。

  注【59-012】『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』卷中(大正一二‧三二一下)。『无量寿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二七0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59-013】『贤劫经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一0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59-014】『决定总持经』(大正一七‧七七二中)。『谤佛经』(大正一七‧八七六中)。

  注【59-015】『贤劫经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七中)。 「大目」,依「宫本」。

  注【59-016】『望月佛教大辞典』(四三六八中)。

  

  第四项 观世音

  观世音Avalokite$s/vara,或译为观自在,是以大悲救济苦难著名的菩萨。观世音的来源,或以为基于波斯的女性水神Ana^hita;或以为是希腊的阿波罗Apolla 神,与印度湿婆(自在)I^s/vara神的混合。然从佛教的立场来说,这不外乎释尊大悲救世的世俗 [P484] 适应。试从观世音所住的圣地说起。观世音所住的圣地,梵语为Potala,或Potalaka,汉译作补陀洛、补陀洛迦等。传说在南印度,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六八(大正一0‧三六六下)说:

   「于此南方,有山名补怛洛迦,彼有菩萨,名观自在。……见其西面岩谷之中,……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,结跏趺坐」。

  晋译『华严经』所说相同,但作「光明山」(1)。『大唐西域记』卷一0(大正五一‧九三二上)也说:

   「秣剌耶山东,有布呾洛迦山。山径危险,岩谷攲倾。山顶有池,其水澄镜。……池侧有石天宫,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。其有愿见菩萨者,不顾生命,厉水登山,忘其艰险;能达之者,盖亦寡矣」!

  观世音菩萨的圣地,深山险谷,是那样不容易到达。圣地到底在那里?考论者也没有确定的结论。然在佛教所传,古代确有名为补多洛或补多罗迦的,这应该就是观世音菩萨圣地的来源。传说古代的王统,开始于摩诃三摩多Maha^sammata,年寿是无量的(不可以年代计的)。其后,先后有王统成立,并说到所住的城名。大天王Maha^deva王统以后,有姓瞿昙Gautama 的善生王Suja^ta,以后有甘蔗种Iks!va^ku,都住在补多罗城,就是释迦族S/a^kya的来源。这一传说的谱系,虽不完全统一,但在传说的王统住地中,有补多罗,却是一致的,今列 [P485] 举不同的传说如下(2):

  图片

  Ⅰ富多罗………[又]布多罗………[善生]补多罗…………[甘蔗]补多勒迦

  Ⅱ布多罗迦……[又]补多罗迦……[瞿昙]补多落迦………[甘蔗]补多落迦

  Ⅲ逋多罗………[又]逋多罗………[瞿昙]逋多罗…………[甘蔗]逋多罗

  Ⅳ逋多罗………[又]逋多罗………[瞿昙]逋多罗…………[甘蔗]逋多罗

  Ⅴ褒多那………毘褒多那…………[大茅草王]褒多那……[甘蔗]

  ⅥPakula

  

  传说的名称不统一,主要为方言的变化。如Ⅵ说是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所传,作Pakula 。Ⅴ说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所传,「褒怛那」的原语,应与铜鍱部所传,『典尊经』的七国七城中,Assaka国的Potana相合。ⅠⅡ说(ⅢⅣ 可能也是)是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 所传。译名不统一,但可断定是:Potala或Potalaka。传说的十大王统中,有阿波── 阿湿波As/vaka,或作阿叶摩As/vama,也就是七国中的Assaka;首府与传说中的褒怛那、补多罗相当。阿湿波的补多落迦,与观世音的圣地,完全相合。

  『长阿含经』的『典尊经』,传说以瞻波Campa^为中心的七国七城,其中有阿婆(阿湿波国)的布和(褒怛那),是东方的古老传说(3)。在释尊时代,仅有央伽An%ga的瞻波城、迦 [P486] 尸Ka^s/i的波罗奈Va^ra^n!asi^,是佛所经常游化的地区,其他的古代城市,不是已经毁废,就是湮没而地点不明。如迦陵伽Kalin%ga的檀特补罗Dantapura,已因仙人的「意愤」而毁灭。毗提诃Videha的弥絺罗Mithila^,已经衰落。阿盘提Avanti的首城──摩酰沙底Ma^hisatti^,已移转到优禅尼Ujjayaini^。苏尾罗Sovi^ra的劳鹿迦Roruka ,传说纷歧。『杂事』译为「胜音城」,此地与大迦旃延Maha^ka^tya^yana有关,应在阿盘提,但『杂事』却传说在西北。胜音城人,用土来撒大迦旃延,因而城为沙土所掩没(4)。后来,劳鹿迦又传说在于阗,也是为沙土所掩没的(5)。年代太久远了,古城不知所在,就成为神话的地区。阿湿波,铜鍱部传写为Assaka,首都名Potali(即Potala),解说为在瞿陀婆利Godha^vari^ 河岸。『望月佛教大辞典』也许觉得太在南方,所以推定在摩偷罗Mathura^与优禅尼之间(6)。其实,阿湿波是在东方的。『正法念处经』说到东方地区,有毗提酰河与安输摩河。又说:桥萨罗Kos/ala^属有六国:桥萨罗、鸯伽、毗提酰、安输、迦尸、金蒲罗(7)。金蒲罗所在不明,其余的都在恒曲以东的东方。安输摩与安输,就是阿湿波(或译阿叶摩)。又释尊的时代,确有名为阿湿波的,如『中阿含经』卷四八『马邑经』(大正一‧七二四下、七二五下)说:

   「佛游鸯骑国,与大比丘众俱,往至马邑,住马林寺」(8)。

  As/vapura──马邑,为as/va与pura的结合语,就是阿湿波邑。佛世是属于央伽的;与 [P487] 『正法念处经』的东方相合。阿湿波的Potala,虽不能确指,而属于东方,是可以确定的。央伽的东方,现有阿萨密Assam,与阿叶摩、安输摩的语音相近。古代的地名,年代久了,不免传说纷歧,或与神话相结合。如迦陵伽的檀特补罗,苏尾啰的劳鹿迦。所以古代阿湿波的补多罗、补多落迦,传说为观世音菩萨的圣地──补怛洛迦,传说到南方或他方,是非常可能的。

  『法华经』说:观世音菩萨,「应以何身而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(9)。现种种身,说种种法,传为观世音救世的方便。或以为是受了印度教毗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