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为瞋恚所动,所以或译为「不动」。阿!B粊菩萨所发的大愿,当然还多,而不起瞋恚──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,是菩萨道的根本愿,所以立名为阿!B粊。在阿!B粊菩萨的誓愿中,有一项非常突出的誓愿,是:「世间母人有诸恶露。我成最正觉时,我佛剎中母人有诸恶露者,我为欺是诸佛世尊」(3)。等到成佛时,「阿!B粊佛剎女人,妊身产时,身不疲极,意不念疲极,但念安隐。亦无有苦,其女人一切亦无有诸苦,亦无有臭处恶露。舍利弗!是为阿!B粊如来昔时愿所致」(4)。阿!B粊菩萨发愿修行,以无瞋恚为本,而注意到女人痛苦的解除。大乘佛法兴起时,显然不满于女人所受的不幸、不平等。所以初期的大乘经,每发愿来生脱离女身,或现生转女成男(5)。这似乎不满女人的遭受,而引起了厌恶自卑感,然而阿!B粊菩萨的意愿,却大不相同。何必转为男人?只要解免女人身体及生产所有的苦痛,女人还是女人,在世间,论修证,有什么不如男子呢! [P476]

  阿!B粊菩萨的愿行,与释尊时代的鸯掘摩An%gulima^la,非常类似。鸯掘摩本是一位好杀害人的恶贼,受到释尊的感化,放下刀杖而出家,修证得阿罗汉果。因为他曾经是恶贼,伤害很多人,所以出去乞食,每每被人咒骂,或加以伤害,可是他一点也不起瞋心。一次,鸯掘摩出去乞食,见到妇人难产的痛苦,生起了「有情实苦」的同情。同来告诉释尊,释尊要他去以真实誓言,解除产妇的苦痛。如『中部』(八六)『鸯掘摩经』(南传一一上‧一三九)说:

   「妇人!我得圣生以来,不故意夺生类命。若是真实语者,汝平安,得平安生产」! 鸯掘摩的真实誓言──从佛法新生以来,不曾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。就这样,妊妇得到了平安。这与阿!B粊菩萨的真实誓愿,「妊身产时,……无有诸苦」,可说完全一致。鸯掘摩曾作偈(南传一一上‧一四一)说:

   「我先杀害者,今称不害者。我今名真实,我不害于人」。

  阿!B粊菩萨发愿,从此名为「阿!B粊」;鸯掘摩出家成圣,从此名为「不害」。阿!B粊与不害 Ahim%sa^,梵语虽不同,而意义是相近的。舍去从前的名字,得一新名字,鸯掘摩与阿!B粊也是同样的。阿!B粊的愿行与净土,是从不起一念瞋恚伤害心而来。释尊的感化鸯掘摩,真可说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这是佛教最著名的故事。佛使他不再起残杀伤害心,又结合了用真实誓言,救济产难的故事(6),更加动人,传布也更普遍。这是人间的普遍愿望,而表现在鸯掘摩身上。这种 [P477] 人类的共同愿望,深化而具体表现出来,就成为大乘经中,阿!B粊菩萨与阿!B粊净土的特征。

  二、初期大乘的著名佛土,东方阿!B粊佛土外,要推西方的阿弥陀Amita^bha佛土。阿弥陀佛出现的时代,要比阿!B粊佛迟些。在大乘佛教中,阿弥陀有重要的地位,研究的人非常多。阿弥陀佛的出现,有人从外来的影响去探索。我以为,先应从阿弥陀佛的发愿去理解,正如从阿!B粊佛发愿的故事去了解一样。阿弥陀佛发愿,成就净土以及往生的经典,以大本『阿弥陀经』为主。这又有多种译本,大要可分二十四愿本、四十八愿本,以二十四愿本为古本。今依古本『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(异译名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』)说:过去有楼夷亘罗Lokes/varara^ja ──世自在王佛出世说法,那时的大国王(轮王),发心出家,名昙无迦Dharma$kara ──法藏(或译「法积」)比丘。法藏比丘发成佛的愿,他的根本意愿,如『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三00下──三0一上)说:

   「令我后作佛时,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。……都胜诸佛国」。

  法藏比丘的愿望,是在十方佛土中,自己的净土,最胜最妙;在十方无央数佛中,阿弥陀佛第一。愿力的特征,是胜过一切佛,胜过一切净土。『大阿弥陀经』以为:「前世宿命求道,为菩萨时所愿功德,各自有大小。至其然后作佛时,各自得之,是故令光明转不同等。诸佛威神同等耳,自在意所欲作为,不豫计」(7)。这是主张佛的威神(应包括定、慧、神通)是平等的,都 [P478] 不用寻思分别,自然无功用的成办一切佛事。但光明等是随因中的愿力而大小不同的,这一见解,近于安达罗派Andhraka,如『论事』(南传五八‧四一一)说:

   「诸佛身、寿量、光明不同,有胜有劣」。

  佛的身量、寿量、光明,随因中的愿力而不同。法藏比丘就在这一思想下,要成为最第一的。阿弥陀佛的光明,经中用一千多字来说明他的超胜一切,如『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三0二中──三0三上)说:

   「阿弥陀佛光明,最尊、第一、无比,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。……诸佛光明中之极明也! ……诸佛中之王也」!

  阿弥陀佛,是无量佛中的最上佛──「诸佛中之王」。他的发愿成就净土,也是这样。法藏比丘「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国」,采取这么多的佛国为参考,选择这些佛土的优胜处,综集为自己净土的蓝图。这是以无量佛土的胜妙,集成阿弥陀佛的须摩提Sukha^vati^国土,无量佛土中最清净的佛土。「胜过一切,唯我第一」的雄心大愿,是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。

  法藏比丘发愿,成立一最妙的国土,以净土来化度众生。这一理念,要以他方无量佛、无量佛土为前提,所以法藏比丘──阿弥陀佛本生,不可能太早,约出现于大乘兴起以后。起初,在菩萨历劫修行的思想下,传出无量「本生」与「譬喻」,都是释尊过去生中的事迹。菩萨所亲近 [P479] 的佛,从七佛而向前推,成立十四佛、二十四佛──佛佛的次第相续;佛的身量、光明与寿量,是各各不同的。自从大众部Maha^sa^m!ghika传出十方佛说,同时有多佛出世,于是又有他方佛、他方佛土的传出。传说是从多方面传出的,在不同的传出者,都觉得这一佛土与佛,比起现实人间的佛土,是极其胜妙的。但在多数佛与多数佛土的彼此对比下,发现了他方诸佛的身量、寿量、光明,是彼此差别不同的。佛土的清净庄严,传说的也并不相同。传说中的差别情况,就是安达罗派佛身有优劣的思想根源。进入大乘时代,他方佛土的清净庄严,继承传说,也就差别不同。对于这一差别现象,或者基于「佛佛平等」的一贯理念,认为究竟的佛与佛土,是不可能差别的。佛身与佛土的差别,不过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(应化)而已。如来最不可思议,如『密迹金刚力士经』所说。或者觉得,现有(传说中)的佛与佛土,有胜劣差别,都还不够理想、圆满,于是要发愿成就,胜过一切佛,胜过一切佛土,出现了阿弥陀佛本生──法藏比丘故事。依现在看来,法藏比丘所成的佛土,并不太高妙。如净土中有声闻与辟支(8);虽说佛寿命无量,而终于入般涅槃,由观世音Avalokites/vara继位作佛(9)。但在当时,应该是最高妙的了。这是基于现在十方佛的差别(所以不可能是最早的),而引发出成为「诸佛中之王也」──最究竟、最圆满的大愿望。如从适应印度宗教文化的观点来说,阿弥陀佛本生──法藏比丘发愿,成就净土,化度一切众生,是深受拜一神教的影响;在精神上,与「佛佛平等」说不同。 [P480]

  阿弥陀佛与太阳神话,是不无关系的(受到了波斯文化的影响)(10)。以印度而论,印度是有太阳神话的。象征太阳光明遍照的毗卢遮那Vairocana,是印度宗教固有的名词,大乘佛教引用为究竟圆满佛的德名。佛是觉者,圣者的正觉现前,称为「眼生、智生、慧生、明生、光明生」;汉译作「生眼、智、明、觉」(11)。明与光明,象征圣者的证智,是「原始佛教」所说的。象征佛的慧光普照,而有身光遍照的传说。原来印度的神──天deva,也是从天上的光明而来的,所以光明的天,光明的佛,在佛法适应神教的意义上,有了融合的倾向。在光明中,应推太阳为第一,如『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三一六中──下)说:

  「西向拜,当日所没处,为弥陀佛作礼,以头脑着地言:南无阿弥陀三耶三佛檀」!

  阿弥陀在西方,所以向落日处礼拜。到傍晚,西方的晚霞,是多么美丽!等到日落,此地是一片黑暗,想象中的彼土,却是无限光明。比对现实世间的苦难,激发出崇仰彼土,极乐世界的福乐,而求生彼土。在这种宗教思想中,从神话而来的太阳,被融摄于无量光明的阿弥陀佛。阿弥陀的意义是「无量」;古本说「阿弥陀三耶三佛」,是「无量等正觉者」;别译本作「无量清净平等觉」,可见阿弥陀是略称。本经提到落日,以一千多字来叙赞阿弥陀佛的光明,古本是着重无量光的。无量光Amita^bha^mita^yus,是阿弥陀佛的全名。在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中,『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』,有「无垢清净光」;『无量寿经』立阿弥陀佛十二名,有「清净光 [P481] 佛」(12)。光的原语为a^bha^,清净的原语,或作s/ubha,可能由于音声的相近,所以古人译「无量光」为「无量清净」。起初是「无量光」,后来多数写作Amita^^yus──无量寿,是适应人类生命意欲的无限性,如「长生」、「永生」一样。总之,阿弥陀佛及其净土,是面对他方佛与佛土的种种差别,与拜一神教的思想相呼应,而出现诸佛之雄,最完善国土的愿望。以日光的照明彼土,反显此土的苦难,而引发往生的救济思想:这是阿弥陀佛本生──法藏比丘发愿的真实意义。阿弥陀佛国土的传布,引起佛教界的不同反应,于是有更多的阿弥陀佛本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