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利问经』,也有关于字母的解说(20)。大乘经中,平等法性的阐扬者,主要的是文殊师利。这与吠檀多Veda$nta哲学,也有类似处。总之,文殊师利与常童子,是大有关系的。

  关于普贤与帝释,首先注意到的,是普贤坐的六牙白象,与帝释坐的六牙白象,恰好一致。普贤坐的六牙白象,如『法华经』的『普贤菩萨劝发品』,及『观普贤菩萨经』,有详备的叙述,这当然经过了大乘的表现。帝释坐的六牙白象,如『长阿含经』卷二0『世记经』(大正一‧一三二上)说:

   「帝释复念伊罗钵龙王。……龙王即自变身,出三十三头,一一头有六牙,一一牙有七浴池,一一浴池有七大莲华,(一一莲华)有百一叶,一一花叶有七玉女,鼓乐弦歌,抃舞 [P470] 其上。时彼龙王作此化已,诣帝释前,于一面立。时释提桓因着众宝饰,璎珞其身,坐伊罗钵龙王第一顶上」。

  na^ga──那伽,印度人是指龙说的,或是指象说的,所以古人或泛译为「龙象」。伊罗钵 Aira^van!a龙王的化身,就是六牙象王。帝释所坐与普贤所坐的,是怎样的恰合!

  帝释,佛教说是住在须弥山Sumeru上,为地居的天、龙、夜叉们的统摄者,有多神的特性。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三三(大正二七‧六九一下──六九二上)说:

   「苏迷卢顶,是三十三天住处。……山顶四角,各有一峰。……有药叉神,名金刚手,于中止住,守护诸天。于山顶中,有城名善见,……是天帝释所都大城。城有千门,严饰壮丽。门有五百青衣药叉,……防守城门」。

  依『大毗婆沙论』等说:金刚手Vajrapa^n!i并非帝释,而是住在须弥山顶的一位药叉(夜叉)。夜叉很多,都是可以称为金刚手或执金刚Vajradhara的。初期经律中,那位特别护持释尊的夜叉,或称金刚力士Vajramalla,也是执金刚神之一。帝释自身,其实也是夜叉,所以『论』引『帝释问经』说:「此药叉天,于长夜中其心质直」(21)。帝释的夫人舍脂S/aci ,也被称为夜叉,如『毗婆沙论』说:「天帝释亦爱设支青衣药叉」(22)。帝释本为『吠陀』 Veda中的因陀罗天Indra,手执金刚杵,而被称为金刚手。从佛教传说来看,帝释是天龙 [P471] 八部,特别是夜叉群的王。帝释这一特色,被菩萨化而成为后期密法的住持者。普贤菩萨,在密典中,就是金刚手、执金刚与金刚萨埵Vajrasattva。密法的说处,也主要在须弥山。其实,推重普贤菩萨的『华严经』,如『世主妙严品』、『入法界品』,天神而是菩萨的,已非常的多。普贤菩萨的特性,是深受帝释影响的!

  梵王为主,融摄舍利弗的德性,形成文殊师利。帝释为主,融摄大目犍连的德性(23),成为普贤。人间、天上的二大!6虎侍,成为二大菩萨;二大!6虎侍间的释迦佛,就成为毗卢遮那。毗卢遮那,或译作卢舍那。『华严经』说:「或称悉达,……或称释迦牟尼,……或称卢舍那,或称瞿昙,或称大沙门」(24)。可见人间的释迦,与功德圆满的毗卢遮那,只是一佛,与他方同时的多佛不同。在印度教中,毗卢遮那是光辉、光照的意思,所以或译为「遍照」。如『杂阿含经』说:「破坏诸暗冥,光明照虚空,今毗卢遮那,清净光明显」(25)。这是日轮的特性,所以或译Maha^vairocana 为「大日」。毗卢遮那是象征太阳的,也是渊源于太阳神话的名称。然在佛教自身的发展上,功德究竟圆满所显的毗卢遮那佛,与色究竟天相当。『大乘入楞伽经』说:「色界究竟天,离欲得菩提」(26)。『华严经』说:第十地──受灌顶成佛的菩萨,「住是地,多作摩酰首罗天王」(27)。『十地经论』卷一(大正二六‧一二五下)说:

   「现报利益,受佛位故。后报利益,摩酰首罗智处生故」。 [P472]

  摩酰首罗Mahes/vara,是「大自在」的意义。虽然『入大乘论』说:「是净居自在,非世间自在」(28),但十地菩萨生于色究竟天上,摩酰首罗智处(如兜率天上别有兜率净土) ,然后究竟成佛,「最后生处」到底与摩酰首罗天相当,这是色相最究竟圆满的地方。在这里究竟成佛,人间成佛的意义消失了!总之,华严三圣,仿!C剌世间的帝释、梵天、大自在天,而又超越帝释、梵天、大自在天。一佛二菩萨,仍依固有经律中的帝释、梵王而形成,与印度神教的三天── 大自在天、毗湿笯天Vis!n!u、梵天的体系不同。

  

  注【58-001】『海潮音』(三十四卷、六月号)。

  注【58-002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』卷二九(大正二四‧三四七上)。 『高僧法显传』(大正五一‧八五九下)。『大唐西域记』卷四(大正五一‧八九三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58-003】『增壹阿含经』卷二二(大正二‧六六三下)。

  注【58-004】『陀罗尼集经』卷一(大正一八‧七九0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58-005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四(大正二‧九五下)。『中阿含经』卷五『智经』(大正一‧四五二上──中)。 『相应部』「因缘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七九──八一)。

  注【58-006】『中阿含经』卷五『师子吼经』(大正一‧四五二下)。『增壹阿含经』卷三0(大正二‧七一二下)。 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南传二二上‧三四)。 [P473]

  注【58-007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』卷一0(大正二三‧六八0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58-008】『阿毗达磨发智论』卷一九(大正二六‧一0二一下──一0二二上)。

  注【58-009】『增壹阿含经』卷二二(大正二‧六六三中)。

  注【58-010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四五(大正二‧三三0上──中)。『相应部』「婆耆沙长老相应」(南传一二‧三三0)。

  注【58-011】『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八0下)。

  注【58-012】『增壹阿含经』卷一九(大正二‧六四三中)。『中部』(一四一)『谛分别经』(南传一一下‧三五0)。

  注【58-01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四四(大正二‧三二二下)。『相应部』「念处相应」(南传一六上‧三九四)。

  注【58-014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一六『坚固经』(大正一‧一0二中)。『长部』(一一)『坚固经』(南传六‧三一一)。

  注【58-015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五『典尊经』(大正一‧三二中)。『长阿含经』卷五『阇尼沙经』(大正一‧三五中)。

  注【58-016】『长部』(一九)『大典尊经』(南传七‧二三九)。『长部』(一八)『阇尼沙经』(南传七‧二一七)。

  注【58-017】『长阿含经』卷六『小缘经』(大正一‧三九上)。『长阿含经』卷一三『阿摩昼经』(大正一‧八三中)。

  注【58-018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二(大正二五‧七三上)。

  注【58-019】如『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』(大正二0‧七0五上)。

  注【58-020】『文殊师利问经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四九八上)。

  注【58-021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(大正二七‧二下)。 [P474]

  注【58-022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二七(大正二七‧一三九中)。

  注【58-023】大目犍连神通第一,传说上天宫,见饿鬼等事很多,是一位与鬼神关系最深的圣者。

  注【58-024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(大正九‧四一九上)。

  注【58-025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二(大正二‧一五五上)。

  注【58-026】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六三八上)。

  注【58-027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二七(大正九‧五七四下)。

  注【58-028】『入大乘论』卷下(大正三二‧四六中)。

  

  第三项 阿!B粊‧阿弥陀‧大目

  再来说初期大乘经中,占有重要地位的三位佛陀。

  一、阿!B粊佛Aks!obhya是他方佛之一,在初期大乘佛法中,有极重要的地位。从阿!B粊 佛的因位发愿,及实现净土的特征,可以明白的看到了,释尊时代一位圣者的形像。阿!B粊佛的本愿与净土,有什么特色?据『阿!B粊佛国经』说:从前,东方有阿毗罗提Abhirati,甚可爱乐的意思)国土,大目(或译广目)如来出世,说菩萨六波罗蜜。那时有一位比丘,愿意修学菩萨行。大目如来对他说:「学诸菩萨道者甚亦难。所以者何?菩萨于一切人民、及蜎飞蠕动之类,不 [P475] 得有瞋恚」(1)。这位比丘听了,当下就发真实誓言说(2):

   「我从今以往,发无上正真道意。……当令无谀谄,所语至诚,所言无异。唯!天中天!我发是萨芸若意,审如是愿为无上正真道者,若于一切人民、蜎飞蠕动之类,起是瞋恚, ……乃至成最正觉,我为欺是诸佛世尊」!

  这位比丘立下不起瞋恚的誓愿,所以大家就「名之为阿!B粊」,阿!B粊是无瞋恚、无忿怒的意思。也可解说为:不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