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八章 宗教意識之新適應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瞋恚所動,所以或譯爲「不動」。阿!B粊菩薩所發的大願,當然還多,而不起瞋恚──于一切衆生起慈悲心,是菩薩道的根本願,所以立名爲阿!B粊。在阿!B粊菩薩的誓願中,有一項非常突出的誓願,是:「世間母人有諸惡露。我成最正覺時,我佛剎中母人有諸惡露者,我爲欺是諸佛世尊」(3)。等到成佛時,「阿!B粊佛剎女人,妊身産時,身不疲極,意不念疲極,但念安隱。亦無有苦,其女人一切亦無有諸苦,亦無有臭處惡露。舍利弗!是爲阿!B粊如來昔時願所致」(4)。阿!B粊菩薩發願修行,以無瞋恚爲本,而注意到女人痛苦的解除。大乘佛法興起時,顯然不滿于女人所受的不幸、不平等。所以初期的大乘經,每發願來生脫離女身,或現生轉女成男(5)。這似乎不滿女人的遭受,而引起了厭惡自卑感,然而阿!B粊菩薩的意願,卻大不相同。何必轉爲男人?只要解免女人身體及生産所有的苦痛,女人還是女人,在世間,論修證,有什麼不如男子呢! [P476]

  阿!B粊菩薩的願行,與釋尊時代的鴦掘摩An%gulima^la,非常類似。鴦掘摩本是一位好殺害人的惡賊,受到釋尊的感化,放下刀杖而出家,修證得阿羅漢果。因爲他曾經是惡賊,傷害很多人,所以出去乞食,每每被人咒罵,或加以傷害,可是他一點也不起瞋心。一次,鴦掘摩出去乞食,見到婦人難産的痛苦,生起了「有情實苦」的同情。同來告訴釋尊,釋尊要他去以真實誓言,解除産婦的苦痛。如『中部』(八六)『鴦掘摩經』(南傳一一上‧一叁九)說:

   「婦人!我得聖生以來,不故意奪生類命。若是真實語者,汝平安,得平安生産」! 鴦掘摩的真實誓言──從佛法新生以來,不曾故意傷害衆生的生命。就這樣,妊婦得到了平安。這與阿!B粊菩薩的真實誓願,「妊身産時,……無有諸苦」,可說完全一致。鴦掘摩曾作偈(南傳一一上‧一四一)說:

   「我先殺害者,今稱不害者。我今名真實,我不害于人」。

  阿!B粊菩薩發願,從此名爲「阿!B粊」;鴦掘摩出家成聖,從此名爲「不害」。阿!B粊與不害 Ahim%sa^,梵語雖不同,而意義是相近的。舍去從前的名字,得一新名字,鴦掘摩與阿!B粊也是同樣的。阿!B粊的願行與淨土,是從不起一念瞋恚傷害心而來。釋尊的感化鴦掘摩,真可說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這是佛教最著名的故事。佛使他不再起殘殺傷害心,又結合了用真實誓言,救濟産難的故事(6),更加動人,傳布也更普遍。這是人間的普遍願望,而表現在鴦掘摩身上。這種 [P477] 人類的共同願望,深化而具體表現出來,就成爲大乘經中,阿!B粊菩薩與阿!B粊淨土的特征。

  二、初期大乘的著名佛土,東方阿!B粊佛土外,要推西方的阿彌陀Amita^bha佛土。阿彌陀佛出現的時代,要比阿!B粊佛遲些。在大乘佛教中,阿彌陀有重要的地位,研究的人非常多。阿彌陀佛的出現,有人從外來的影響去探索。我以爲,先應從阿彌陀佛的發願去理解,正如從阿!B粊佛發願的故事去了解一樣。阿彌陀佛發願,成就淨土以及往生的經典,以大本『阿彌陀經』爲主。這又有多種譯本,大要可分二十四願本、四十八願本,以二十四願本爲古本。今依古本『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(異譯名『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』)說:過去有樓夷亘羅Lokes/varara^ja ──世自在王佛出世說法,那時的大國王(輪王),發心出家,名昙無迦Dharma$kara ──法藏(或譯「法積」)比丘。法藏比丘發成佛的願,他的根本意願,如『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00下──叁0一上)說:

   「令我後作佛時,于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。……都勝諸佛國」。

  法藏比丘的願望,是在十方佛土中,自己的淨土,最勝最妙;在十方無央數佛中,阿彌陀佛第一。願力的特征,是勝過一切佛,勝過一切淨土。『大阿彌陀經』以爲:「前世宿命求道,爲菩薩時所願功德,各自有大小。至其然後作佛時,各自得之,是故令光明轉不同等。諸佛威神同等耳,自在意所欲作爲,不豫計」(7)。這是主張佛的威神(應包括定、慧、神通)是平等的,都 [P478] 不用尋思分別,自然無功用的成辦一切佛事。但光明等是隨因中的願力而大小不同的,這一見解,近于安達羅派Andhraka,如『論事』(南傳五八‧四一一)說:

   「諸佛身、壽量、光明不同,有勝有劣」。

  佛的身量、壽量、光明,隨因中的願力而不同。法藏比丘就在這一思想下,要成爲最第一的。阿彌陀佛的光明,經中用一千多字來說明他的超勝一切,如『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0二中──叁0叁上)說:

   「阿彌陀佛光明,最尊、第一、無比,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。……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! ……諸佛中之王也」!

  阿彌陀佛,是無量佛中的最上佛──「諸佛中之王」。他的發願成就淨土,也是這樣。法藏比丘「選擇二百一十億佛國」,采取這麼多的佛國爲參考,選擇這些佛土的優勝處,綜集爲自己淨土的藍圖。這是以無量佛土的勝妙,集成阿彌陀佛的須摩提Sukha^vati^國土,無量佛土中最清淨的佛土。「勝過一切,唯我第一」的雄心大願,是阿彌陀佛的根本特性。

  法藏比丘發願,成立一最妙的國土,以淨土來化度衆生。這一理念,要以他方無量佛、無量佛土爲前提,所以法藏比丘──阿彌陀佛本生,不可能太早,約出現于大乘興起以後。起初,在菩薩曆劫修行的思想下,傳出無量「本生」與「譬喻」,都是釋尊過去生中的事迹。菩薩所親近 [P479] 的佛,從七佛而向前推,成立十四佛、二十四佛──佛佛的次第相續;佛的身量、光明與壽量,是各各不同的。自從大衆部Maha^sa^m!ghika傳出十方佛說,同時有多佛出世,于是又有他方佛、他方佛土的傳出。傳說是從多方面傳出的,在不同的傳出者,都覺得這一佛土與佛,比起現實人間的佛土,是極其勝妙的。但在多數佛與多數佛土的彼此對比下,發現了他方諸佛的身量、壽量、光明,是彼此差別不同的。佛土的清淨莊嚴,傳說的也並不相同。傳說中的差別情況,就是安達羅派佛身有優劣的思想根源。進入大乘時代,他方佛土的清淨莊嚴,繼承傳說,也就差別不同。對于這一差別現象,或者基于「佛佛平等」的一貫理念,認爲究竟的佛與佛土,是不可能差別的。佛身與佛土的差別,不過爲了適應衆生的根機(應化)而已。如來最不可思議,如『密迹金剛力士經』所說。或者覺得,現有(傳說中)的佛與佛土,有勝劣差別,都還不夠理想、圓滿,于是要發願成就,勝過一切佛,勝過一切佛土,出現了阿彌陀佛本生──法藏比丘故事。依現在看來,法藏比丘所成的佛土,並不太高妙。如淨土中有聲聞與辟支(8);雖說佛壽命無量,而終于入般涅槃,由觀世音Avalokites/vara繼位作佛(9)。但在當時,應該是最高妙的了。這是基于現在十方佛的差別(所以不可能是最早的),而引發出成爲「諸佛中之王也」──最究竟、最圓滿的大願望。如從適應印度宗教文化的觀點來說,阿彌陀佛本生──法藏比丘發願,成就淨土,化度一切衆生,是深受拜一神教的影響;在精神上,與「佛佛平等」說不同。 [P480]

  阿彌陀佛與太陽神話,是不無關系的(受到了波斯文化的影響)(10)。以印度而論,印度是有太陽神話的。象征太陽光明遍照的毗盧遮那Vairocana,是印度宗教固有的名詞,大乘佛教引用爲究竟圓滿佛的德名。佛是覺者,聖者的正覺現前,稱爲「眼生、智生、慧生、明生、光明生」;漢譯作「生眼、智、明、覺」(11)。明與光明,象征聖者的證智,是「原始佛教」所說的。象征佛的慧光普照,而有身光遍照的傳說。原來印度的神──天deva,也是從天上的光明而來的,所以光明的天,光明的佛,在佛法適應神教的意義上,有了融合的傾向。在光明中,應推太陽爲第一,如『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一六中──下)說:

  「西向拜,當日所沒處,爲彌陀佛作禮,以頭腦著地言:南無阿彌陀叁耶叁佛檀」!

  阿彌陀在西方,所以向落日處禮拜。到傍晚,西方的晚霞,是多麼美麗!等到日落,此地是一片黑暗,想象中的彼土,卻是無限光明。比對現實世間的苦難,激發出崇仰彼土,極樂世界的福樂,而求生彼土。在這種宗教思想中,從神話而來的太陽,被融攝于無量光明的阿彌陀佛。阿彌陀的意義是「無量」;古本說「阿彌陀叁耶叁佛」,是「無量等正覺者」;別譯本作「無量清淨平等覺」,可見阿彌陀是略稱。本經提到落日,以一千多字來敘贊阿彌陀佛的光明,古本是著重無量光的。無量光Amita^bha^mita^yus,是阿彌陀佛的全名。在贊歎阿彌陀佛的光明中,『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』,有「無垢清淨光」;『無量壽經』立阿彌陀佛十二名,有「清淨光 [P481] 佛」(12)。光的原語爲a^bha^,清淨的原語,或作s/ubha,可能由于音聲的相近,所以古人譯「無量光」爲「無量清淨」。起初是「無量光」,後來多數寫作Amita^^yus──無量壽,是適應人類生命意欲的無限性,如「長生」、「永生」一樣。總之,阿彌陀佛及其淨土,是面對他方佛與佛土的種種差別,與拜一神教的思想相呼應,而出現諸佛之雄,最完善國土的願望。以日光的照明彼土,反顯此土的苦難,而引發往生的救濟思想:這是阿彌陀佛本生──法藏比丘發願的真實意義。阿彌陀佛國土的傳布,引起佛教界的不同反應,于是有更多的阿彌陀佛本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八章 宗教意識之新適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