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的傳出,表示對阿彌陀佛淨土的見解。
叁、阿!B粊佛土與阿彌陀佛土,爲初期大乘的東西二大淨土。一經傳布出來,必然要引起教界的反應,于是有更多的本生傳說出來。『賢劫經』說:過去,使衆無憂悅音王,護持無限量法音法師。無限量法音法師,是阿彌陀佛前身;使衆無憂悅音王,是阿!B粊佛的前身(13)。這是阿彌陀爲師,而阿!B粊爲弟子了。『決定總持經』說:過去的月施國王,從辯積法師聽法。辯積是阿!B粊佛前身,月施是阿彌陀佛前身(14)。這是阿!B粊爲師,阿彌陀爲弟子了。東西淨土的二佛,有相互爲師弟的關系。上面說到:『阿!B粊佛國經』說:當時阿!B粊菩薩,是從大目如來聽法而發願的。『阿彌陀經』說法藏比丘從世自在王佛發心,而『賢劫經』說:淨福報衆音王子,從無量德辯幢英變音法師聽法。淨福報衆音王子是阿彌陀佛前身,無量德辯幢英變音法師,是大目如來前身(15)。阿彌陀 [P482] 佛也以大目如來爲師,與阿!B粊佛一樣。這一本生,是從互相爲師弟的關系,進一步而達到了共同的根源。「大目」,唐譯『不動如來會』作「廣目」。大目或廣目的原語,雖沒有確定,但可推定爲盧遮那。毘vi是「最高顯」的,盧遮(舍)那Rocana是「廣眼藏」的意思(16),廣眼就是廣目或大目。阿!B粊與阿彌陀,都出于大目,可說都是毗盧遮那所流出的。毗盧遮那如日輪的遍照,那末東方淨土的阿!B粊佛,象征日出東方。阿!B粊住于無瞋恚心而不動,是菩提心。菩提心爲本,起一切菩薩行,如日輪從東方升起,光照大地,能成辦一切事業。阿彌陀佛土如日落西方,彼土──那邊的光明無量。從日出到日沒,又從日沒到日出,所以阿!B粊佛與阿彌陀佛,有互爲師弟的意義。二佛都出于大目如來,那是以釋尊究竟的佛德爲本,方便設化,出現東西淨土。古代的本生話,是直覺到這些意義,而表示于本生話中的。
注【59-001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二上)。
注【59-002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二上) 。
注【59-003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叁上)。
注【59-004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六中)。
注【59-005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廣敘(二六二──二八二)。
注【59-006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八,所載教化鴦掘摩事,與南傳大致相同,但沒有誓言救濟産難的事(大正二‧二八一 [P483] 上──中)。
注【59-007】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0二下)。
注【59-008】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0二上)。
注【59-009】『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0九上)。
注【59-010】矢吹慶輝『阿彌陀佛之研究」所引(四七──五二)。
注【59-011】『相應部』「谛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‧叁四一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五(大正二‧一0四上)。
注【59-012】『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』卷中(大正一二‧叁二一下)。『無量壽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二七0上──中)。
注【59-013】『賢劫經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一0中──下)。
注【59-014】『決定總持經』(大正一七‧七七二中)。『謗佛經』(大正一七‧八七六中)。
注【59-015】『賢劫經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七中)。 「大目」,依「宮本」。
注【59-016】『望月佛教大辭典』(四叁六八中)。
第四項 觀世音
觀世音Avalokite$s/vara,或譯爲觀自在,是以大悲救濟苦難著名的菩薩。觀世音的來源,或以爲基于波斯的女性水神Ana^hita;或以爲是希臘的阿波羅Apolla 神,與印度濕婆(自在)I^s/vara神的混合。然從佛教的立場來說,這不外乎釋尊大悲救世的世俗 [P484] 適應。試從觀世音所住的聖地說起。觀世音所住的聖地,梵語爲Potala,或Potalaka,漢譯作補陀洛、補陀洛迦等。傳說在南印度,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八(大正一0‧叁六六下)說:
「于此南方,有山名補怛洛迦,彼有菩薩,名觀自在。……見其西面岩谷之中,……觀自在菩薩于金剛寶石上,結跏趺坐」。
晉譯『華嚴經』所說相同,但作「光明山」(1)。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一0(大正五一‧九叁二上)也說:
「秣剌耶山東,有布呾洛迦山。山徑危險,岩谷攲傾。山頂有池,其水澄鏡。……池側有石天宮,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。其有願見菩薩者,不顧生命,厲水登山,忘其艱險;能達之者,蓋亦寡矣」!
觀世音菩薩的聖地,深山險谷,是那樣不容易到達。聖地到底在那裏?考論者也沒有確定的結論。然在佛教所傳,古代確有名爲補多洛或補多羅迦的,這應該就是觀世音菩薩聖地的來源。傳說古代的王統,開始于摩诃叁摩多Maha^sammata,年壽是無量的(不可以年代計的)。其後,先後有王統成立,並說到所住的城名。大天王Maha^deva王統以後,有姓瞿昙Gautama 的善生王Suja^ta,以後有甘蔗種Iks!va^ku,都住在補多羅城,就是釋迦族S/a^kya的來源。這一傳說的譜系,雖不完全統一,但在傳說的王統住地中,有補多羅,卻是一致的,今列 [P485] 舉不同的傳說如下(2):
圖片
Ⅰ富多羅………[又]布多羅………[善生]補多羅…………[甘蔗]補多勒迦
Ⅱ布多羅迦……[又]補多羅迦……[瞿昙]補多落迦………[甘蔗]補多落迦
Ⅲ逋多羅………[又]逋多羅………[瞿昙]逋多羅…………[甘蔗]逋多羅
Ⅳ逋多羅………[又]逋多羅………[瞿昙]逋多羅…………[甘蔗]逋多羅
Ⅴ褒多那………毘褒多那…………[大茅草王]褒多那……[甘蔗]
ⅥPakula
傳說的名稱不統一,主要爲方言的變化。如Ⅵ說是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所傳,作Pakula 。Ⅴ說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所傳,「褒怛那」的原語,應與銅鍱部所傳,『典尊經』的七國七城中,Assaka國的Potana相合。ⅠⅡ說(ⅢⅣ 可能也是)是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 所傳。譯名不統一,但可斷定是:Potala或Potalaka。傳說的十大王統中,有阿波── 阿濕波As/vaka,或作阿葉摩As/vama,也就是七國中的Assaka;首府與傳說中的褒怛那、補多羅相當。阿濕波的補多落迦,與觀世音的聖地,完全相合。
『長阿含經』的『典尊經』,傳說以瞻波Campa^爲中心的七國七城,其中有阿婆(阿濕波國)的布和(褒怛那),是東方的古老傳說(3)。在釋尊時代,僅有央伽An%ga的瞻波城、迦 [P486] 屍Ka^s/i的波羅奈Va^ra^n!asi^,是佛所經常遊化的地區,其他的古代城市,不是已經毀廢,就是湮沒而地點不明。如迦陵伽Kalin%ga的檀特補羅Dantapura,已因仙人的「意憤」而毀滅。毗提诃Videha的彌絺羅Mithila^,已經衰落。阿盤提Avanti的首城──摩酰沙底Ma^hisatti^,已移轉到優禅尼Ujjayaini^。蘇尾羅Sovi^ra的勞鹿迦Roruka ,傳說紛歧。『雜事』譯爲「勝音城」,此地與大迦旃延Maha^ka^tya^yana有關,應在阿盤提,但『雜事』卻傳說在西北。勝音城人,用土來撒大迦旃延,因而城爲沙土所掩沒(4)。後來,勞鹿迦又傳說在于阗,也是爲沙土所掩沒的(5)。年代太久遠了,古城不知所在,就成爲神話的地區。阿濕波,銅鍱部傳寫爲Assaka,首都名Potali(即Potala),解說爲在瞿陀婆利Godha^vari^ 河岸。『望月佛教大辭典』也許覺得太在南方,所以推定在摩偷羅Mathura^與優禅尼之間(6)。其實,阿濕波是在東方的。『正法念處經』說到東方地區,有毗提酰河與安輸摩河。又說:橋薩羅Kos/ala^屬有六國:橋薩羅、鴦伽、毗提酰、安輸、迦屍、金蒲羅(7)。金蒲羅所在不明,其余的都在恒曲以東的東方。安輸摩與安輸,就是阿濕波(或譯阿葉摩)。又釋尊的時代,確有名爲阿濕波的,如『中阿含經』卷四八『馬邑經』(大正一‧七二四下、七二五下)說:
「佛遊鴦騎國,與大比丘衆俱,往至馬邑,住馬林寺」(8)。
As/vapura──馬邑,爲as/va與pura的結合語,就是阿濕波邑。佛世是屬于央伽的;與 [P487] 『正法念處經』的東方相合。阿濕波的Potala,雖不能確指,而屬于東方,是可以確定的。央伽的東方,現有阿薩密Assam,與阿葉摩、安輸摩的語音相近。古代的地名,年代久了,不免傳說紛歧,或與神話相結合。如迦陵伽的檀特補羅,蘇尾啰的勞鹿迦。所以古代阿濕波的補多羅、補多落迦,傳說爲觀世音菩薩的聖地──補怛洛迦,傳說到南方或他方,是非常可能的。
『法華經』說:觀世音菩薩,「應以何身而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(9)。現種種身,說種種法,傳爲觀世音救世的方便。或以爲是受了印度教毗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八章 宗教意識之新適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