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八章 宗教意識之新適應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濕笯Vis!n!u的影響,這是可能的,但受影響最早的,是『長阿含經』(世間悉檀)所說的釋尊。如『長阿含經』卷叁『遊行經』(大正一‧一六中──下)說:

   「阿難!世有八衆。何謂八?一曰剎利衆,二曰婆羅門衆,叁曰居士衆,四曰沙門衆;五曰四天王衆,六曰忉利天衆,七曰魔衆,八曰梵天衆。我自憶念,昔者往來,與剎利衆坐起言語,不可稱數。以精進定力,在所能現。彼有好色,我色勝彼。彼有妙聲,我聲勝彼。……阿難!我廣爲說法,示教利喜已,即于彼沒,彼不知我是天是人。如是至梵天衆,往反無數,廣爲說法,而莫知我誰。……如是微妙希有之法,阿難!甚奇甚特,未曾有也」!

  八衆,是人四衆,天四衆,該括了佛所教化的一切。佛以神力,到他們那裏去。「在所能現 [P488] 」,就是在什麼衆中,能現什麼身。可是色相與聲音,比他們還勝一著。等到離去,他們並不知道是佛,不知道是誰。這不是「應以何身而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嗎?不過觀世音叁十二現身,比八衆要分類詳細些,但總不出人天八衆以外。所以觀世音菩薩救世的方便──「應以何身而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,是繼承通俗教化中,釋尊的「普入八衆」而來的。

  「大悲」,是觀世音菩薩的特德,被稱爲「大悲觀世音」。在早期佛教中,大悲是佛所有的不共功德。十力,四無所畏,大悲,叁不護,總爲佛十八不共法。在凡夫與聲聞聖者,只能說「悲」,不能說是「大悲」。佛的大悲是怎樣的呢?如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』卷二(大正二四‧二一一中)說:

   「世尊法爾于一切時觀察衆生,無不聞見,無不知者。恒起大悲,饒益一切。……晝夜六時,常以佛眼觀諸世間,于善根處,誰增誰減?誰遭苦厄?誰向惡趣?誰陷欲泥?誰能受化?作何方便拔濟令出」!

  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一叁(大正叁一‧六六一上)說:

   「晝夜六時觀,一切衆生界;大悲具足故,利益我頂禮」。

  佛的大悲,是六時──一切時中觀察世間衆生的:誰的善根成熟?誰遭到了苦難?于是用方便來救濟。「大悲觀世(間衆生)」的,是佛的不共功德。普入八衆,現身說法的,也是佛的甚 [P489] 希有法。所以大乘的觀世音菩薩,現身說法,大悲救苦,與佛完全相同。觀世音菩薩,是在佛教通俗化中,繼承釋尊大悲觀世的精神而成的。以釋迦族的故鄉──補怛洛迦爲聖地,也許與淵源于釋尊救世說有關。

  觀世音Avalokites/vara,或譯觀自在Avalokites/vara,梵音有些微不同。玄應(西元七世紀)『一切經音義』卷五(望月大辭典八0一上)說:

   「舊譯觀世音,或言光世音,並訛。又尋天竺多羅葉本,皆雲舍婆羅,則譯爲自在。雪山以來經本,皆雲娑婆羅,則譯爲音。當以舍、娑兩聲相近,遂致訛失」。

  玄應以爲:譯爲觀自在,是正確的;譯爲觀世音,是訛傳的。然從所說的天竺本,雪山以來 ──北方本的不同而論,顯然是方言的不同。『華嚴經』的『入法界品』,是從南方來的,譯爲觀自在。早期大乘──盛行于北方的,如『阿彌陀經』、『法華經』等,作觀世音。觀世音菩薩的信仰,到底先起于南方,還是北方?起初是舍婆羅,還是娑婆羅呢?這是不能以後代的梵本來決定的。『法華經』說:「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」(10)。「觀其音聲」,正是觀世音的確切訓釋。『雜事』說如來大悲,「于一切時觀察衆生,無不聞見」(11);「聞見」,也含有觀其音聲的意思。所以,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救苦,如確定爲從釋尊大悲,于一切時觀察世間衆生而來,那末觀世音才是原始的本 [P490] 意呢!

  

  注【60-00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一(大正九‧七一八上)。

  注【60-002】Ⅰ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』卷一(大正二四‧一0一中──一0叁中)。Ⅱ 『衆許摩诃帝經』卷一 ‧二(大正叁‧九叁四中──九叁六下)。Ⅲ『起世經』卷一0(大正一‧叁六叁中──叁六四上)。Ⅳ『起世因本經』卷一0(大正一‧四一八中──四一九上)。Ⅴ『佛本行集經』卷五(大正叁‧六七叁上──六七四上)。Ⅵ『島史』(南傳六0‧一九)。

  注【60-003】『長阿含經』卷五『典尊經』(大正一‧叁叁上)。『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』卷下(大正一‧二一0下)。『長部』(一九)『大典尊經』(南傳七‧二四九)。

  注【60-004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」卷四六(大正二叁‧八八0下)。

  注【60-005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一二(大正五一‧九四五中)。

  注【60-006】『望月佛教大辭典』(二四一八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60-007】『正法念處經』卷六七(大正一七‧四00中)。

  注【60-008】『中部』(叁九)『馬邑大經』(南傳九‧四六九)。又(四0)『馬邑小經』(南傳九‧四八六)。

  注【60-009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七(大正九‧五七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60-010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七(大正九‧五六下)。

  注【60-011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』卷二(大正二四‧二一一中)。 [P491]

  第二節 淨土的仰信

  第一項 未來彌勒淨土

  十方現在的他方淨土,是大乘的重要部分。釋尊當時的印度,摩竭陀Magadha與跋耆 Vr!ji,摩竭陀與憍薩羅Kos/ala,都曾發生戰爭。釋迦族S/a^kya就在釋尊晚年,被憍薩羅所滅。律中每說到當時的饑荒與疫病。這個世界,多苦多難,是並不理想的。面對這個多苦多難的世界,而引發向往美好世界的理想,是應該的,也是一切人類所共有的。佛法的根本意趣,是「心惱故衆生惱,心淨故衆生淨」(1):重視自己理智與道德的完成。到了大乘法,進一步的說:「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」(2)。在佛法普及聲中,佛弟子不只要求衆生自身的清淨,更注意到環境的清淨。淨土思想的原始意義,是充滿人間現實性的。未來彌勒佛──慈氏Maitreya時代的國土,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七八(大正二七‧八九叁下──八九四上)說:

   「于未來世人壽八萬歲時,此贍部洲,其地寬廣,人民熾盛,安隱豐樂。村邑城廓,雞鳴相接。女人年五百歲,爾乃行嫁。彼時諸人,身雖勝妙,然有叁患:一者,大小便利;二者,寒熱饑渴;叁者,貪淫老病。有轉輪王,名曰饷佉,威伏四方,如法化世。……極大 [P492] 海際,地平如掌,無有比(坎?)坑砂礫毒刺。人皆和睦,慈心相向。兵戈不用,以正自守。……時有佛出世,名曰慈氏,……如我今者十號具足。……爲有情宣說正法,開示初善中善後善,文義巧妙,純一圓滿,清白梵行。爲諸人天正開梵行,令廣修學」。

  『論』文是引『中阿含經』『說本經』的(3)。輪王是以正法──五戒、十善的德化來化導人民,使世間過著長壽、繁榮、歡樂、和平的生活。佛教一向推重輪王政治,在這樣的時代,又有佛出世,用出世的正法來化導人間。理想的政治,與完善的宗教並行,這是現實人間最理想不過的了!釋尊與彌勒佛,同樣是佛而世間的苦樂不同,這是什麼原因呢?『佛本行集經』卷一(大正叁‧六五六中──下)說:

   「時彌勒菩薩,身作轉輪聖王。……見彼(善思)如來,具足叁十二大人相,八十種好,及聲聞衆,佛剎莊嚴,壽命歲數(八萬歲),即發道心,自口稱言:希有世尊!願我當來得作于佛,十號具足,還如今日善思如來!……願我當來爲多衆生作諸利益,施與安樂,憐愍一切天人世間」。 「我(釋尊自稱)于彼(示誨幢)佛國土之中,作轉輪聖王,名曰牢弓,初發道心。…… 發廣大誓願:于當來得作佛時,有諸衆生。……無一法行,唯行貪欲瞋恚愚癡,具足十惡。唯造雜業,無一善事。願我于彼世界之中,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!憐愍彼等諸衆生 [P493] 故,說法教化,作多利益,救護衆生,慈悲拔濟,令離諸苦,安置樂中。……諸佛如來有是苦行希有之事,爲諸衆生」!

  釋尊的生在穢惡時代,是出于悲憫衆生的願力,願意在穢土成佛,救護衆生脫離一切苦:這是重在「悲能拔苦」的精神。彌勒是立願生在「佛剎莊嚴、壽命無數」的世界,重在慈(彌勒,譯爲「慈」)的「施與安樂」。至于成佛(智證)度衆生,是沒有不同的,這是法藏部Dharmagupta 的見解。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以爲:「慈氏菩薩多自饒益,少饒益他;釋迦菩薩多饒益他,少自饒益」(4)。釋尊與彌勒因行的對比,釋尊是更富于大悲爲衆生的精神。所以彌勒的最初發心,比釋迦早了四十余劫(5),而成佛卻落在釋尊以後。這顯得大悲苦行的菩薩道,勝過了爲「莊嚴佛剎、壽命無數」而發心修行。這一分別,就是後代集出的『彌勒菩薩所問 (會)經』所說:「彌勒菩薩于過去世修菩薩行,常樂攝取佛國,莊嚴佛國。我(釋尊)于往昔修菩薩行,常樂攝取衆生,莊嚴衆生」(6):開示了信願的淨土菩薩行,悲濟的穢土菩薩行──二大流。彌勒的淨土成佛,本爲政治與宗教,世間正法與出世間正法的同時進行,爲佛弟子所有的未來願望。中國佛教徒,于每年元旦(傳說爲彌勒誕),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八章 宗教意識之新適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