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舉行祝彌勒誕生的法會,雖已忘了原義,但還保有古老的傳統。由于推究爲什麼一在穢土成佛,一在淨土成佛,而充分表達了(原始的)釋尊大悲救世的精神。反而淨土成佛,是爲了「莊嚴佛剎、壽命無數」,與一般宗教意識合流 [P494] 。所以,現實世間輪王政治的理想被忽視,才發展爲大乘的淨土法門。
注【61-001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九下)。『相應部」 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二叁七)。
注【61-002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五叁八下)。
注【61-003】『中阿含經』卷一叁『說本經』(大正一‧五0九下──五一0上)。參閱『長阿含經』卷六『轉輪聖王修行經』(大正一‧四一下──四二上)。『長部』(二六)『轉輪聖王師子吼經』(南傳八‧九二── 九叁)。
注【61-004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七七(大正二七‧八九0下)。
注【61-005】『佛本行集經』卷一(大正叁‧六五六中)。
注【61-006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一『彌勒菩薩所問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二九下)。『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』(大正一二 ‧一八八中)。
第二項 地上與天國的樂土
佛教原始的淨土思想,是政治和平,佛法昌明的綜合,是佛化的人間淨土的實現。結集于『中阿含』及『長阿含經』(『長部』),可見實現人間淨土的崇高理想,從流傳到結集,是相當古老的。但發展而形成的大乘淨土,傾向于他方淨土,這是受到了一般的,神教意識的影響。不論中外,都有樂土的傳說。古代樂土的傳說,可分爲地上的與天上的,如基督教所傳的樂園與天 [P495] 國,佛教所傳的,也有這兩方面。
佛教所傳的地上樂土,名爲郁多羅拘盧Uttarakuru。拘盧是阿利安A^rya人的一族,所住地也就名爲拘盧,在現今德裏Dehli以北一帶。這裏曾發生過大戰,古戰場被稱爲「福地」(1)。郁多羅是上,也就是北方,所以郁多羅拘盧,是北拘盧,也是上拘盧。拘盧是婆羅門教發揚成長的中心,印度人以此爲中心,而向往北方的最上的拘盧,最福樂的地區。傳說中,郁多羅拘盧是四大部洲之一,已成爲神話地區。但傳說是有事實背景的,依地理去考察,應該是印度北方的山地。阿利安族所住過的故鄉。原始的古樸平靜的山地生活,在懷念中成爲理想的樂土。北拘盧的傳說與向往,相當的古老,早在佛教以前就有了。『梵書』Bra^hman!a已經說到;到佛教,『長阿含經』、『樓炭經』、『起世經』、『起世因本經』、『立世阿毗昙論』、『正法念處經』,都有詳細的說明(2)。『長阿含經』卷一八『世記經』(大正一‧一一七下)說:
「!4钴單曰天下,多有諸山。其彼山側,有諸園觀浴池,生衆雜花。樹木清涼,花果豐茂。無數衆鳥,相和而鳴。又其山中,多衆流水,其水洋順,無有卒暴,衆花覆上,泛泛徐流。夾岸兩邊,多衆樹木,枝條柔弱,花果繁熾。地生軟草,盤萦右旋,色如孔翠,香如婆師,軟若天衣。其地柔軟,以足踏地,地凹四寸,舉足還複。地平如掌,無有高下」。
北拘盧是多山地區,『正法念處經』說:北洲有十大山,人都住在山中(3)。山嶺重疊,多山 [P496] 而又說「地平如掌」,可能是崇山中的高原。北洲人的膚色是同一的,表示平等而沒有階級。印度的階級製──種姓varn!a,就是「色」,種姓起初是從膚色的差別而來的。北洲沒有國王,也就沒有政治組織。沒有家庭夫婦關系,男女間自由好合,兒女也不屬于父母。人吃的是樹果,自然
0014
米──野生的谷類。沒有房屋,所以住在「密葉重布,水滴不下」的大樹下。衣服是從樹上生的,大概是樹皮、草葉,掩蔽前後而已。人都活一千歲,沒有夭折。死了也不會哭泣,也不用埋葬,自然有大鳥來銜去。這是美化了的,爲鷹類啄食而消失的原始葬式(印度人稱爲天葬)。沒有階級,沒有政治,沒有家庭;衣、食、住、死,都是極原始的生活方式。這應該面對自然的災變,要與獸類鬥爭,爲生活而艱苦的時代。但這些都忘了,值得回憶而向往的,是那種自由平等的生活,沒有人禍──爲人所逼害、欺淩、壓迫與屈辱的生活。多少美化了的原始生活,應該有事實因素在內的。佛教的傳說,自然的自由生活,加上氣候溫和,風雨適時,沒有獸類的侵擾。而且,北洲中有園、觀、門、船、浴池。「七重磚疊,七重板砌,七重欄楯,七重鈴網,七重多羅行樹」,又都是七(或說「四」)寶所成的。到處是音樂、鳥鳴、香氣。自然與莊嚴園林相結合,是佛教的傳說。北洲是樂土,沒有我我所,沒有系屬,死了生天。但這裏不可能有佛法,所以被稱爲八難(沒有聽法的機會)之一。北拘盧洲的傳說,一般學者以爲是阿利安人移住印度,對祖先鄉土的追慕(4)。不過這也是一般人所有的觀念,如『舊約』的樂園生活,起初連遮 [P497] 蔽前後都還不會。中國也會想起「葛天氏之民,無懷氏之民」。這都是人類進入文明,人與人爭的人禍!越來越嚴重,而喚起原始生活的追慕。
淨土思想的又一來源,是天──天國、天堂,天是一般的共有的宗教信仰。佛教所說的天,是繼承印度神教,而作進一步的發展。「天、魔、梵」,是舊有的神世界的層次。天deva,佛教是六欲天;最高處是魔ma^ra;超過魔的境界,就是梵brahma^。在『奧義書』 Upanis!ad中,梵是究竟的、神秘的大實在,爲一切的根元。梵的神格化,就是梵天。佛教以爲:梵天還在生死中,並依四禅次第,安立四禅十八天(或十七,或十六,或二十二)。以上,依唯心觀次第,成立四無色天。天是高低不等的,欲界天的第一四大王天Caturmaha^ra^jaka^yika ,第二忉利天Tra^yastrim!s/a,是多神的;忉利天王釋提桓因(帝釋S/akradeva^na^m indra ,是這個多神王國的大王。六欲天都是有男有女的;到了梵天,就沒有女人。天、魔、梵,都有政治組織形態,所以有天王、天子、天女等。初禅分爲大梵天Maha^brahman、梵輔天 brahmapurohita、梵衆天brahmapa^ris!adya,也就是王、臣、人民──叁類。大梵天是「獨梵」,是唯一的,自稱宇宙人類的創造者,與基督教的一神相近。二禅以上,天是獨往獨來的,帶有遺世的獨善意味,反應了印度專修瑜伽的遁世的宗教。在這些天中,佛教形容其清淨莊嚴的,主要是忉利天。天國的微妙莊嚴,與北拘盧洲不同。北洲的傳說來源,是人類追慕原始 [P498] 的自然生活,而天國是反應了人間的政治組合。天神,對人類有賜福或降禍的主管意義,所以這些天神,也稱爲「世主」。人類明裏受到王、臣,以及下層吏役的治理,暗中又受到高低不等的天神治理。人間的政治形態,與天國的形態,有一定的對應性。多神王國的大王──帝釋與四天王天,正如中國古代的王與四嶽一樣。大一統的專製帝王,「天無二日」,正與天上的大統治者唯一神相合。佛教推重北拘盧洲式的自然、平等與自由,對有政治組織意義的天國,並不欣賞。如『正法念處經』卷六九(大正一七‧四0八上)說:
「!4钴單越人,無有宮宅,無我所心,是故無畏。……命終之時,一切上生,是故無畏。四天王天則不如是」。
以忉利天爲例,天國是不平等的。衣服、飲食等非常精美,但彼此間有差別;壽長,可能會夭折;這裏有戰爭的恐怖;有從屬關系,所以也就有占有的意識。對死亡,有怖畏,也有墮落的可能。在物質享受方面,天國勝過了北洲,而在天與天──人事關系上,卻遠不及北洲那種「無我我所,無有守護」的幸福。不過天國也有他的好處,如七寶莊嚴,衣食自然,只是更精美,更能隨心所欲。天國是化生的;所以死了沒有屍骸(5),也就比北洲更清淨了。然天國的特勝,是光明無比,如『起世因本經』卷七(大正一‧四00上──中)說:
「人間螢火之明,則不如彼燈火之明。……月宮殿明,又不及日宮殿光明。其日宮殿照耀 [P499] 光明,又不及彼四天王天牆壁宮殿身璎珞明。四天王天諸有光明,則又不及叁十叁天所有光明。……其魔身天比梵身天,則又不及。……若天世界,及諸魔、梵,沙門、婆羅門人等,世間所有光明,欲比如來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光明,百千萬億恒河沙數不可爲比」。
天國受到人間的影響,所以忉利天有高大的善見城Sudars/ananagara,善法堂Sudharma-sabha^ 。雖說這是毗首羯磨天Vis/vakarma變化所造,到底表示了自然與工藝的綜合,這是後代淨土美的原則。特別是善法堂,是帝釋與諸天集會,講道論理的地方(6)。這裏有文明──智慧與道德的氣息,所以傳說的忉利天上,有歸依叁寶的,帝釋還是得了初果的聖者,這是北拘盧洲所萬萬不及的!所以大乘經說到他方淨土,每說如忉利天上(7)。不過這裏的物質享受太好了,所以即使聽到正法,也會迅速遺忘,絕大多數沈溺于五欲追求之中。在這莊嚴光明的天國中,如沒有五欲的貪著,沒有戰爭,沒有不平等與怖畏,如加上佛菩薩經常說法,那就是佛教理想的淨土了。
天國有政治意味,如六欲天還有戰爭(8),所以天國的清淨莊嚴,不如北拘盧洲的自然與幸福。但天國仍爲淨土思想的重要淵源,這不只是天國的清淨微妙,而是發現了天國的特殊清淨區,那是彌勒Maitre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八章 宗教意識之新適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