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湿笯Vis!n!u的影响,这是可能的,但受影响最早的,是『长阿含经』(世间悉檀)所说的释尊。如『长阿含经』卷三『游行经』(大正一‧一六中──下)说:
「阿难!世有八众。何谓八?一曰剎利众,二曰婆罗门众,三曰居士众,四曰沙门众;五曰四天王众,六曰忉利天众,七曰魔众,八曰梵天众。我自忆念,昔者往来,与剎利众坐起言语,不可称数。以精进定力,在所能现。彼有好色,我色胜彼。彼有妙声,我声胜彼。……阿难!我广为说法,示教利喜已,即于彼没,彼不知我是天是人。如是至梵天众,往反无数,广为说法,而莫知我谁。……如是微妙希有之法,阿难!甚奇甚特,未曾有也」!
八众,是人四众,天四众,该括了佛所教化的一切。佛以神力,到他们那里去。「在所能现 [P488] 」,就是在什么众中,能现什么身。可是色相与声音,比他们还胜一着。等到离去,他们并不知道是佛,不知道是谁。这不是「应以何身而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吗?不过观世音三十二现身,比八众要分类详细些,但总不出人天八众以外。所以观世音菩萨救世的方便──「应以何身而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,是继承通俗教化中,释尊的「普入八众」而来的。
「大悲」,是观世音菩萨的特德,被称为「大悲观世音」。在早期佛教中,大悲是佛所有的不共功德。十力,四无所畏,大悲,三不护,总为佛十八不共法。在凡夫与声闻圣者,只能说「悲」,不能说是「大悲」。佛的大悲是怎样的呢?如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』卷二(大正二四‧二一一中)说:
「世尊法尔于一切时观察众生,无不闻见,无不知者。恒起大悲,饶益一切。……昼夜六时,常以佛眼观诸世间,于善根处,谁增谁减?谁遭苦厄?谁向恶趣?谁陷欲泥?谁能受化?作何方便拔济令出」!
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一三(大正三一‧六六一上)说:
「昼夜六时观,一切众生界;大悲具足故,利益我顶礼」。
佛的大悲,是六时──一切时中观察世间众生的:谁的善根成熟?谁遭到了苦难?于是用方便来救济。「大悲观世(间众生)」的,是佛的不共功德。普入八众,现身说法的,也是佛的甚 [P489] 希有法。所以大乘的观世音菩萨,现身说法,大悲救苦,与佛完全相同。观世音菩萨,是在佛教通俗化中,继承释尊大悲观世的精神而成的。以释迦族的故乡──补怛洛迦为圣地,也许与渊源于释尊救世说有关。
观世音Avalokites/vara,或译观自在Avalokites/vara,梵音有些微不同。玄应(西元七世纪)『一切经音义』卷五(望月大辞典八0一上)说:
「旧译观世音,或言光世音,并讹。又寻天竺多罗叶本,皆云舍婆罗,则译为自在。雪山以来经本,皆云娑婆罗,则译为音。当以舍、娑两声相近,遂致讹失」。
玄应以为:译为观自在,是正确的;译为观世音,是讹传的。然从所说的天竺本,雪山以来 ──北方本的不同而论,显然是方言的不同。『华严经』的『入法界品』,是从南方来的,译为观自在。早期大乘──盛行于北方的,如『阿弥陀经』、『法华经』等,作观世音。观世音菩萨的信仰,到底先起于南方,还是北方?起初是舍婆罗,还是娑婆罗呢?这是不能以后代的梵本来决定的。『法华经』说:「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」(10)。「观其音声」,正是观世音的确切训释。『杂事』说如来大悲,「于一切时观察众生,无不闻见」(11);「闻见」,也含有观其音声的意思。所以,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救苦,如确定为从释尊大悲,于一切时观察世间众生而来,那末观世音才是原始的本 [P490] 意呢!
注【60-001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一(大正九‧七一八上)。
注【60-002】Ⅰ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』卷一(大正二四‧一0一中──一0三中)。Ⅱ 『众许摩诃帝经』卷一 ‧二(大正三‧九三四中──九三六下)。Ⅲ『起世经』卷一0(大正一‧三六三中──三六四上)。Ⅳ『起世因本经』卷一0(大正一‧四一八中──四一九上)。Ⅴ『佛本行集经』卷五(大正三‧六七三上──六七四上)。Ⅵ『岛史』(南传六0‧一九)。
注【60-003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五『典尊经』(大正一‧三三上)。『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』卷下(大正一‧二一0下)。『长部』(一九)『大典尊经』(南传七‧二四九)。
注【60-004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」卷四六(大正二三‧八八0下)。
注【60-005】『大唐西域记』卷一二(大正五一‧九四五中)。
注【60-006】『望月佛教大辞典』(二四一八上──中)。
注【60-007】『正法念处经』卷六七(大正一七‧四00中)。
注【60-008】『中部』(三九)『马邑大经』(南传九‧四六九)。又(四0)『马邑小经』(南传九‧四八六)。
注【60-009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七(大正九‧五七上──中)。
注【60-010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七(大正九‧五六下)。
注【60-011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』卷二(大正二四‧二一一中)。 [P491]
第二节 净土的仰信
第一项 未来弥勒净土
十方现在的他方净土,是大乘的重要部分。释尊当时的印度,摩竭陀Magadha与跋耆 Vr!ji,摩竭陀与憍萨罗Kos/ala,都曾发生战争。释迦族S/a^kya就在释尊晚年,被憍萨罗所灭。律中每说到当时的饥荒与疫病。这个世界,多苦多难,是并不理想的。面对这个多苦多难的世界,而引发向往美好世界的理想,是应该的,也是一切人类所共有的。佛法的根本意趣,是「心恼故众生恼,心净故众生净」(1):重视自己理智与道德的完成。到了大乘法,进一步的说:「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」(2)。在佛法普及声中,佛弟子不只要求众生自身的清净,更注意到环境的清净。净土思想的原始意义,是充满人间现实性的。未来弥勒佛──慈氏Maitreya时代的国土,如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七八(大正二七‧八九三下──八九四上)说:
「于未来世人寿八万岁时,此赡部洲,其地宽广,人民炽盛,安隐丰乐。村邑城廓,鸡鸣相接。女人年五百岁,尔乃行嫁。彼时诸人,身虽胜妙,然有三患:一者,大小便利;二者,寒热饥渴;三者,贪淫老病。有转轮王,名曰饷佉,威伏四方,如法化世。……极大 [P492] 海际,地平如掌,无有比(坎?)坑砂砾毒刺。人皆和睦,慈心相向。兵戈不用,以正自守。……时有佛出世,名曰慈氏,……如我今者十号具足。……为有情宣说正法,开示初善中善后善,文义巧妙,纯一圆满,清白梵行。为诸人天正开梵行,令广修学」。
『论』文是引『中阿含经』『说本经』的(3)。轮王是以正法──五戒、十善的德化来化导人民,使世间过着长寿、繁荣、欢乐、和平的生活。佛教一向推重轮王政治,在这样的时代,又有佛出世,用出世的正法来化导人间。理想的政治,与完善的宗教并行,这是现实人间最理想不过的了!释尊与弥勒佛,同样是佛而世间的苦乐不同,这是什么原因呢?『佛本行集经』卷一(大正三‧六五六中──下)说:
「时弥勒菩萨,身作转轮圣王。……见彼(善思)如来,具足三十二大人相,八十种好,及声闻众,佛剎庄严,寿命岁数(八万岁),即发道心,自口称言:希有世尊!愿我当来得作于佛,十号具足,还如今日善思如来!……愿我当来为多众生作诸利益,施与安乐,怜愍一切天人世间」。 「我(释尊自称)于彼(示诲幢)佛国土之中,作转轮圣王,名曰牢弓,初发道心。…… 发广大誓愿:于当来得作佛时,有诸众生。……无一法行,唯行贪欲瞋恚愚痴,具足十恶。唯造杂业,无一善事。愿我于彼世界之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!怜愍彼等诸众生 [P493] 故,说法教化,作多利益,救护众生,慈悲拔济,令离诸苦,安置乐中。……诸佛如来有是苦行希有之事,为诸众生」!
释尊的生在秽恶时代,是出于悲悯众生的愿力,愿意在秽土成佛,救护众生脱离一切苦:这是重在「悲能拔苦」的精神。弥勒是立愿生在「佛剎庄严、寿命无数」的世界,重在慈(弥勒,译为「慈」)的「施与安乐」。至于成佛(智证)度众生,是没有不同的,这是法藏部Dharmagupta 的见解。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以为:「慈氏菩萨多自饶益,少饶益他;释迦菩萨多饶益他,少自饶益」(4)。释尊与弥勒因行的对比,释尊是更富于大悲为众生的精神。所以弥勒的最初发心,比释迦早了四十余劫(5),而成佛却落在释尊以后。这显得大悲苦行的菩萨道,胜过了为「庄严佛剎、寿命无数」而发心修行。这一分别,就是后代集出的『弥勒菩萨所问 (会)经』所说:「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,常乐摄取佛国,庄严佛国。我(释尊)于往昔修菩萨行,常乐摄取众生,庄严众生」(6):开示了信愿的净土菩萨行,悲济的秽土菩萨行──二大流。弥勒的净土成佛,本为政治与宗教,世间正法与出世间正法的同时进行,为佛弟子所有的未来愿望。中国佛教徒,于每年元旦(传说为弥勒诞),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