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ya的兜率天Tus!ita。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。释尊成佛以前,在兜率天,从天降生人间成佛。未来成佛的弥勒,也住在兜率天,将来也从兜率天下降成佛。弥勒成佛的人 [P500] 间净土,是希望的,还在未来,而弥勒所住的兜率天,却是现在的,又同属于欲界,论地区也不算太远。一生所系的菩萨,生在兜率天,当然与一般的凡夫天不同。兜率天的弥勒菩萨住处,有清净庄严的福乐,又有菩萨说法,真是两全其美,成为佛弟子心目中仰望的地方。西元前一0一 ──七七年在位的锡兰王──度他伽摩尼Dut!t!haga^man!i^,在临终时,发愿生兜率天,见弥勒菩萨(9)。西元前二世纪,已有上生兜率见弥勒的信仰,这是可以确定的。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说:不离般若的菩萨,是从那里生到人间来的?有的「人中命终,还生人中」;有从他方世界生到此间来的;也有「于兜率天上,闻弥勒菩萨说般若波罗蜜,问其中事,于彼命终,来生此间」(10)。特别说到兜率天,正因为兜率天有弥勒菩萨说法。弥勒在兜率天说法,是发愿往生兜率天的主要原因。兜率天在一切天中,受到了特别的重视。大乘经说到成佛时的国土清净,有的就说与兜率天一样(11),这可见兜率天信仰的普遍。推重兜率天,不是兜率天的一般,而是有弥勒菩萨说法的地区。『佛本行集经』说:一生所系的菩萨,在兜率天的高幢宫,为诸天说「一百八法明门」;『普曜经』也有此说(12)。后代所称的弥勒内院,也就是兜率天上,一生所系菩萨所住的清净区。兜率天上弥勒净土的信仰,是部派佛教时代就有了的。在大乘的他方净土兴起后,仍留下上升兜率见弥勒的信仰,所以玄奘说:「西方道俗,并作弥勒业,为同欲界,其行易成」(13)。等到十方佛说兴起,于是他方佛土,有北拘卢洲式的自然,天国式的清净庄严,兜率天宫式的,( [P501] 佛)菩萨说法,成为一般大乘行者所仰望的净土。
『长阿含经』(二)『游行经』,说到大善见王Maha^sudars/ana的王都,非常庄严,与净土相似。所以有的以为:大善见王都的庄严形相,是净土思想的渊源。大善见王都,又由三十三天来的妙匠天──毗首羯磨,造一座非常庄严的善法殿(14)。大善见王的故事,南传把他分离出来,成为独立的『大善见王经』,编为『长部』的一七经。我以为,这是天国庄严的人间化。在『吠陀』Veda中,因陀罗Indra住在善见城Sudars/ana;因陀罗就是佛教的帝释。依佛教传说,帝释为三十三天主,中央大城,名为善见城,也有善法堂。善法堂,『杂阿含经』「八众诵」,已经说到了(15)。三十三天、善见城、善法堂的庄严,如『长阿含经』(二0)『世记经』等说(16)。这可见善见城与善法堂的庄严,是印度神教的固有传说,而为佛弟子化作人间故都的传说。大善见与善法殿,不正是天国旧有的名称吗?所以,这只是天国庄严的变形。
注【62-001】『大唐西域记』卷四(大正五一‧八九0下──八九一上)。
注【62-002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一八『世记经』(大正一‧一一七下──一一九中)。『大楼炭经』卷一(大正一‧二七九下 ──二八一上)。『起世经』卷一‧二(大正一‧三一四上──三一七上)。『起世因本经』卷一‧二(大正一‧三六九上──三七二中)。『立世阿毗昙论』卷二(大正三二‧一八0中)。『正法念处经』卷六四(大正一七‧三七九中──下)。又卷六八──七0(大正一七‧四0六上──四一三中)。 [P502]
注【62-003】『正法念处经』卷六八(大正一七‧四0六中)。
注【62-004】『望月佛教大辞典』(二二0上)。
注【62-005】『正法念处经』卷六九(大正一七‧四0八上)。『起世经』卷七(大正一‧三四四中)。
注【62-006】『立世阿毗昙论』卷二(大正三二‧一八四上──一八五中)。
注【62-007】『望月佛教大辞典』引述(三九二二上)。
注【62-008】『起世经』卷八(大正一‧三五二中──三五三中)。
注【62-009】『大史』(南传六0‧三六八)。『岛史』(南传六0‧一三二)。
注【62-010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五(大正八‧五六0上)。
注【62-011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二『密迹金刚力士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八中)。『佛说海龙王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一四0中)。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一六「虚空藏菩萨品」(大正一三‧一0八中」。
注【62-012】『佛本行集经』卷六(大正三‧六八0中──六八二中)。 『普曜经』卷一(大正三‧四八七上──下)。 『方广大庄严经』卷一(大正三‧五四四上──五四五上)。
注【62-013】『诸经要集』卷一(大正五四‧六下)。
注【62-014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三『游行经』(大正一‧二三上)。『长部』(一七)『大善见王经』(南传七‧一七八)。
注【62-015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四0(大正二‧二九五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三集」(南传一七‧二三一)。
注【62-016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二0『世记经』(大正一‧一三一上──一三二中)。『大楼炭经』卷四(大正一‧二九四上 [P503] ──二九五下)。『起世经』卷六(大正一.三四一上──三四二中)。『起世因本经』卷六.七(大正一.三九六上──三九八中)。
第三节 神秘力护持的仰信
第一项 音声的神秘力
人类的语声,能说明事理,更有感动人心的力量,古人对之是有神秘感的;特别是巫师、先知们的语言。中国文的「言」字,甲骨文作、「」也是有神圣意义的。语言的神秘感,使人欢喜听吉祥话,而忌讳某些语言,这是古人共有的感觉与信仰。佛法流传久了,或本没有神秘感而也神秘化了;印度一般的──语言的神秘性,也融合到佛法中。自从大天Maha^deva立「道因声故起」(1),以为语言的音声,有引发圣道的力量,语声才发展为修道的方法。这些语言的神秘性,语声的修道法,都在大乘佛法中充分发挥出来。
佛法中有「咒愿」:咒,在中国文字中,与「祝」字相通,所以咒愿是语言的祝愿。『五分律』说:「佛言:应作齐限说法。说法竟,应咒愿」(2)。『十诵律』说:「僧饱满食已,摄钵,洗手,咒愿。咒愿已,从上座次第(却地敷)而出」(3)。佛教的僧制,是渐次形成的。布萨日, [P504] 信众们都来了,所以制定要为信众说法。其后又制定,说法终了,要为信众们咒愿。如应请到施主家去应供,饮食终了,也要为施主咒愿。在咒愿以前,又多少为施主作简要的说法。『僧祇律』说:「僧上座应知前人为何等施,当为应时咒愿」(4)。信众们请僧应供,大都是有所为的,所以应随施主的意愿,而作「应时」──适合时宜的祝愿。『僧祇律』列举丧亡、生子、新舍落成、商人远行、结婚、出家人布施──六事,并不同的祝愿词。生子的咒愿文,如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三四(大正二二‧五00中──下)说:
「僮子归依佛,……七世大圣尊。譬如人父母,慈念于其子,举世之乐具,皆悉欲令得,令子受诸福,复倍胜于彼。室家诸眷属,受乐亦无极」!
咒愿,只是随事而说吉祥的愿词,满足布施者的情感,本没有神秘的意义,与中国佛教法事终了所作的回向颂相近。
咒愿而外,在受请应供时,还有说「特欹拿伽陀」,及唱「三钵啰佉多」的制度。特欹拿(伽陀),或作铎欹拿、达!9孍、大嚫、檀嚫、达嚫等,都是daks!in!a^的音译,义净义译为「清净」(伽他)。『四分律』卷四九(大正二二‧九三五下)说:
「应为檀越说达!9孍,乃至为说一偈:若为利故施,此利必当得。若为乐故施,后必得快乐」 ! [P505]
『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』卷一(大正二四‧四一六上)说:
「诸苾刍闻是语已,即皆各说清净伽他曰:所为布施者,必获其义利。若为乐故施,后必得安乐。菩萨之福报,无尽若虚空,施获如是果,增长无休息」。
『尼陀那』的第一颂,与『四分律』说相合。这是受施主供养以后的赞颂,所以依发音类似的da^na(施),而解说达!9孍为布施。然义净却译为「清净」,清净是如法而没有过失的意思,所以这是赞叹如法布施的功德。说达!9孍,也就是受供后说法。说法不一定是歌颂,但传说佛也听许歌咏声说法(5)。如『四分律』的达!9孍,不只是赞叹布施,而是「若檀越欲闻说布施……应为檀越赞叹布施;赞叹檀越;赞叹佛法僧」(6)。可见达!9孍是受供后的赞叹偈,从布施而赞叹三宝,后代用来代替说法的。
咒愿与特欹拿颂,没有神秘意味,而唱「三钵啰佉多」sam!pra^pta,却有点神秘化。如『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』卷八(大正二四‧四四五中)说:
「一人于上座前,唱三钵罗佉多。由是力故,于饮食内诸毒皆除」。注:「三钵罗佉多,译为正至;或为时至;或是密语神咒,能除毒故。昔云僧跋者,讹也」。
三钵啰佉多,古译作僧跋。唱三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